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亞曼
在與中國接壤的緬甸聯邦共和國,佛教的信仰在絕大多數民眾的心中根深蒂固。全國到處林立的精美佛塔以及信仰指引下的淳樸民風,是這個“佛塔之國”特有的氣質。然而,這種宗教的靜逸卻常常被不穩定的政治局勢所打破。少數民族反叛武裝想要奪取民族自決權和公平待遇,它們與緬甸政府軍之間的武裝沖突一觸即發,長期以來持續的民族間武裝對峙和沖突還沒有找到徹底解決的辦法。近期,緬甸國內又響起了內戰的槍聲,緬甸居民甚至跨越國境到鄰國避難。緬甸內戰的癥結究竟在哪里?緬甸內戰的影響又有哪些?
殖民時期肇始的民族對立
在緬甸約六千萬人口中.民族眾多,僅官方經過歸類后認定的就有135個。緬甸的民族分布主要呈現出三個特點:第一是主體民族——緬族,他們人口眾多,占總人口約69%。他們主要聚居在中部廣大草原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較高。除緬族外,克倫族、撣族、若開族、孟族等都是生產力較為先進的民族,它們共同構成了緬甸社會掌握主要資源和話語權的.群體。相較而言,其他少數民族,如欽族、克欽族、佤族、崩龍族、傈僳族等由于歷史等原因,發展落后。第二個特點是,同一地區內往往有多個民族雜居,比如,緬族聚居的伊洛瓦底江流域也居住著克倫族、克耶族和孟族等民族。第三個特點是。緬甸的跨境民族多,居住在緬甸東部和東南部的撣族、孟族等都跨域緬甸、泰國和老撾的邊界;北部和東北部的克欽族、佤族等11個民族則為中緬共有民族。
獨立之前的緬甸,少數民族通過向緬族封建王朝朝貢或是繳納賦稅的方式保持著自身的文化和政治制度。19世紀英帝國發動的三次侵略戰爭將緬甸變為殖民地,并在緬甸實行了所謂“分而治之”的民族政策,即緬甸被人為地分割成緬族人居住的本部和少數民族集中的山區。英帝國統治者實行了明顯偏向少數民族的政策,他們在緬族本部實行直接的統治而給予少數民族更多的自治權,這使得民族之間的隔閡和差距日益加深。獨立后的緬甸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失誤又進一步引發和激化了民族之間的沖突,使民族問題成為長期困擾緬甸政府的一個主要問題。
在一致對外爭取獨立的事業上,緬甸各族形成了以1947年“彬龍協議”為標志的寶貴的統一戰線。1948年1月,緬甸脫離英聯邦獨立后,各民族在建立新國家的問題上卻出現種種分歧,但多次修改后的憲法還是以各民族平等為原則,在維護各民族利益和民族團結方面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然而到了1962年之后,民族問題出現了巨大的歷史倒退。奈溫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上臺,大大削弱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取消了撣邦和克耶邦退出聯邦的權利,之前吳努時期稍稍得到安撫的少數民族的自治夢想被軍政府徹底剝奪了。許多少數民族領袖被捕入獄,未被捕的少數民族領袖開始公開進行反政府的武裝活動。最活躍的是克倫族、撣族、克欽族、克耶族和孟族。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中期,各地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多達20多支,實際上控制著緬甸約四分之一的地區。由于民族、宗教和文化上的原因,少數民族武裝從本民族群眾那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支持和同情,加之這些少數民族武裝割據的地區處于邊遠山區,交通不便,大部隊作戰困難,政府軍難以對其形成有力的打擊,造成了緬甸國內長期的武裝對抗和內戰。
克欽獨立軍和近期內戰
自2011年底以來,緬甸政府已經先后同撣邦軍、克欽民族陣線、克倫民族聯盟和新孟邦黨等簽署了停火協議,并進一步松動對少數民族自治政策的限制,倡議和平發展,關注地方建設。然而,克欽獨立軍是塊“硬骨頭”,2011年11月和2012年1月,緬甸政府和克欽獨立組織代表舉行了兩次談判,但仍未能簽署停火協議。2011年6月,由于緬甸軍隊整編克欽獨立軍的最后期限到來,雙方長達17年的停火協議作廢。該停火協議是在克欽獨立軍缺乏武器供給的情況下于1994年2月24日達成的,當時緬政府承認了“克欽邦東部第一特區”。該協議作廢之后,雙方在整編克欽獨立軍的方式問題上發生分歧,加之雙方缺乏互信,事端頻發,武裝沖突又重燃戰火。
克欽族主要集中在緬甸東北部,和中國的景頗族和傈僳族同源,主要信奉基督教。克欽獨立軍成立于上世紀60年代初,是緬甸反政府武裝中持續時間較長的一支,它以爭取更大自治權利和建立自治政府為目標。克欽族的主要聚居地克欽邦有著豐富的礦產,包括金礦、銅礦、錫礦等,特別是翡翠礦,該礦在世界翡翠產地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多年來,克欽獨立軍利用山地復雜的地形,機警地與政府軍周旋,已然成為令當局政府最為頭疼的武裝力量。近一兩年來的內戰,是民族遺留問題的繼續表現,雙方并沒有明確意圖想要引發全面內戰,更多的是通過軍事對峙增加談判籌碼。另一方面,長期以來克欽獨立軍的斗爭也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反叛成果,主要原因在于其武裝力量遠不及政府軍,而且全國各支少數民族武裝的動機、目的各不相同,他們從未聯合起來,結成聯盟,始終處于分散獨立的軍事行動階段,加上政府使用懷柔政策,對反叛的人民志愿軍組織實行了赦免,克倫族等其他民族也逐漸得到了自治的保證。因此,相對孤立的克欽獨立軍面對強大的政府軍也實在難以有所作為。
內戰引發的社會問題
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連年的民族對立,使得少數民族將發展軍事作為首要任務,政府也難以對這些地區進行規劃、投資和促進經濟發展,因此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提升非常緩慢,反過來又擴大了民族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引發進一步對立和沖突。戰爭的陰云也對緬甸這個神秘之國的旅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各種不穩定因素使許多觀光客望而卻步。外商在緬甸的投資也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所以,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對立,達成和解意見,對于緬甸社會的快速發展意義重大。
緬甸內戰對鄰國的影響也不容忽視:間歇性的武裝沖突對邊境地區的安全構成了潛在的威脅,一些沖突中的少數民族流向泰國等鄰國,這些移民或難民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間的溝通,更需要從根本上為民族矛盾找尋答案。另外,美國等西方國家對緬甸制裁的取消進程也因內戰沖突而一再拖延。
緬甸內戰的根源在民族問題,解決相關問題的關鍵并不在武裝征服,而在相互協商談判,使問題達成一致,這樣才能在相對穩定的國內外環境中推進社會發展進程,促進地區間平衡與不同民族宗教間的平等。
【責任編輯】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