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朋 何學敏
一、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一)促使學生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品質
校園文化一方面促使學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質,另一方面又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臺,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以實現。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思想性、政治性、開放性,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充分體現學生的思想政治追求和政治信仰,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的參與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和主動性,在參與過程中形成符合我們黨和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質。
(二)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點
大學生是不是具有正確的思想觀點,直接的關系到國家、社會的發展,因為大學生是國家、社會未來的接班人,如果其思想存在問題,就會造成國家、社會扭曲發展的局面。而如果能夠不斷的加強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則可以起到對學生思想觀點的約束作用、規范作用以及引導作用。
(三)校園文化活動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在高校的校園文化形式日趨多樣、內容不斷豐富的背景前提下,大學生可以依照自身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活動,并且在實踐的過程中尋找到自己的閃光點,通過參加活動不斷的鍛煉自己、不斷的提高自己。除此之外,高校校園文化還具有無形的感染力量,它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思想,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獲得教育,進而形成積極的、包容的以及寬容的健康心態。
二、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制度文化建設與自身發展不相適應
第一,傳統教育模式過于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品質和綜合素質培養,嚴重傷害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潛能和創造性得不到發揮;第二,高校激勵機制科學性不足,懲罰性規范多于獎勵性規范,缺乏對創新文化的鼓勵和量化,導致形式主義、功利主義和浮躁風氣泛濫,不能滿足師生和諧發展的需求;第三,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官本位意識嚴重,阻礙了民主法治意識的培養,無法調動廣大師生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和有序性,不利于大學的和諧發展。
(二)校園物質文化建設相對比較滯后
近幾年來,我國高校不斷的在自身規模上發展,卻忽略了對自身物質文化的建設,即使勉強帶動物質文化建設,也明顯的滯后于其規模的發展,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對校園文化建設的不正確認識,比如說過分的、盲目的拓展規模,扭曲了高校生存的意義。而高校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滯后的表現主要包括了以下幾點:第一,高校校園內的環境雜亂無章,比如說綠色建設過于敷衍、基礎建設過于隨意等等;第二,教育科研設施不夠齊全,例如沒有做好相應的設備配套建設、設備明顯不夠完善等等;第三,校園制度文化過于散漫,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等等。
(三)精神文化缺失
高校是傳承人類文明、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地,是教育、培養人才的陣地,它不僅為學生提供了學習的物質條件,而且營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著忽視精神文化建設的傾向。在學校建設過程中,部分高校領導的目光往往停留在物質文化的層面上,而對精神文化建設卻不那么重視,使校園文化建設流于形式,大學之間的不同個性、特色和差異也逐漸消失殆盡而走向趨同。一部分高校在推進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尚未注重體現自身的特點、歷史淵源和發展趨勢,校園文化建設趨于一般化,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鮮明特色。
三、有效措施
(一)利用網絡技術特點加強德育教育
21世紀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處于這樣的發展階段,高校就很難能夠忽略網絡這個因素,然而,既然不能夠忽略,那么高校在建設自身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就必須充分的利用網絡技術特點,這樣才能夠實現對自身校園文化建設工作的創新,才能夠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也才能夠符合大學生成長、發展的需要。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幾點:第一,將網絡文化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總體規劃中,不斷將黨的方針政策和文明健康的文化信息輸入網絡,引導學生在網絡中吸取營養,陶冶情操,增強自覺抵制各種不健康思想的能力;第二,在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的特點,滿足他們求知、求樂、求美的心理,使他們的智力、能力、精力得以釋放。
(二)加強高校校園教師文化的建設
過去,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言語就是權威,學生僅僅是圍繞教師旋轉的小星球,而今,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逐漸被恢復,特別是對于高校來說,大學生作為已經具備成熟思想的成年人,更應該受到重視。基于這樣的發展趨勢,高校必須及時的、積極的加強自身教師文化的建設,因為學生越是重要,教師綜合素質、綜合能力的高低就越會影響到教學活動多開展,甚至影響到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發展。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幾點:第一,注重新力量的引入。在建設自身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在充分的了解自身教師結構之后,及時的引入新的力量,這樣才能夠不斷的為自身教師隊伍輸入新的血液,也才能夠強化自身的教師結構;第二,重視教師的繼續學習。盡管教師的責任是教書育人,但其自身的知識、經驗以及能力卻是非常有限的,而教師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夠持續的獲得知識、經驗、能力,進而也才能夠以自身的力量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工作,實現預期的教育目的;第三,強化教師的創新思維。教師的思維直接的影響到教師的后續行為,而當代的高校教師,不僅僅要做好自身教學的本質工作,更應該著力于學生的綜合成長,比如說做大學生生活中的朋友,做大學生學習上的指引明燈等等,而只有不斷的強化教師的創新思維,才能夠使教師在思維上不斷的進步,滿足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需求。
(三)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外來文化是當代高校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這既是源于國家對外開放政策的執行、貫徹,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就目前的發展現狀來說,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高校校園文化也出現了更為嚴峻的問題,比如說學生誠信普遍的缺失、學生崇洋媚外的客觀事實以及學生攀比、虛榮的心理特點等等,而這些無疑都直接的挑戰了高校的道德標準、行為模式以及國家的傳統文化、社會價值觀念。
四、總結
總而言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國家、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關鍵,因為高校作為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輸送人才的重要機構,直接的關系到社會、國家的和諧、健康。正是因為這樣,相關部門必須及時的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進而及時的結合自身高校的發展特點,探索出有效的、適合的以及具有創新意味的建設措施,這樣才能夠實現預期的教育目標,推動國家、社會的進步、發展。
(作者簡介:楊小朋,河北農業大學高級政工師;何學敏,河北農業大學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