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原
1950年夏,第四野戰軍某師剛剛結束解放海南戰役,駐扎在湖南休整。休整期間,該師政治部組織廣大官兵開展“寫自己、憶過去”的業余創作活動,于是快板書、順口溜、“槍桿詩”大量涌現。一天,師文工團負責文學創作和舞臺美術的分隊長陸原和負責音樂的分隊長岳侖從中發現了一首十分有趣的詩:“俺本是一個老百姓,扔下鋤頭來當兵……”其大意是:一名戰士爹娘早喪、扛活做工、挨餓受凍,然后家鄉解放、光榮入伍,進而打日寇、滅蔣匪,出生入死、經受考驗、立功受獎的戰斗經歷。
正是這首質樸、直白的“槍桿詩”,激發了兩位文藝工作者的創作靈感,使這首《我是一個兵》一氣呵成,進而很快就在這個師傳唱起來。創作這首《我是一個兵》的1950年夏,正值美國入侵朝鮮、武裝干涉朝鮮半島事務,并對中國造成嚴重威脅之時。因此,《我是一個兵》雖然出現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之前,但與即將爆發的朝鮮戰爭密切相關,歌詞中的“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就具有強烈的針對性。
1950年冬,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我是一個兵》和另一首《打敗美帝野心狼》(后改稱《中國人民志愿軍戰歌》)一起,被帶到朝鮮戰場,極大地鼓舞了志愿軍打擊侵略者的士氣。西方輿論界說這是中國在朝鮮戰場投下的一枚“重磅炸彈”。
1951年8月1日,《我是一個兵》發表在《部隊歌曲選集》第一集(《解放軍歌曲》創刊號)之中。不難發現,此稿第一段結束句“革命戰爭考驗了我,立場更堅定”與第二段結束句“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歌曲最后一句)所對應的旋律是一樣的。從音樂創作上講,略顯呆板,但部隊戰士卻易學、易唱。翌年,這首歌曲在《人民音樂》上發表時,編輯部對“誰敢發動戰爭,堅決打他不留情”一句的旋律作了細微改動。這就是在“戰爭”二字后加上了一個4分休止符,讓音樂休止一拍,將“堅決打他”4字后移,“不留”二字安放在一個小節內,并在“不”和“留”字上均加了一個8分休止符,使“不留”二字顯得干脆利落,其語氣也得以加強。這一小小的改動堪稱絕妙,使“堅決打他不留情”這一結束句從強拍上起音,從而大大加強了“打”的力度和氣勢。這個版本就是今天人們所熟悉的《我是一個兵》。
像這一時期的許多歌曲一樣,《我是一個兵》也強調了一個“打”字,充分表現出了我軍敢打必勝的英雄氣概,作為新中國建立初期的一首軍旅歌曲,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斗志。和平時期,《我是一個兵》仍在軍中廣泛傳唱,曾被改編為軍樂曲、笛子獨奏曲、手風琴獨奏曲。而“我是一個兵”則成為部隊的一個流行語,成為廣大官兵嚴格自律、服務人民的一個承諾和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