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梅
地球上每過幾年就要發生一次大地震。每當大地震來臨時,地震區房屋無不倒塌,人畜傷亡,損失慘重。但每次大地震之前,大自然的動物們都會向人類發出警報,而魚兒便是人們公認的“活地震儀”。
1975年2月4日,我國遼寧的營口、海城發生7.3級大地震。地震前,莊河縣水產站平時性情溫順安靜、總向一個方向游動的羅非魚突然分散,四處亂竄,喂食也不吃,一直持續到地震來臨;而北鎮縣金城鎮養魚場的鰱魚全部漂浮在水面上不動,到震前半小時時,這些“死魚”又突然急劇跳躍起來,有的甚至跳到了岸上。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的前4天,唐山市趙各莊煤礦陳某家養的金魚,突然爭著跳離水面,躍出缸外,當主人把魚放回缸中后,金魚居然尖叫不止。7月25日,唐山柏各莊養魚場的草魚一反常態,群起跳躍,使平靜的水面一片嘩然,有的魚竟莫名其妙地頭朝下尾向上倒立在水中,似陀螺般在水面上飛快旋轉。
海洋中的許多魚類也能起到預測地震的作用。1969年7月18日13時24分,我國渤海發生了7. 3級大地震,震前漁民發現在海面上出現成群的盆魚,它們上下翻騰跳躍。梭魚則順水流方向成群向東南游去,方向背離震中。在正常情況下,這種魚總是逆著水流方向游動的。
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大自然通過魚類向人類傳遞了大地震來臨的信息,使天賦敏感的魚類比人類更早地感知到“大難臨頭”。遺憾的是,人們往往不能理解魚兒傳遞的信息,在迷蒙中不明不白地接收了“死亡通知書”。可以想象,如果魚類在震前的這些反常表現能及時地被匯總、輸送和處理,那么震區人民就可以在毀滅生靈的巨大災難面前,拒收“死亡通知書”,關于災難的描述也許完全是另一個樣子。
事實上,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這方面也有許多例子。如上面提到的遼寧省南部那次大地震,許多單位和個人,有意無意地觀察到震前魚類的反常表現,并成功地預報了地震的來臨。如盤錦地區某鉆井隊趙某,在震前2小時發現養在水缸中的幾條泥鰍魚突然翻騰起來,有的甚至跳出缸外。趙某通過這些現象聯想到地震,及時把睡著的孩子叫醒,并通知鄰居到室外躲避。不久,大地震果然發生了,就這樣避免了一場災難。又如丹東市絲綢廠工人溫某,在震前20分鐘,發現魚缸中2條馬甲魚突然上下翻騰,跳出水面,并發出叫聲,從來沒有發現過這種奇異現象的溫某立即意識到可能發生地震,趕緊把屋里的東西收拾了一下,剛把兩個孩子抱出門外,轟的一聲房子就倒塌下來,好險!
地震是一種災害性比較大的自然現象,在多震的國家,差不多都建有動物地震預報站,許多老百姓還在自家養魚,既起到觀賞作用,又可預報地震,一舉兩得。在日本,幾乎家家都養幾條小白魚、鯰魚、泥鰍或其他魚類。
那么,為什么魚類對地震如此敏感呢?原來,魚類的耳石和側線器官是敏感的機械接收器和電感受器。就以側線來說,對水流的壓力變化及水中的振動都很敏感,而且對水中電位場的變化也具有靈敏的感覺。因此,地震發生前,水中即便有一股微弱的地電流或次聲頻,對敏感的魚兒來說都是十分明顯的,一有變化魚兒自然就會做出反應。有人曾對魚類進行過單一因素和多個因素的行為模擬實驗,結果表明,在一定梯變分布電場條件下,外加200次/分左右極低頻機械振動時,有些魚就會出現類似于震前的異常行為反應。而這種反應,正是在地震來臨之前,為人類作的地震預報。
據觀察,我國各地出產的鯽魚和鯉魚以及養殖場的“四大家魚”等魚類,也會像對地震特別敏感的鯰魚一樣,在震前做出反應,只不過不如鯰魚那么敏感罷了。
目前,從人們所掌握的資料來看,魚類的前兆反應多發生在震前1~2天,異常反應的峰值則集中在震前的數小時,它可以作為臨震預報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不過,必須注意的是,許多非地震因素,如天氣變化等,也都可能引起魚類出現類似的反應。因此,人們通過了解地震前魚類行為異常現象的典型實例,從而識別非地震因素可能引起的異常,這樣既利于人們抗震、防震,又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驚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