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高考報名時節,各類“大學排行榜”總會受到考生、家長的高度重視。面對迫切需要卻又紛紜雜亂的信息,經過專業機構分析梳理后排出的“座次”,就變得簡單和有效得多了:綜合排名北大第一、清華第二;法學專業人大第一、北大第二;建筑學專業清華第一、同濟第二……考生只需按圖索驥、對號入座,就能根據自己的成績,報考恰當而理想的學校。
有媒體報道稱,大學排行榜也出現了“有償排名”的現象。同時,不同的評選機構所采取的標準各不相同,以致同一所學校在不同的榜單中,其名次竟有第3名與第20名的巨大懸殊……一時間,大學排行備受爭議。
如何看待大學排行榜呢?我們認為,總的來說,大學排行榜產生的積極作用大于消極作用。至于當前很多人把潛規則、污染學術空氣等名稱扣在大學排行榜頭上,但這些問題并不是大學排行榜與生俱有的。從總體而言,大學排名榜起到了一定的評價、鑒別、定位和激勵作用,增加了一條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渠道,有一定的參考、研究價值。當然也存在一些弊病,但它的負面影響是否會產生嚴重的不良后果,關鍵還在于我們持何種態度對待它。
至今,我國先后有20家機構發布了近百個大學排行榜,《高考金刊》編輯部從中選取了國內比較權威的排行榜——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和高校專業實力排行榜。另外還有中國校友會網《2012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發布的獨立學院排行榜和民辦大學排行榜。同時,我們又補充了分文理科省(市、區)高校推薦榜、世界500強企業對口專業排行榜等諸多排行榜,以方便同學們參考。雖然這些排行榜的評價體系不同,目的都是給考生和家長們更多的選擇,兼聽則明。
考生和家長們要學會對各類排行榜進行認真的分析、解讀,而不是僅僅著眼于最后的排名。我國高校的類型多樣,且當前大學排行榜的評價標準大相徑庭,顯然有失公平性和科學性。更何況排名榜反映的主要是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標,高校的辦學特色、校園文化底蘊、專業特色、教學風格和就業質量等軟實力根本無從體現,也就是說大學排行榜提供的信息并不是絕對客觀公正的。
總之,我們應理性地看待排名機構和排名榜,正確的態度是:把排名榜作為一個了解高校的窗口,一個收集高校數據的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