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琴
把故宮的還給故宮
這被認為是履新故宮博物院院長不久的單霽翔給自己出的一道難題。因為2002 年至今,雖然故宮開放面積從30% 提高到45%,但還有許多占著古建筑的辦公部門亟須遷移、還有幾個釘子戶亟須“請出”。
1月正式到任,3月的兩會上,單霽翔就首次拋出了關于故宮的一系列新舉措,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條莫過于故宮的“內部拆遷”——到2016 年,將所有辦公場所遷出故宮紅墻外,同時輔以古建筑修繕、改造,屆時故宮開放面積可從目前的45% 達到76%。
而這項舉措要啃的最硬的一塊骨頭,當數那些占用故宮古建筑多年的“其他單位”。由于種種歷史原因,故宮的一些古建筑和文化環境不斷被外單位占用,最多時,在故宮辦公的外單位達到13 個,故宮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近十年來,通過政府部門的協調和故宮自身的不懈努力,御史衙門、大高玄殿、端門等建筑陸續收歸故宮管理,“收復”工作初見成效。
眼下,收復被外單位占用的建筑——這項被視為“史無前例”的工作正在進一步推進。故宮何時復歸它本來的面貌,我們拭目以待。
“五一”開始的新變化
對于游客來說,最快在今年“五一”就能看到故宮的新變化:曾經擠滿了各種商店和展覽的端門廣場已經經過改造。此后,故宮的售票、檢票點將從午門前移至端門,端門50間西朝房全部改建為售票處、觀眾咨詢中心等服務設施。屆時,高峰期人們在午門售票處排長龍的景象或將得到大大改觀。
過去作為文物庫房的午門兩側雁翅樓,所保管的39萬件文物已經移交國家博物館,修繕后將被建成一個近3000平方米的大型展廳,與文華殿陶瓷館、武英殿書畫館一起,構成故宮博物院“金三角”展覽區。故宮文物的展覽功能被大大強化,彌補了過去人們游故宮“只見古建筑,不見藏品”的遺憾。
今年“五一”前后,包括皇極殿在內的宮殿將再次對外開放。慈寧宮、慈寧花園和壽康宮等也列上對外開放的日程。而此前,這些地區或為辦公用房,或為地面文物庫房。
近年來,參觀故宮的人數持續增長。1949年,故宮一年接待了100萬觀眾;而到了2002年,這個數字增加到700萬;2011年,這個數字更是突破了1400多萬。每年持續增長的游客對于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博物館的管理都帶來了挑戰。對此,故宮曾經提出“限流”的辦法。但單霽翔認為,故宮參觀人數在絕對數字上的增長是長期的趨勢,是限制不住的,還是要通過錯峰參觀、擴大開放面積來解決。
“根據《故宮保護總體規劃》,故宮開放面積由2002年的30%增加到了目前的45.79%,面積達到33公頃。經過不懈努力,全部規劃完成后,故宮博物院對公眾開放的面積大約占全部面積的76%。”單霽翔說。
“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游客”
走在故宮里能真切感受到,故宮有兩道墻:一道是外圍的灰色城墻,又稱“紫禁城城墻”。“灰墻”四四方方,四角有角樓,南有午門,北有神武門,東西分別有東華門、西華門。
灰墻內便是高約8米的故宮紅墻。紅墻并不像灰墻那樣直來直去,而是圍繞不同的建筑群,形成“院落”和“胡同”。紅墻內的面積大約占故宮整體面積的2/3。
而在灰墻內、紅墻外的地帶,有不少是故宮里的“城中村”。記者看到,不少院落掛著鎖,透過貼著封條的門縫,可以看到里面的破落景象。始于2002年的故宮大修,首先把重心放在中軸線周邊的開放區域上,一些非開放區域則年久失修。
單霽翔此番提出的“把開放面積提高到76%”,增加的這31%的面積,很多都來自紅墻外、灰墻內的一些非開放區域。
單霽翔告訴記者,擴大開放面積將從四個方面著手:
首先通過修繕使更多的文物建筑保持健康狀態,實現對公眾開放。
然后通過調整展覽布局,合理擴大開放空間。比如修繕后的慈寧宮、壽康宮都將設立與其風貌相符的展廳,與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廳共同組成西部開放區,吸引更多的觀眾從中軸線分流過來。
同時,將收回故宮進行管理的文物建筑,經過修繕后科學合理地利用,增大故宮開放空間。如被修繕成為大型展廳的午門雁翅樓,以及紫禁城北側的大高玄殿,經過科學規劃也會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公眾開放。
還有就是調整辦公科研用房,把紅墻內的殿宇還給游客。到2016年,將紅墻以內目前存在的辦公設施、科研設施、服務設施等遷出,實現“紅墻內無辦公區”,把紅墻以內整體作為故宮博物院的陳列展覽、接待服務、觀眾參觀的空間。
然而,自家的辦公場所好搬,有些占著故宮古建筑的外單位卻很難“送出門”。
把外單位請出去
收復歷史上被長期占用的古建筑群,被認為是近10年來故宮博物院所做的史無前例的基礎性工作之一。
端門地區之前所屬混亂,存在諸多胡亂收費、檔次不高的展覽與商戶,影響了故宮的形象。
按照文化部確定的“端門在2011年‘五一前劃轉給故宮博物院”的指示精神,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李季,與國家博物館黨委書記黃振春,分別代表故宮博物院和國家博物館,于2011年4月29日正式簽署了端門劃轉協議書。
“我們十分珍惜此次端門地區的歸屬調整,端門地區的使用將堅持公益性,堅持為觀眾服務。”單霽翔表示,“對于故宮博物院來說,它的正門就此大大地往前推進,午門和端門之間形成了一個非常大的文化廣場,使得觀眾在進入到紫禁城之前能夠享受到很好的服務,比如改善購票環境,為觀眾提供飲水、咨詢、輪椅等公共服務,使參觀變成更為愉快的過程。”
大高玄殿位于故宮紫禁城的城墻外、筒子河外的北部地區,也已劃歸故宮博物院進行管理,如今正在進行搶救性的修繕,經過科學規劃也會采取適當的方式對公眾開放。同時,在它附近的內務府御史衙門也同樣回到了故宮的管理范圍。
單霽翔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無論是御史衙門、大高玄殿,還是端門、皇史宬(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館,又稱表章庫,位于北京天安門東邊的南池子大街南口),在明清時期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和皇家宮殿建筑群渾為一體,密不可分。幾任故宮院領導都恪盡職守,遵循故宮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力求還原紫禁城原貌,做了大量工作。近年來,從御史衙門,到大高玄殿,再到端門及兩側朝房,一座座文物建筑得以回歸,紫禁城更加壯美。”
拆不掉的“屏風樓”
4月5日,記者經過兩道崗亭,來到位于故宮西南角的“非開放區”。從紫禁城城墻西南角樓向東、北兩個方向延伸,就是眼下故宮被外單位占據最嚴重的地方。
到了這里,便出現與故宮景區內截然不同的景象。緊靠南城墻的一個偌大的院子里,停滿了大客車。還有“訓練基地”、籃球場等健身場所。
此外,西華門兩側,緊貼西城墻,有五棟高樓。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常務副會長晉宏逵告訴《中國經濟周刊》,這些樓俗稱“屏風樓”,建于1975年,高度超過16米。屏風樓建造時,拆除了西華門兩側城墻的馬道,對古建筑造成了破壞。
據說,當年建這些樓是為了擋住中南海的游泳池,因此才稱“屏風樓”。記者在屏風樓前看到,這些樓在西華門兩側延伸很長,但進深卻很小。“并不好使,就相當于個圍墻。”晉宏逵說。
如今,西華門“屏風樓”最北側的3棟里住著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西華門兩側的2棟“屏風樓”及西南角則是某部隊駐軍。“西華門附近是被外單位占用最嚴重的。現在故宮里占用的外單位,主要就是部隊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其他的基本都搬出去了。”晉宏逵說。
他對記者回憶說:“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占用,說來話長。故宮博物院初成立時有三個館:古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當時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不是很濃,圖書館的大量宮廷藏書,都給了當時的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后來,檔案館干脆也不管了,給了國家檔案局,國家檔案局接了一段時間一看忒麻煩,又交回故宮,如此反復。”
記者查閱故宮年鑒得知,1955年12月26日,故宮博物院院屬檔案館移交國家檔案局領導;1967年7月8日,明清檔案館從國家檔案局回歸故宮博物院;1980年3月28日,故宮博物院與國家檔案局簽訂協議,從當年4月1日起,明清檔案部劃歸國家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