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
今年是小平南巡講話20周年,媒體的動靜似乎并不太大。但近期卻有跡象顯示,中國的改革開始升溫,相應涉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關系的問題,作為最重要資源土地的問題,以及構建了二元社會的戶籍問題。
最令人關注的是,《人民日報》“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的重磅級評論,提出:改革有風險,但不改革黨就會有危險;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
雖然上述改革的進展與社會的預期仍有反差,可至少敢碰“硬骨頭”了。但是,為什么是今年呢?
今年可能是中國經濟異常艱難的一年,國內國外的形勢都非常復雜和困難,滯脹的陰影也開始顯現,如果不能通過改革釋放制度性紅利,中國原有的增長模式告急,經濟形勢急轉直下很有可能。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的戛然而止,有人將其會稱之為“中等收入陷阱”,但實際上縱觀出現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莫不是在政治制度上不夠完善。在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制度制約與經濟發展要求的矛盾便越來越突出,甚至上升為主要矛盾。這時候,如果不能有效化解這一矛盾,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力,極有可能陷入短期看只是經濟倒退、長期來說則是經濟發展始終在低水平上循環的怪圈?!爸械仁杖胂葳濉钡拇嬖?,是制度性缺陷的反映。中國想要保持持續的發展,有質量的發展,就必須快速修復制度性缺陷。
一些國家和地區不承認我們市場經濟地位,并不是全無理由。我國市場經濟體的規則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在資源的配置上,行政的干預時時可見,企業仍然會因為身份的不同而在市場上處于不同的地位,不管是在稀缺資源的獲取上,還是競爭規則的制定上,都有體現。這些年,行政手段促進的壟斷不單沒有減少,還有增加的勢頭;行業的重新洗牌,基本上都體現出了國進民退的政策取向。
去年最瘋狂的民間借貸,最好地折射出了制度的扭曲:最難以獲取的資金成為稀缺資源,但大型國企卻有輕松獲取的優勢,這一優勢使一些國企成為資金的二道販子,轉手牟取暴利;民企難以通過正規渠道獲取資金,只能承擔重重轉手后的高利貸,一旦不能承受,便引致資金鏈斷裂,引發廣泛的社會問題。與實體經濟的苦苦掙扎相對應的,卻是銀行業利潤創出歷史新高,業內人士也稱賺錢賺得不好意思。銀行利潤靠的是什么?是利率管制下的高息差,是經營的壟斷性!確實,每當有人提及金融行業準入放開和利率市場化,便有“既得利益者會用優勢話語權阻礙改革,媒體公眾會帶著挑剔目光審視改革,一些人甚至還會以烏托邦思維苛求改革(人民日報評論語)”。單單金融業的改革尚且如此,其他諸項改革推進的難度可想而知!
據消息,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下周會來中國,同時還將發表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合著的報告《2030年的中國》。該報告的警告在一些人看來可能是危言聳聽:中國經濟可能在沒有太多預兆的情況下,出現快速放緩的危機。報告開出的藥方包括縮減國企規模,令其運營模式更接近商業企業;大幅提高國企上繳的股息(紅利),由商業化的資產管理公司來監管國企的運作等。
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去年四季度就開始了,改革的方向令到我們對中國資本市場抱有足夠的信心。當然,這種改革也不是僅靠證監會之力就可以完成的,它必然需要更高層面的協調。本周最高法院的一則《意見》,或許意味著除虛假陳述外,因內幕交易、價格操縱、欺詐發行等違法行為而利益受損的投資者可以獲得民事賠償了(之前連受理都有難度)。用菜市場來打比喻,就是:去這家菜場(中國股票市場)買菜,它的菜不一定比別處便宜(最近也便宜了不少),但如果你被坑蒙拐騙或短斤少兩,就會有人幫你出頭,討回你的損失。這樣的菜市場自然會受到歡迎。所以,投資者應放寬心態,雖然人社部表示社會保險基金入市暫時沒有時間表(意即現在不想來),但等這家菜市場規范了,社會保險資金還是會不請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