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
中圖分類號:S851.31+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7-273X(2012)09-0013-02
隨著畜牧業高度集約化、貿易全球化發展,改善飼養環境、減少疫病傳播、提高畜產品質量、保證公共衛生安全、控制動物疫病等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是國際上通用的一種區域控制動物疫病的有效方法,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是與國際接軌的需要,是加快畜牧業生產方式轉變、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需要,是加快標準化規模化生產的需要,是提高畜牧業生產水平、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需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創建是當前乃至今后畜牧業的重要研究課題,是一項復雜的、科學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筆者對建始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現狀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始縣開展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的策略,供參考。
1建始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現狀
(1)疫病防控現狀。截至2011年底,建始縣重大動物疫情相對平穩,呈現全面控制態勢,基本無重大動物疫病流行。高致病性豬藍耳病自2006年、2007年在建始縣暴發后,通過有效的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控制。牲畜口蹄疫最近幾年無疫情發生。豬瘟疫情自1993年湖北省控制豬瘟達標驗收后,在全縣范圍內未發生重大的疫情,僅有零星散發存在。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羊痘歷年來在建始縣未見發生。雞新城疫疫情歷史呈零星散發態勢,2009-2011年連續3年未出現疫情報告。
(2)獸醫防控體制現狀。多年來,在以預防為主的方針指導下,實行行政、技術有機結合,群防群控、科學處理,有效控制了動物疫病的發生和蔓延。基本上形成了疫情控制有措施、疫情監測全覆蓋、防疫監管到位有力度、標準化規模發展有保障的局面。全面建立了縣、鄉、村三級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即動物衛生監督體系,行政、畜牧、林業、衛生四條線建立村級中心疫情觀察的動物疫情監測體系,縣、鄉、村級冷鏈體系,動物疫病追溯體系及重大動物疫病應急管理體系。
2建始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存在的問題
(1)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區域規劃、區域化管理及整體布局還未全面完善。免疫無疫區、監測區、緩沖區、自然屏障、人工屏障等科學規劃不明確,措施未到位。
(2)防控體系還很脆弱。①縣、鄉、村三級動物防疫體系的建設雖已具雛形,縣、鄉設有防重指揮機構和縣畜牧獸醫行政管理機構及動物疫病預防控制、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擁有技術人員50人,鄉鎮設有服務中心10個,聘有防疫員216人,但存在防疫工作量大、工作環境艱苦、待遇低等問題;防疫員素質低、人員老化、知識老化、隊伍不穩、后繼無人。村級防疫員人均年收入6 440元,中專以上學歷不足50人。②縣、鄉、村防疫基礎設施薄弱。縣級實驗室生物安全級別較低,缺少先進的臨床診斷設備和試劑,檢測手段落后。缺少疫苗冷藏車,冷鏈體系不健全。散養戶多,飼養環境差,免疫抗體水平不高,免疫空白戶依然存在,疫情隱患仍不能徹底消除。③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體系建設起步晚,存在監測盲區,監測設備不完備。④在管理體制、職責職能和監督管理上未理順,不能全方位適應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要求,成為制約動物疫病防控的主要瓶頸。
(3)動物衛生監督、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覆蓋面不夠。缺乏先進的儀器設備,防疫、檢疫、監督工作力度不夠,監管手段科學化程度低,出入境動物的檢查、驗證、隔離、消毒等處理設施不全,監督整體聯動不夠,特別是種畜禽引進和養殖場監管仍是難點和重點。
(4)突發重大動物疫病應急反應機制不健全。疫情測報方式落后,時效性差,隔離、消毒、撲殺、無害化處理等設施不足,應急隊伍不穩定,應急物資儲備不充分,應急演練未常態化,應急處置科學化、規范化、程序化反應滯后。
3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策略
(1)科學劃定區域。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包括動物疫病區域化管理、無規定動物疫病區、非疫區、免疫無疫區、監測區、緩沖區、感染區、自然屏障區和人工屏障等建設內容。按照農業部《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管理技術規范》和《無規定動物疫病區評估管理辦法》規定,劃定一個范圍,確定兩個區域,建立一個機制是創建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前提。首先,確立以建始縣版圖面積區域為免疫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范圍,確立以農嘉禾萬頭豬場為生物安全示范區和環繞建始邊界5~10km區域建立緩沖區。其次,充分依托清江以南云、貴山脈余脈、武陵山脈和長江以南巫山山脈為自然屏障,并在與恩施、巴東、鶴峰、重慶巫山、奉節相鄰之地設立動物檢疫申報點,建立人工屏障,限制動物和動物產品自由流動,采用隔離封鎖措施防止疫病傳播。三是在緩沖區范圍內統一實施無規定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建立強制免疫機制,確保免疫率常年在98%以上,確保免疫無空白,建立嚴密、完整的生物免疫帶。進一步明確區域功能,落實措施。
(2)著力強化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基礎建設,完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的基礎工程是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其主要宗旨和目的是落實“一個提升”、“三個鞏固”和“一個延伸”。動物疫病防控體系作為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的基礎,必須加強縣級獸醫實驗室的規范化建設,提升實驗室監測能力,確保達到國家標準。鞏固10個鄉鎮中心為基礎的基層測報點建設,建立以410個行政村村民中心戶、各養殖大戶及村級動物防疫員為重點的動物疫情監測網,并在緩沖區和創建范圍內設立野生動物監測點,鞏固完善疫情監測報告體系,強化監測手段,提高監測水平;鞏固縣、鄉、村三級冷鏈體系建設,添置冷藏車,重點加強村級防疫室規范化建設;鞏固基層防疫機構,穩定基層防疫隊伍,增補防疫人員,設立村級協檢員,改善工作環境條件和工作報酬,配備先進的儀器設備。創新培訓機制,延伸培訓對象,擴大培訓范圍,拓展培訓內容,全面提高基層防疫隊伍素質,全面提高整體防控能力。負責轄區內動物防疫、檢疫監管、撲滅及疫情追溯。
(3)著力強化無規定動物疫病區核心內容建設,完善動物衛生監督體系。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的核心是動物衛生監督,檢疫監管是核心中的核心。務必做到“兩個強化、五個監管、三個完善”。①強化引進動物和規模養殖場的全方位管理。引進動物是導致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的重要因素,也是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的關鍵內容。要嚴格引入動物的申報審批、申報檢疫、隔離、混群飼養、交易、屠宰、檢疫、檢疫證明、標識、追蹤溯源等各環節全過程的控制監管。健全日常監管、巡查機制,加強對私自引入行為的監管和對違法違規引入行為的查辦力度。引入動物的手續要齊全,要有申請表、輸出地的無疫區證明、動物免疫合格證、輸出動物的免疫證明材料、隔離場相關的材料。進入隔離場后要有日監管記錄、監測報告,隔離期滿有監管總結、解除隔離通知書,所有的材料要與監督記錄中的種類、數量、時間一致,手續完備,縣鄉兩級備案可查。要明確人員,明確責任,組織落實好引種申報、免疫、監測、消毒、疫情報告、無害化處理、標識佩戴、養殖檔案、防疫設施條件等各項事務的全方位管理。②搞好養殖場、屠宰場、隔離場、無害化處理場、活動物交易市場的監管。各類場所必須持有有效的動物防疫合格證。必須要按照《動物防疫法》等相關要求建設,要有設計規劃圖,選址要符合規劃、環保和防疫條件要求,場區布局科學合理,建有圍墻和綠化帶,封閉管理。功能區設置應滿足飼養管理、消毒隔離、生產加工、檢疫儲存、標識溯源、無害化處理、疫病防控等工作需要;各項相關制度健全,檔案記錄完整。嚴格執行“四不一處理”。動物隔離規定、設施設備種類、數量和技術參數滿足防疫條件要求,滿足運輸、無害化處理等工作需要,并運行良好;嚴格工作程序,確保規范化操作。③完善檢疫監督機構設施、屠宰場檢疫監督室和動物衛生監督協調機制建設。要在屠宰場設立專門的檢疫監督工作室,要配備滿足檢疫檢驗、執法辦案、病畜撲殺、標識溯源、信息傳輸、交通運輸和與屠宰規模相適應的檢疫、監督人員及人員安全防護、無害化處理、職工培訓等工作必需的設施設備。要具有與監督執法相配套的需要監控、強制隔離有關動物或動物產品的隔離、冷藏場所及檢疫監督工作程序圖。要在主干道和集鎮設立防疫宣傳欄,在檢疫申報點設有檢疫申報公示牌,在飼養場、屠宰場、交易市場等特定區域設立崗位監管責任公示牌。要建立完善畜禽養殖檔案建設管理與監管、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審核發放與防疫條件監管、疫病監測與陽性畜控制監管、獸藥和飼料使用記錄檔案建設管理與監管等相關的整體協調聯動工作機制,有效突出監管核心工作。
(4)著力強化應急反應機制創建,完善應急反應體系。動物疫情應急反應是疫病區建設的關鍵環節,穩定“三個機構”、建立“一套程序”、完善“兩個機制”是確保突發重大動物疫情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全方位控制重大動物疫情的有效措施。進一步修訂預案,穩定相應的應急指揮機構、日常管理機構、應急處理機構,是確保應急快速反應的中樞。建立疫情監測、預警報告、應急響應和終止等程序是保障科學處理、程序化操作的關鍵。完善人才儲備、物資儲備、善后處置機制和相關部門聯動機制,是確保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的根本保障。
總之,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是一項復雜的、科學的、多層次的系統工程。只有扎實抓好了動物疫病防控體系這個基礎,突出動物檢疫監管這個核心,實施動物疫情監測手段,落實強制免疫這個關鍵和快速應急反應這個重點,才能全面建成動物疫病監測系統、動物疫病預防控制系統、動物防疫檢疫監督系統、獸藥質量監察和獸藥殘留監控系統、動物防疫技術支撐系統和動物防疫物資保障系統,才能全方位確保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創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