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一部名為《血戰長空》的空戰劇輕松HOLD住了很多人的眼球。這部電視劇比較真實地還原了二戰時期美國援華空軍與中國軍民齊心協力,共同抵御日軍侵略的那段歷史。那是一段我們現代人應該正視和銘記的歷史。盡管這部劇還是犯了這類題材影視劇中,左右黨派臉譜化的表現方式的“立場性”通病(雖然劇中盡量淡化“意識形態不同”的著色);盡管我們現在的政治體制和當時不一樣,執政黨和當時不一樣,但我們同是中國人的身份沒有變。在民族危難之際,我們炎黃子孫團結一致,舉力捍衛民族尊嚴的行為,永遠值得后人追憶和學習。我們都清楚,這部劇不可能完全展示當時的那段歷史,但我們可以本著“一葉知秋”的態度來了解并反思那段侵略與抗爭的歷史。
高希希是一個高產的導演,他指導的電視劇,諸如《搭錯車》、《歷史的天空》、《新上海灘》、《三國》、《甜蜜蜜》、《結婚十年》等都曾在中國掀起了收視狂潮。在每部劇中,他都注重細節的刻畫,善于用細節揭示人物,使人物性格立體飽滿,劇情充滿了張力。
高希希是位儒雅謙遜的人,面對記者的采訪,他從來都是低調謙和,回答問題和聲細語,很少有不耐煩的時候。他的隨和讓人覺得特別舒服,也讓他獨具魅力。讓筆者感覺他就是一個師長,雖然沒有太多的人生哲理告訴你,但是他的每一句話、每一個細小的動作都值得你仔細觀察和學習。他是一個善于講故事的人,對畫面和色彩也很有靈性,戲劇藝術感覺很好,他的這種導演能力除了一部分的天分和職業訓練之外,更多地是來自于對導演事業的熱愛、做事的穩重踏實、為人的隨和友善以及對生活細心的觀察和體驗。跟高希希接觸過的人都說他有人情味。而重感情的人往往是念舊的,他用過的演員,下部戲只要有合適的角色,他一定還會想著你。不僅是演員,他的主創班子,攝像,美術設計,從始至終都是他的合作伙伴。在本部劇中,同樣少不了在他指導的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一些熟面孔。對高希希來說,沿用熟悉的演員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熟悉的演員會知道他想要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二是他總覺得對這些演員的挖掘還不夠。
拍戲時,高希希很會調動演員的情緒,在拍感情戲的時候既能把演員的激情調動起來,又能及時捕捉到這種情緒,讓演員覺得很寬慰。現場中,他總是保持一種靈活、機智、永不知疲倦的工作狀態,給演員說戲也是語調溫柔,大喊大叫、怒吼、瞪眼這些從沒出現在他身上。白天,他渾身就像上了發條一樣,精力旺盛,親歷親為。到了晚上,等大家都睡下了,他還在看影碟,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習慣。捋清一天的工作、激發出新的創作靈感,這是他每天晚上睡覺前必做的功課。
高希希在工作中有疲憊感的時候很少,反而是一旦休息下來就會頓感疲憊。他的業余生活只有兩大愛好,一是看書,二是看碟。一旦完全閑下來會有種被社會拋棄的感覺,老覺得還有很多東西有待提高,沒資格閑著。成年地在外拍片,不能很好地盡丈夫和父親的職責,讓他對妻子和女兒多了幾分愧疚。
身為一名軍人,高希希身上有軍人的正義感和責任感。在為此劇搜集資料時,有一次從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出來,他有一種恐慌感,看到那些圖片,他也會想,當時的中國軍人哪里去了?日寇就如此殘暴地蹂躪、屠殺我們的婦女、兒童、老人。現在仍有很多人認為當時我們的天空上沒有空軍,沒有人抵抗,實際上不是這樣的。我們有一群有血有淚的中華男兒,他們都抵抗到了最后一分鐘,用自己的鮮血鑄就了中華民族的今天。
王子騰:您為何要籌拍此劇?
高希希:偶然看到了《血戰長空》劇本,它清晰的主題靈魂思想、獨特的人物個性和命運吸引了我,一看就放不下來。我是軍人,對歷史題材又感興趣,心想這一定得我拍,怕被別人給糟蹋了。《血戰長空》最重要的是真實,劇中每一位飛行員都有人物原型,絕不走將中國軍人神話、傳奇化、俠客化的抗日的流行路數。
王子騰:在選擇劇本和演員時,您基于的標準都有哪些?
高希希:選劇本,首先我會看它的主題思想是否符合當下的意識形態,它的理念和靈魂是否是健康的;第二是劇本對人物的刻畫是否深刻和有特點,不能臉譜化;第三就是故事有沒有新意。這三點如果都具備,我一般都會接。
選演員,我就是靠感覺,覺著合適就可以。一種合適是劇本所描述的人物的性格和外形與所選的演員的氣質、表演狀態是契合的;還有一個合適就是演員的外形和氣質神態是我想象中想要表現出來的劇中人物的樣子。這也是我為什么經常用熟悉的演員的原因之一。
王子騰:《血戰天空》這部劇里面有無體現您個人的歷史觀?
高希希:我的歷史觀在劇中的體現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縱觀歷史,你會發現,只要你的國家落后、羸弱,強國就會對你垂涎三尺,你的國家就會有被侵略、瓜分的可能。尤其是對當時的中國而言,我們當時就像是一個沒落、病態的超級大戶,有很多房產和土地。但是我們已經沒有能力占有和經營了,這時我們周邊的家族都乘機妄圖從我們手中搶占一杯羹。
王子騰:據說為了呈現那段歷史的真實性,您的制作團隊還查閱了很多的資料,具體都翻閱了哪些資料呢?
高希希:當時整個中國上空飛的飛機幾乎就是“萬國牌”,查了一些當時作戰飛機的資料,諸如中國、日本、飛虎隊派出的飛機各自都有哪些型號等,還有其它有關武器裝備的資料。
軍人的服飾也是想辦法查了很多資料后盡量還原的。當時各國的飛行員服裝都有點相似,主要還是靠在飛機上涂的一些大的圖案去識別。不像現在可以通過無線電相互識別,沒看到飛機就能知道對方是敵是我,當時純粹靠肉眼。我們查閱了中國周邊卷入二戰的幾乎所有國家(日本、韓國、朝鮮、俄羅斯等)有關那段歷史的資料。早期是什么服裝,后來是什么服裝。清末時期,俄羅斯和日本也曾有過一個很著名的戰爭,把日本的艦隊給滅了,他們也關注了一些日本當時的歷史。
我們還采訪了一個畢業于黃埔軍校,現仍在世的老人。他當年是空軍,甚至和陳納德都接觸過,對那段歷史比較熟,好多東西都向他請教過。另外一些軍事迷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幫助。
在這些史料的基礎上,本劇并未百分百再現當時的情況,這里面有一個藝術加工和提煉的過程,比如追蹤敵機,可能要追蹤半小時,可我們的戲里面不可能表現這么長時間,只用十幾秒去代表這個過程。
王子騰:《血戰長空》這部劇投資巨大,您的很多作品也是大手筆制作,您有沒有擔心過收視率和投資回報率的問題?
高希希:我認為觀眾關注的不是投資的多少,而是作品精致與否,你的作品是否能經得住觀眾的檢驗,這個是重要的。所以說一切的投資的目的都是為了使作品達到它應有的精準水平。每一次面對投資,對于我來說其實都是一個挑戰,你要說不在乎任何回報,那是不可能的,不追求物質的回報,也會追求精神的回報。我拍戲有一個理念,就是對投資人負責,對制片人、出品人負責,他們的投資本身是一種商業行為,商業行為必須要有回報,那如果長期以往沒有回報的話,這事就沒法再往下做了。所以如果我們的團隊努力了,我不是特別擔心它的收視率和投資回報率的。
王子騰:現在國內的影視劇制作追求大制作、大場面、強效視覺沖擊的效果,《血戰長空》在制作方面,又做了哪一些突破與努力?
高希希:《血戰長空》首先是一部來源于真實歷史,具有深意的歷史大格局的戲。正是因為這幾點,它成為國內首次利用這么多高科技去完成的一部空戰大戲。而且可以這么說,到目前為止,劇中所有空戰的畫面是我自己所感受到的空戰劇里面最好的。
隨著影視制作技術的發展,影視制作人運用各種技術手段為觀眾呈現好的視覺感受無可厚非。但是有一點不能忽略,就是影視劇本身的可欣賞性是否高,否則一味的追求視覺沖擊,只能是舍本逐末,也是對中國影視產業的一種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