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勇
在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有一種獨特的傳統抗旱耕作形式:人們在地表鋪蓋一層厚度為6~15厘米的粗砂礫或卵石夾粗砂,進而形成一種特殊的田地,它就是砂田,也叫“鋪砂地”,或“石子田”,因其起源和主要分布于甘肅蘭州及其周邊地區,故也被稱為蘭州砂田、甘肅砂田。
砂田是當地群眾在長期適應干旱少雨及鹽堿不毛之地的耕作實踐中創造出來的獨特抗旱耕作形式。聞名遐邇的蘭州白蘭瓜、黃河蜜、大板黑瓜籽就出自砂田。
起源——模仿鼠洞出奇跡
關于砂田的起始時間無確鑿所依。有學者考證后認為,“明代中葉在甘肅的隴中和青海等地發現了舉世際齊的砂田”,“砂田歷史局限于二三百年前的清朝是估計不足的……甘肅的砂田是應當起始明代中葉,距今大約四五百年的歷史”,對此學術界存在爭議。目前學者們一般認為砂田的起源沒這么久遠,因為甘肅皋蘭、水登、景泰等地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要問砂田舊來源,話要說到康熙年。只因當時連年旱,百草無籽人受難,一位老人忽發現,茁苗長在鼠洞前,仔細分析仔細看,老鼠淘沙鋪洞前,一人傳十十傳百,鋪壓砂田漸開展,代代考察代代試,確實保收好經驗。”這段諺語的通俗解釋就是:清朝康熙年間,蘭州秦王川一帶有一位老人在受旱地里的鼠洞旁受到啟發而仿效試驗,實行鋪砂,幾經改良,糧食產量增加,為防旱抗災獨創了一條有效途徑。
記載甘肅砂田早而詳細的《蘭州古今注》(1943年)中也說。“為人民無窮之利者蘭州之砂地也”,但“雖不知始于何人使得其名萬戶尸祝,夫何隗焉……但歷史當非久遠”。《洮沙縣志》(1930年)中說:自清咸豐年以來,農人漸以科學方法鋪大砂、小石于地面,“砂田其始源尚無典籍可考,據鄉農流傳,系于遜康熙年問,或有謂肇始于嘉慶年間者”。
另外,在砂田最為典型的秦王川一帶,民間也廣泛流傳著“此地原來是荒灘,祖先明末才種田”的歌謠。因為當地人都是明末清初從陜西等地遷來的,明末之前,當地屬荒灘戈壁。從當地砂田的面積、厚度來看,秦王川面積最大、砂層最厚,最厚處達到45厘米,結合秦王川地質結構來看,土地表層一般土層40~100厘米,之下為沙礫,這與“老鼠淘沙鋪洞前”的傳說也相吻合。
綜合各種因素看,目前學術界傾向認為:甘肅砂田起源于清康熙年間前后,受鼠洞啟發而創設,距今約有兩三百年的歷史。
功效——抗旱保墑顯神威
甘肅蘭州地區年降水量少,干旱是當地農業生產所要面臨的主要威脅。據甘肅省皋蘭縣近百年記載,共發生大旱34次,小旱52次,素有十年九旱之稱,人稱“山上和尚頭,山下干枯溝,溝壑光溜溜,人畜飲水愁”。蘭州地區雖偶有降雨,但雨水季節分布不均,冬春干旱,秋季暴雨多,年蒸發量大,作物產量與降水量特別是與4~9月份的降水量的多少關系密切。是故。當地植被稀疏,多數地方耕作粗放,水土流失嚴重。
如前所言,砂田通過在土壤表面鋪壓砂石,對土壤進行覆蓋后再耕種。這種措施恰恰克服了干旱、半干旱丘陵地區的地理、氣候、土壤諸多復雜的自然劣勢,大大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土壤地力,為作物穩產高產創造了環境條件。其作用不僅能夠蓄水保墑,突出的功能還表現在增溫保溫、保土保肥、改良土壤耕層結構、抗風壓堿等方面。
據測定,新砂田一般比對照土田溫度高2~3℃,土壤凍結期比土田推遲20天左右,解凍期提前15天左右。這對喜溫的瓜果等作物來說,不僅能豐產,還能促使作物提前成熟,改善其品質。
而且砂田能夠充分地接納雨水,增強了土壤的滲透力和淋溶作用,使鹽分下移造成脫鹽、洗鹽,另一方面由于砂礫層切斷了土壤的毛細管,使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因而土壤下層的水分不能上移,鹽分因之不能隨之上移。這樣就有效控制了土壤鹽漬化。據測定,砂田脫鹽率為50.5%-81.2%,以表層脫鹽率最為明顯,向下逐漸減小。以前“苦甲天下”的甘肅會寧縣利用砂田的這一特性成功培育了郭城砂田籽瓜、關川砂田西瓜等地方特色優勢產品。
還由于砂礫層的保護,病蟲不易侵入,因而砂田能減少病蟲、雜草危害,避免或減少因病蟲害引起的減產。
特產——石頭縫里結仙果
砂田由于具有濕度大、溫度高及鹽堿性低等優良特性,使得在其上栽培的植物產生了較大的根系和較大的光合器官,光合作用進行強度較高,時間較長,因此增加了有機物的制造量,植物生長與發育速度得到促進,尤其適合瓜果的生長。
壓砂西瓜就是當地人充分利用砂田資源優勢發展起來的一種特色種瓜模式,被當地百姓稱為“石頭縫里長出的西瓜”,在世界上也可以說是獨創。壓砂西瓜完全是旱作條件下的栽培產物,個大皮厚、便于運輸、果肉鮮紅、果汁豐富、甘甜爽口,糖分含量高達13.8%,并且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營養元素,特別是含有人體保健所需的硒和鋅等微量元素,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和一定的防癌抗癌作用。
砂田甜瓜中以“黃河蜜”為最,其瓜圓形,個不大,但皮色黃亮似金,瓜瓤碧翠如玉,色澤極為誘人,尤以甘肅民勤縣所產最為出名。當地百姓將甜瓜種植于砂田之中,由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環境無污染,地理環境的差異造就了“黃河蜜”的優良品質:瓜味甘甜,蜜汁沾唇,香氣撲鼻,且有輕淡香醇的酒味,且以其大小均勻、外形美觀、易儲耐運而暢銷全國。
未來——大有可為應保護
我國砂田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的部分區域,山西的晉中等半干旱地區也有分布。其中甘肅砂田主要分布于中部干旱的蘭州市及白銀市的大部分縣區及河西走廊的部分縣區。
其實,不僅中國有砂田。據說,受甘肅砂田的影響,在世界上其他降水稀少的地方也有砂田,如法國南部的蒙彼利埃,美國的德克薩斯州、蒙大拿州和西部的科羅拉多州,瑞士以及南非的部分地區等。
盡管學術界對砂田的作用仍有爭論,比如有學者就認為,鋪設砂田將導致無序采挖砂石,會加劇土壤、植被受破壞程度并致使生態環境惡化,應限制發展。
但在我國人口日益增多、工農業以及生活用水壓力不斷增大、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加劇的今天,北方地區沙塵暴肆虐,水源潛力已近枯竭的情況下,砂田的可持續性遠較地膜覆蓋為大,這種古老而又神奇的耕作形式在西北的干旱區農業中還是有很大發展空間的。
【責任編輯】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