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陽
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人類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過眼睛,人們不僅能夠觀測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內心世界。為何人類的眼睛如此與眾不同?
人類眼睛的獨特性
在邦克山戰役一次抵御英軍沖鋒的戰爭中,美軍上校威廉·普雷斯科特這樣對他的士兵說:“等你們看到敵人的眼白,再向他開槍。”如果當時這支美國軍隊對抗的不是英軍,而是一群黑猩猩,那么他們一定會立刻被打敗。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黑猩猩,乃至其他220種靈長類動物都沒有眼白,或者說至少沒有明顯的眼白。這就意味著,如果這些動物沒有朝著臉的正前方看過去,我們就會輕易地被它們愚弄,弄不清它們究竟在看哪里。
為什么人類會如此與眾不同呢?科學家對比了人類與其他81種靈長類動物的眼睛得出結論:只有人類擁有比臉上及其他部位顏色更淺的鞏膜:這個關鍵的解剖學特征加強了人類凝視的力量。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其他所有靈長類動物都隱藏了自己的目光。它們有著暗色的鞏膜,這使對方很難確定它們鞏膜的邊緣,因而難以猜測它們的視線。
事實上,也正因為我們如此獨特,我們的目光才充滿了真誠。人類眼白的面積是其他靈長類動物的幾倍,這使得我們可以通過眼睛來表示我們在關注什么,也可以輕易地辨認眼睛注視的方向。
人的眼睛是心靈的窗口
一直以來,人們都把眼睛稱作心靈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與人交往中,有90%的非語言信息來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細微變化,都會表達不同的含義。而眼睛則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靈敏的角膜含有1.37億個細胞,將收到的信息傳送至腦部。這些感光細胞在任何時間均可同時處理150萬個信息。這就說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發射出千萬個信息,表達豐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處的秘密。現代研究發現,眼球底部有三級神經元,就像大腦皮質細胞一樣,具有分析綜合能力,而瞳孔的變化,眼球的活動等,又直接受腦神經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從眼睛中反映出來。瞳孔的變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縮,真實地反映著復雜多變的心理活動。若一個人感到愉悅、喜愛、興奮時,他的瞳孔就會擴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只有人類會用眼睛交流
研究人員將人類嬰兒與類人猿進行了比較測試,以觀察頭部與眼睛的運動對改變各自視線的效果究竟如何。類人猿通過追隨頭部來追隨目光,人類則更多地關注眼睛。
實驗結果表明,1歲左右的在進行語言學習之前的嬰兒便會追隨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臉面向的方向。因此,當一個大人頭不動卻只用他的眼睛表示他在看著天花板,嬰兒也隨著他看天花板。然而當大人閉上眼,把頭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嬰兒通常不會隨著看過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與我們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動物,它們恰好遵循同我們完全相反的視覺追蹤機制。當我們只用眼睛盯著房頂(臉朝前),他們一般不會跟著看。但是當人的臉朝著房頂(眼睛閉上),他們便會跟著看過去。當我們使頭和眼睛的指向不同時,我們便發現人不同于其他動物的地方了:人類對于目光的方向極其敏感,這一點恰恰是和我們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動物都不具有的本領。
人類的眼睛可以相互傳神,用非語言的方式進行信息交流,因此,人類可以通過觀察對方的眼神來獲知其是在開玩笑還是說的一真心話。與人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他靈長類動物無法做到這一點,所以這種特性堪稱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研究者已經注意到猿猴與人類的這一區別:他們通過觀察發現,猿猴會盡量避免與本群體的其他成員進行目光接觸。對于黑猩猩等動物而言,它們不僅無法用眼睛進行交流而且一旦一方正視另一方的眼睛還有可能招來攻擊。人類卻正好相反,大家都把眼神交流視作一種非常正常的交流方式。例如,當我們傾聽別人說話時,我們會不時地看他們的眼睛。在別人說話時看著他們的眼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與他們對視,我們就無法正確判斷出他們在說些什么。他們是在開玩笑、言不由衷、冷嘲熱諷還是故意挑釁?我們需要視覺線索來判斷話語的真正含義。
為了解釋為什么人眼可以交流,人們又不免回到那個現代人類進化研究中最深奧也最有爭議的話題:合作的進化。對于早期人類來說,能夠更容易地讓同類明白他們在看什么對于他們有什么好處呢?一個可能,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目光協作假說”這樣解釋,方向明確的目光可以令近距離的合作變得容易許多,也就是能夠辨別另一個人在看什么或者計劃什么,對于雙方都有好處。設想當語言還未出現,我們的祖先去摘果子,一個人將樹枝拉下來,其他人去摘,這個時候目光還有其他基于視覺的動作將會非常有用。它可以幫助我們的祖先開展合作、交流彼此的計劃等等。
人眼的視野是多少?
人類在動物之中屬于視野較為寬廣的,但還是輸給馬和狗。以單眼而論,人類左右方的視野大約為160度,兩眼同視可以看見200度左右的范圍。至于上下方的視野,上方為50度、下方為70度,合計約120度。左右200度的視野大約也可以看見一點點斜后方的事物。然而當我們正在開車或做其他類似的事情時,視野會變得非常狹窄。例如,以時速60千米開車行進時,視野會減少到30度,若時速增加到100千米,則會低到只剩10度。
視野大小與人的眼睛大小有關嗎?視野其實就是眼睛注視正前方時,所能看到的空間范圍。視野分為中心視野和周邊視野兩種。在眼底視神經盤的顳側0.35厘米處并稍下方有一個叫作黃斑的區域,是人眼的光學中心。黃斑中央的凹陷稱為中央凹,是視力最敏感的地方。當眼睛注視目標時,其投影就位于中央凹處。人眼是一個復雜的光學系統,靜態的時候看,人眼是一個橫向視野約46度,垂直視野約38度的定焦光學系統,但實際上并不是整個視野范圍內的東西都能看得很清楚。黃斑主要起精細分辨的作用,而投射到黃斑上的視角實際上只有8度~12度。通常說的視野,指的是能看清楚的范圍。而在頭部固定,眼球靜止不動的情況下自然可見的范圍(即靜視野),主要由黃斑的大小決定。而平時所說的眼睛大小,指的是上下眼瞼之間的區域在自然狀態下的大小,并不是指眼球的大小,更不是指視網膜上黃斑的大小。因此,這種情況下的視野大小由黃斑的大小決定,與人的眼睛的大小沒有直接關系。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