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杰
券商推出了為普通投資者量身定做的定向增發理財產品,鼓吹“收益率高達82.5%”、“10萬元即可與富翁共享豪門盛宴”,真的那么誘人嗎?
曾幾何時,“發行對象不超過10名”、“一個資產包至少要幾千萬甚至幾億元”的高門檻,令許多投資者對“定向增發”又愛又恨。愛的是定向增發能折價購買股票,有時定價甚至比市價低30%以上,恨的是門檻實在太高了。
如今A股市場跌宕起伏,掙錢難成為眾多投資者頭疼的問題。不少券商瞅準這個時機,大力推出了為普通投資者量身定做的定向增發理財產品,甚至鼓吹“收益率高達82.5%”、“10萬元即可與富翁共享豪門盛宴”,令不少投資者心動不已。
定向增發產品,真的那么誘人嗎?
門檻越來越低
《投資與理財》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僅僅今年2 月份,就有13只定向增發產品面世,而且在券商發行定向增發產品越來越頻繁的同時,門檻也越來越低了。
比如華泰證券3 月8 日開始發行的“華泰紫金定增寶”, 將產品鎖定期從以往的24 個月縮短至1年,甚至采用了滾動投資的策略,1個參與期對應1個退出期。其中第一個參與期為產品成立日起的6 個月,投資者可隨時參與該產品的第一期投資。相對應的,第一個退出期為產品成立滿18 個月后的連續10個工作日。
2012年3月18日,記者來到國泰君安北京某營業部,從工作人員那里了解到,國泰君安發行的“君得增”,認購起點為10萬元,產品期限2年,規模上限25億元。管理費為募集資金的1.5%,托管費為募集資金的0.2%,業績報酬則是收益部分提取20%。
當記者提出“封閉期2年,如何規避風險”問題時,該工作人員回答:“目前市場中很多私募和信托產品的封閉期也為1至2年,而我們比房地產信托、煤炭信托等產品的收益更高更確定?!?/p>
折扣越來越小
家住南京市江寧區的高乾在向《投資與理財》記者了解定向增發產品時,說出了他的擔憂:“收益率高,門檻又低,定向增發確實不錯。本來打算這幾天就買,但還是不確定能賺到錢,而且1到2年的封閉期所帶來的風險又如何控制呢?”
數據表明,在過去幾年當中,定向增發股票2006 年的平均折扣大約為24%,2007 年升到31%,2008、2009、2010 年都在20%上下,今年則降到平均10%-15%,部分定向增發甚至最終溢價發行。
也就是說,如果投資者買的定向增發產品折價10%的話,只要2年后股市下跌超過10%,就會賠錢。
以上資料顯示,定向增發產品雖然發行越來越多,但折扣也在逐漸減少,而折扣的減少直接決定了收益的降低,甚至加大了凈值大幅下跌的風險。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就算明知虧損,投資者在封閉期內也無法減持,只能被動持有。
并非“穩賺不賠”
不過,發行定向增發產品的券商給出的宣傳資料,卻很是誘人:“過去5年,無論股市漲跌,投資定向增發的平均收益非常高。2006年至2010年,參與定向增發并持有一年到解禁日賣出的,平均收益分別為322%、42%、39%、84%、57%,平均年超額收益為82.5%,獲得超額收益的概率為91.8%。即使在2007年、2008年這樣的大震蕩市里,也取得了40%左右的年均收益率?!?/p>
事實真的如此嗎?《投資與理財》記者調查得知,2006年之所以取得高收益,是因為之后出現了很多人沒有料到的大牛市。但2007年就有相當一部分產品因發行時估值過高,以及市場的大幅回落而導致破發,致使收益率大幅下滑。
2011年,不少私募基金在股市大跌的環境下,推出了超過50只定向增發產品,結果在8 5只股票接連破發的情況下,有業績記錄的31只定向增發產品中僅5只產品實現正收益,虧損比約83%。
數據顯示,從2011年11月22日至12月31日,有27家上市公司的非公開發行限售股上市,基金參與了其中13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而這13家上市公司中,有6家出現浮虧,占比46%。其中,興業全球基金8只產品抱團參與太原重工增發,浮虧高達9000萬元。
由此可見,定向增發產品的收益,直接取決于后期市場的變化和發展。在市場狀況向好的情況下,定向增發的確能取得收益,而在市場條件不利時,折價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損失,但也無法保證“穩賺不賠”。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定向增發產品募集的資金會用來收購對于上市公司十分關鍵的資產,這就需要投資者學會辨別上市公司項目盈利能力。
而且,定向增發產品的火熱容易造成盲目跟風投資,而國內A股市場又缺少有效的風險對沖方式,一不小心,就會讓你的資產從“定向增發”變成“定向蒸發”。所以,投資者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產品,并盡量選擇市場處于低位時參與投資,還要對1到2年封閉期內股市變化可能帶來的虧損,有一個大體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