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萍 王大莉 楊海珍

蘋果生產是山西省臨汾市水果產業的主導品種,到2011年底,全市蘋果總面積8.07萬公頃,占全市水果總面積71%;產量76.3萬噸,占全市水果產量的76%。為了解平川山區蘋果成齡果園生產管理投入構成,分析不同年度投入產出的基礎情況,從2007年到2011年,筆者選擇代表平川縣的襄汾縣、堯都區,代表山區縣的吉縣、鄉寧縣的部分典型果園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情況對比分析如下。
1 調查范圍與方法
調查選取襄汾縣、堯都區、吉縣、鄉寧縣蘋果主產區各5個果園,所調查的20個果園均為樹齡在10~20年生的盛果期果園,品種均為富士。方法是首先編制出果園農事記錄本和果園生產成本調查表,直接或通過縣果樹站(中心)下發到選定果園的園主手中,然后通過逐個回訪核查、樣板園現場實測、走訪栽植大戶等進行田間測算,查閱果園投入記錄和重要農事活動用工,核實登記并歸納匯總。調查匯總得到平川山區蘋果主產區的蘋果園生產投入產出情況,并視其為臨汾市的代表樣本和普遍水平。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果園管理中的投入情況(見表1)
2.1.1 平川與山區果園投入側重不同 平川果園的投入項目構成主要有肥料、果袋、雇工、農藥、灌溉,其中肥料、果袋所占比重較大,肥料5年畝均投入574.8元,占年均總投入1799.8元的31.9%,果袋5年畝均投入535.3元,占年均總投入29.7%。平川果園比山區果園多灌溉投入1項,但所占比重較小,僅占總投入的9.5%~16.3%。山區果園的投入項目構成主要有雇工、肥料、套袋、農藥,其中雇工、肥料所占比重較大,雇工5年畝均投入587.8元,占年均總投入1859.7元的31.6%,肥料5年畝均投入545.7元,占年均總投入的29.3%。
2.1.2 果園投入量呈逐年上升趨勢 從2007—2011年,平川果園畝投入由931.9元增加到2588元,增長2.8倍;山區果園由1068.3元增加到2637元,增長2.5倍。果園投入增加有客觀和主觀兩大原因,客觀原因是農資漲價和勞動力緊缺的因素。據調查,2011年山東魯西牌尿素每噸2500元,而在2007年僅為1800元;熬制石硫合劑所用的硫磺2007年每噸500元,到2011年就上漲到2000元,漲了4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增多,使果園季節性用工緊缺,2007年果園用工日工資30~35元,到2011年上漲為60~80元,在果園集中產區的山區吉縣果園用工日工資高達100元,還不包括吃飯、車接送。主觀的原因是隨著果品市場行情逐年看好,蘋果與其他農作物相比收入比重擴大,農民投入意識增強,如施肥以有機肥為主,目標產量施肥由原來的千克果千克肥,增加到千克果1.5千克半肥或2千克肥;山區和丘陵區套袋以雙層紙袋為主,平川區套袋近兩年全部套膜袋+紙袋,投入逐年增加。
2.2 果園投入與產出分析
2.2.1 畝產量隨投入增加而增加
從調查情況看,隨著果園投入的增加,畝產量也隨之增加,存在一定的正相關。平川與山區果園投入與產量變化基本上都分為3個階段,2007年農資物價水平及用工價較低,畝投入在1000元左右,畝產量為2000千克左右;2008—2009年農資及用工價呈中等水平,畝投入在2000元以下,畝產量因豐歉年變化為1700~2500千克;2010—2011年隨著農資及用工價升高,畝投入在2500元左右,但畝產量增長幅度不大,為1900~2600千克。
2.2.2 投入增加總產值隨之提高
從調查情況看,隨著果園投入的增加,總體趨勢果園的總產值也隨之提高,有一定的相關性。但投入與產出比并不一定呈正相關發展,從表中可以看出,投入產出比也呈3個階段變化,2007年為1∶5~1∶6;2008—2009年為1∶3~1∶4;2010—2011年為1∶4~1∶5。投入產出比呈波浪式變化,說明有些投入是長期投入,當年并不一定發揮出直接效益。如有個別果農的有機肥投入量較大,由于有機肥是長效肥料,因而在統計調查時顯得投入偏大而收入沒有明顯提高。
3 結論及建議
3.1 要找出降低生產成本的路子
果園投入逐年增加,產值逐年提高,但投入產出比變化不大,要進一步提高果園經濟效益,不能僅靠增大投入這個途徑,關鍵要積極研究蘋果主產區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要穩定蘋果主產區的栽植面積,重點應考慮怎樣在提高管理水平和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找到降低生產成本的路子。一是科學確定施肥量,進行“測土配方施肥”,首先對果園土壤進行確定,依據得出的土壤營養狀況,結合果樹樹勢和肥料的利用率來確定施肥種類和施肥量。對產量穩定、品質優良的果園或沒有測土條件的果園,可以依據樹齡、樹勢和果園管理水平先確定目標產量,再根據目標產量,果園土壤供肥量和肥料利用率估算出全年相對施肥量,作為全年施肥數量的參考依據。二是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抓住防治病蟲害的關鍵時期,科學選擇最適用的農藥品種,控制病蟲害發生危害,減少打藥次數,節約成本,提高果品品質和果園經濟效益。
3.2 因地制宜精套袋向無袋栽培發展
無論平川還是山區果園套袋在總投入中所占比重均不小,要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生產精品果,不宜搞大面積套袋、全園套袋。建議在生產環境條件較好的地區應用無袋栽植技術,通過減少套袋,節省果袋資金及套袋的用工開支。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疏花疏果、鋪反光膜、生產貼字果等生產精品果技術上。如臨汾市東西山區海拔高,光照強,果實成熟期晝夜溫差大,果實著色好,含糖量高,并具有獨特的氣候環境條件,病蟲害少,在山區提倡因地制宜精套袋,套不同類型的果袋,使蘋果套袋生產分步驟向無袋栽培發展。總而言之,達到提高品質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3.3 政府出臺扶持政策保險建立果業
要研究果園投入增加所需資金短缺的問題。果園生產受市場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和自然災害(花期凍害、生長期干旱、冰雹等)的威脅較大,使果園經營風險在增大。由于果園生產前期準備金數量增加,建議政府適時出臺扶持果園生產的政策,建立果農因災減收的經濟損失補償制度,積極發展果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蘋果產業保險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