
2011年 7月11日~12日,山西省委書記袁純清率省政協副主席王寧、省委常務副秘書長姜新文、省質監局局長常高才等人,深入到昔陽、和順、榆社3縣,對漾泉藍焰煤層氣有限責任公司、太行山高寒山區生態農業示范園等10多個高新企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生態養殖基地進行了工作調研。調研中,袁純清書記多次對企業強調要加大科技創新,強化標準化工作,提升產品檔次,叫響特色品牌,做大做強企業。
調研中,常高才局長就省質監局2011年以來主要工作情況,特別是確保食品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情況向袁書記作了匯報。聽取匯報后,袁書記指示質監系統要以對黨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嚴厲打擊食品生產加工中非法添加和濫用添加劑的不法行為,加大懲處力度,始終保持高壓態勢,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
考察中,袁書記還利用晚上時間,閱看了省質監局報送的近幾個月工作情況報告,并作出重要批示,批示充分肯定了省質監局近期的工作,認為“思路是對頭的,措施是有力的,效果是明顯的”,指出“當前,無論是食品安全還是特種設備安全,既關乎發展,更關乎民生”,要求質監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為民服務的執政情懷,忠于職守,嚴格履職,嚴肅執法,實現我省質監工作新的跨越,為全省轉型跨越發展,為人民群眾的福祉,為社會的安全和諧做出積極貢獻。”
2011年,為全面客觀地反映山西省質量安全總體狀況,提出有針對性的質量政策措施,提升質量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性,在山西省政府質量立省領導組指導下,省質量立省領導組辦公室牽頭編制了《2010年山西省宏觀質量狀況分析報告》。分析報告獲得了山西省省長王君、副省長張建欣的充分肯定和好評。
報告分析認為,要加快建立地方、部門、企業共同推動的大質量工作機制,縱深推進質量立省工作,提升質量安全總體水平;制定名牌培育規劃,突出培育重點,加強對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和產品的扶持;要引導企業建立完善的標準體系、計量檢測體系和質量管理體系;以國家和省級產品檢驗、計量檢測中心為主體,加快檢驗檢測機構建設步伐;強化政府監管責任,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2011年 5月19日,張建欣副省長帶領省質監、經信、衛生、農業、工商等部門相關負責同志,就加快食品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深入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調研。
在參觀了該中心的實驗室,了解到中心可在28個大類食品397個產品562個參數中承擔食品監督抽查、監督檢驗、發證檢驗、風險監測、重點監控、委托檢驗等業務后,張建欣說,食品安全是當前最大的民生問題,我省總體趨勢向好,但問題也很多,形勢嚴峻。她強調,要強化風險監測,通過風險預測評估,防范區域性、系統性和行業性的食品安全風險。我省質監、農業、衛生、食品藥品監督、出入境檢驗檢疫、工商等部門要強化檢測機構的合作互補,形成省級檢驗檢測網絡,全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在食品安全監管中,山西質監部門嚴格生產許可,確保所有獲證企業全部滿足生產條件;按期完成了乳制品生產企業重新核查任務,較好地保證了乳制品的產品質量;嚴格過程監督,制定出臺了《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監督檢查管理辦法》、《食品生產企業監督檢查通則》等規范性文件,進一步規范了監督檢查行為。
為強化食品安全責任監管,晉中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食品安全責任監管網格化信息系統。該系統綜合運用執法、效能、風險、隱患、電子5種監察手段,通過整合監督資源,構建起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食品安全責任網絡體系。
2011年,全省質監系統還組織開展了嚴厲打擊食品非法添加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行動。專項整治行動尤其對酒類、食醋、肉制品、葡萄酒、乳制品、飲料、小麥粉、食用植物油、醬油、糕點、蜜餞、豆制品12種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進行重點檢查,確保了全省食品生產加工環節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和行業性的質量安全問題。

我省太原、長治、晉城、運城4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城市。省發改委和省質監局聯合制定出臺了《山西省國家級循環經濟標準化試點城市建設管理辦法》。
根據該辦法,試點建設任務主要是建立并完善以技術標準為主體,包含管理標準、工作標準在內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注重循環經濟標準的實施,重點抓好節能、節水、節材和廢物再利用、資源化等方面標準的貫徹應用;加強循環經濟標準信息平臺建設,構建循環經濟標準化信息網絡。
試點建設分為3個階段:2011年6月30日以前為第1階段;2011年6月30日至2012年6月30日為第2階段;2012年6月30日至2013年6月30日為第3階段。這4個城市,將建立和完善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為補充,內容覆蓋多個循環經濟產業鏈的循環經濟標準體系。
2011年 9月23日,《山西省工業企業循環經濟評價標準》正式發布實施。
這是我國首個全面系統地評價企業層面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填補了企業層面循環經濟評價方法的空白。為實現循環經濟“可操作、可考核、可評價”的目標提供了重要的技術保障。
近年來,山西省質監局以標準化戰略為依托,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圍繞“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目標,先后立項、審查、發布了60余項地方標準,極大地推動了全省循環經濟的發展。
每個人1天至少接觸或參與50~60次與計量有關的活動。計量與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2011年,山西質監部門本著計量惠民的根本目的,做了大量扎實而有效的工作。
“誠信計量進市場”、“健康計量進醫院”、“光明計量進鏡店”、“服務計量進社區鄉鎮”等為主要內容的“關注民生、計量惠民”專項行動在全省開展,扎實開展誠信計量公開承諾和培訓服務,深入開展“計量助推山西轉型跨越”主題宣傳,新華網山西頻道予以集中報道,社會反響強烈。
專項行動對老百姓家庭使用的計量器具進行免費檢定,加強了對與百姓相關的重點領域用計量器具的監督檢查,有力地凈化了市場計量環境,切實維護了廣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有效解決成品油流通領域中的加油機計量作弊問題,質監部門在全省啟動了在用加油機計量防欺騙功能,并加貼了“該加油機具有防欺騙功能”提示性標識,減少了作弊行為的發生。
“關注民生、計量惠民”專項行動后,民生計量器具定檢率和定量包裝產品監督抽查合格率明顯提高。但是,民生計量領域仍存在一些計量欺詐行為,在侵害著消費者的正當權益。針對這一狀況,質監部門將繼續加大對民生計量的監管力度,嚴厲查處無證生產計量器具、銷售不合格計量器具等違法違規行為,維護群眾利益。
2011年初,省政府下達了全年特種設備事故死亡人數不得超過12人,單次事故不得超過6人的“鐵”任務。山西質監部門以遏制重特大事故為目標,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做到對特種設備的監管部門、分管領導、監管人員的“三落實”,保障了省政府特種設備安全控制指標任務的完成。
在2011年的特種設備專項整治中,共發現消除各類安全隱患2568項,查獲非法生產使用的土特種設備1012臺,其中查封354臺、取締217臺、技術改造441臺。在全省范圍內專門開展了對煤氣發生爐的專項整治,取締2臺非法制造的土煤氣發生爐,對常壓設備帶壓使用的17臺設備進行了查封。
為保證“中博會”期間特種設備安全運行,質監部門成立了“中博會”特種設備指揮中心,為營造“安全中博”保駕護航,獲得“中博會”組委會的充分肯定和表彰獎勵。
2011年,我省先后發生了網絡虛假視頻損害“六味齋”聲譽和不實報道“山西陳醋95%為勾兌,多添加防腐劑”2起食品安全輿情事件。
這2起事件都發生在節假日期間,都是涉及我省名優企業和代表我省形象的企業,都存在虛構事實、夸大演繹、迅速發酵的情況。對此,山西省質監局從維護山西形象、服務全省經濟發展的高度出發,以勇于擔當的精神,果斷決策,迅速反應,不分晝夜,牽頭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第一時間澄清事實,維護了企業聲譽和山西形象,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充分肯定與表揚。王君省長對省質監局應對陳醋勾兌風波專門批示:“工作有力、有效,應予表揚”。國家質檢總局2次向全國質檢系統轉發了山西省質監局的應對報告,支樹平局長多次在不同場合表揚山西省質監局在應對2次輿情事件中“表現出及時果斷、扎實有效的處置能力”。

2011年,山西質監部門以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為主線,以抓大案要案為突破口,深入開展了食品、農資、建材、電線電纜、汽車輪胎、紙巾紙、黑心棉、二甲醚等一系列打假專項戰役,以及家電下鄉專項檢查和區域性產品質量問題集中整治。我省的農資打假工作得到了國家質檢總局的通報表揚,省局稽查分局被總局授予“雙打”先進集體。
2011年以來,全系統共出動執法人員12.67萬人次,查處制售違法案件4134起,涉案貨值5800余萬元,其中立案查處案件600余起(包括大案要案和典型案件50起,移送公安機關處理8起),端掉黑窩點105個。

2011年12月,為了在全省質監系統以“正風肅紀、創優環境”為主題,深入開展紀律作風集中教育整頓月活動,省質監局黨組書記、局長常高才提出要形成勤思善學、敬畏職責、發展創新、團結和諧、優質服務、激濁揚清、節儉辦事和遵章守紀8種風氣。
這8種風氣要求的提出,涉及面廣、針對性強,明確了全省系統干部職工的共同價值取向,引領干部職工努力實現既定的工作目標。將這些充滿哲理、用詞樸實、寓意深刻、易于掌握的工作理念,貫穿于質監日常工作的全過程,使干部職工人人爭先創優、人人增光添彩,充分發揮教育引導、規范促進的作用,對進一步提升質監部門對全省產品質量和“兩個安全”的監管服務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1年是全省質監系統在重壓下奮起,在團結下趕超的一年。1年來,全省質監系統在省委、省政府和國家質檢總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緊緊圍繞我省“轉型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新山西”的宏偉目標,緊緊貼近黨委政府的中心點、社會輿論的關注點和人民群眾的需求點,以“保安全、促發展、強基礎”為主線,以120條具體舉措為抓手,努力打好翻身仗,重塑新形象,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實現了“十二五”良好開局。
全力以赴保安全。2011年,全系統堅持把保安全作為重中之重,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工作力度和措施強度,一舉扭轉了“兩個安全”問題頻發的被動局面,食品質量安全形勢穩定好轉,特種設備安全事故有效控制,牢牢堅守住了安全底線。
多措并舉促發展。深入開展“質量興企”活動,榮獲全省節能降耗工作先進集體一等功。主動作為,向103個省直單位致函征集各重點領域的地方標準需求,全面推進標準化工作,獲得廣泛的響應和好評。不斷強化計量支撐,重點建設了30余項填補省內甚至是國內空白的社會公用計量標準。
著眼長遠強基礎。2011年,全系統軟硬件建設明顯加強,基礎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大力加強技術機構建設,取得了較大突破,國家煤礦安全計量器具產品質檢中心籌建任務全面完成,晉城煤層氣、晉中紡織機械和祁縣玻璃器皿3個國家質檢中心全部獲批籌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