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果農對李樹的管理都比較粗放,一般不施肥、不修剪、不防治病蟲,基本是半野生狀態。雖然近年發展了一些優良品種,但依然管理水平低,達不到該品種應有的果形、大小和品質。因此,要加強對李樹的科學管理,更要搞好采果后的“進補”。
1 施采果肥
李樹結果后消耗了大量養分,必須及時補充營養,以恢復樹勢,增加樹體養分的積累,保證有充足的養分供給花芽分化,提高花芽質量和越冬抗寒能力。采果后每株李樹施復合肥0.5千克,并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溶液2~3次。落葉前后重施越冬肥,一般株產50千克的樹施沼肥或人畜糞100千克、復合肥1千克,沿樹冠投影線開環狀溝或放射狀溝,施后覆土。
2 防治病蟲
李樹采果后,樹葉還會受多種病蟲危害,防治桃縮葉病、李袋果病、炭疽病等用0.5波美度石硫合劑混加粉銹靈1000倍液,或5萬單位井崗霉素水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
3 合理修剪
幼樹在生長期(夏季)控制過旺生長,對骨干枝以外的直立枝或強旺枝,除疏除過密枝外,其余枝采條用拉枝張開角度、摘心或環割進行控制,不可過重短截修剪,以免刺激生長,延遲進入豐產期。盛果樹主要是調節生長與結果的關系,有礙骨干枝及影響光照的枝條要疏除或縮剪,注意通過修剪解決樹冠內部光照,防止結果部位外移。李的短果枝和花束狀結果枝,連續結果5~6年以后,結果能力顯著下降,要及時輪流回縮更新或疏除。骨干枝下垂的要回縮更新,抬高角度,使其保持健壯生長。
4 抗旱防漬
李樹的根系較淺,吸收根主要分布在地表20~40厘米的土層內,既怕旱又怕漬。因此在干旱時要及時澆水抗旱,多雨季節要清溝排漬。
宋惠安(湖南省桃源縣盤塘鎮老科協 41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