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



一方水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有屬于自己的藝術形式。在中國的眾多地區中,每一個地區都有屬于自己的戲曲藝術。特別是廣大的農村地區,這里的百姓以方言溝通,以地方戲娛樂,打下了深深的地方烙印。
我曾到地處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采風,在西寧市大同縣、互助縣的鄉村感受了當地人民自發的娛樂。他們以民間流傳多年的鄉村戲劇唱古論今,在熟悉的唱腔和表演中收獲快樂。隨便一個鄉村空場,支起戲臺,鑼鼓敲響后,全村的老老少少就圍攏過來,享受屬于他們的快樂。墻上、樹上、房頂上,都是他們的觀看位置,拉家常、一起哼唱,爛熟于心的唱段讓他們無需觀看就能感受到內心的滋潤。
踏著早晨的陽光,我們去尋找大通的民間文藝。大通人非常熱情,剛到村口,村民就敲鑼打鼓把我們迎進村里。如此熱烈的氣氛,也一下子感染了我們,于是也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隨著鑼鼓點和大家一起扭了起來。
花兒是流行于西北地區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它產生于人們日常勞動當中,曲調悠揚、婉轉,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被稱為“花兒之鄉”,這里無論大人、孩子都喜歡用花兒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因此高亢動人的青海花兒在這里隨處都可以聽到。
大通民間的藝術種類很多。源于陜西的皮影戲在這里同樣弄的熱熱鬧鬧,如果他們不是用青海方言演唱的話,讓人覺得像來到了漢中。皮影戲在白天露天演出不多見,讓觀眾能夠把臺前幕后看一個通通透透,自然也就別有一番風味。
一位老人告訴我,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是青海農村皮影戲最紅火的年代。農閑時節、逢年過節、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壽,都少不了搭臺唱影。那時,一到冬季,村里喜歡皮影戲的人家,就會拿出麥子、洋芋,湊起來換成錢,請皮影戲班來演出,一演就是好幾天。附近村子的人也跑來看,小小的戲臺子常常被觀眾圍得水泄不通。每次戲班子來,村里都會像過節一樣熱鬧。
老人指著戲臺子說,如今演皮影的人、看皮影的人都比從前少了很多,他們這里的人算是有福氣,出了個影子戲的“把式”,給村里鄉親們、特別是喜歡傳統曲藝的老輩人帶來了不少歡樂。
“那些戲迷真是戲迷啊,我們演出的時間一般都是農歷正月到二月,我們大通地區正是春雪下得最厲害的時候,我們在里面唱,雪下來開始在頂棚融化,我們的衣服都被弄濕了,外面的觀眾冒著風雪就是不動,看上去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我們唱到悲痛的時候,演員在臺上流淚,觀眾在臺下抹眼淚,特別讓人感動。”一邊收拾皮影,一位演員對我說。
他們的皮影戲班,雖說演出的收入不多,卻總是很忙碌,很快樂。面對皮影戲演出市場日益縮小、演員收入越來越少這個繞不開的現實,戲班子里年紀最大,生性開朗的老人卻并不怎么在意。
“年年農閑的時候都演,我們村里人人都喜歡看,現在演皮影戲的越來越少了,我希望它能一代代傳下去。”一位觀眾對我說。
在大通,回族、土族是主要居住的人群,皮影、賢孝、月弦是他們最喜歡的鄉間藝術。青海賢孝分兩大流派,即西寧賢孝與河州賢孝。西寧賢孝曲詞悠長,委婉動聽。除了主要的“西寧賢孝”調以外,在發展過程中還包括老弦、官弦、下蓮、弦葉兒落四個古代小曲的曲調,它們的音樂風格很統一。在這些曲調中,除了下弦是六字句式外,其余都是以七字句為基礎的唱詞結構。賢孝得名于它演唱的大部份曲目內容,是棄惡揚善,表賢道孝,勸化人心。
在大通聽到的青海賢孝屬于“西寧賢孝”,曲調優美而流暢,善于敘事,刻劃人物細致,富有浪漫色彩。演唱藝人能隨時隨地現場發揮,熟練地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具有鮮明的地方和民間特色。
一位老人告訴我,賢孝和月弦都是青海地方曲藝。清代中期由陜西傳入,其主要曲調的名稱、唱詞的句式規律等與陜西眉戶基本相同。賢孝流行于湟水流域各地。曲牌及主要曲調有50多個,伴奏樂器為三弦、板胡、二胡、水子(碰鈴)、梆子、笛子等。月弦流行于青海東部農業區,多為業余演出,很多月弦愛好者也常在親友喜慶宴會上演唱。
在賢孝的唱腔中,我思索著土族、回族同胞對鄉村藝術的喜愛,他們將古代的仁孝故事和身邊發生的事情聯系在一起,在藝術中享受歡樂,在唱詞中得到教益。鄉村藝術一代代傳承,仁孝傳統也一代代向下浸潤。很多人都認為藝術屬于發達的城市,但在大通這樣的鄉村中藝術之花不僅燦然開放,而且像皮影、月弦、賢孝等都流傳百年。我們不得不說,藝術屬于大眾,屬于每一個向往快樂的人,而鄉村就是藝術的大片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