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曉慧
最近中國寬客果然熱了起來。所謂寬客,就是用高深數學公式與計算機程序操縱金錢的瘋子般的天才,他們通過對沖等方式實現收益,對大勢依賴較小。如今,中國這批低調的群體,因為2011年出眾的業績,讓人意識到了寬客在實現絕對收益上不可思議的力量。
據我所知,這個寬客圈子至少發展了4年時間。2008年5月,從華爾街回來的劉震,很快在中國成立了一個約有幾十人規模的俱樂部——Q-club。這個Q就是“Quant”,寬客的意思,當時他成立了紅色資本。
如今,隨著2010年股指期貨的推出,以及越來越多衍生產品市場的形成,這個群體開始不斷壯大。也有人說,從2005年ETF套利開始,量化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2011年年底,上海交通大學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主辦了一場“中國量化投資高峰論壇”,當時約有100多名專家、領軍人物,300多名證券、基金等專業人士出席。這一國內的神秘寬客群體第一次大規模集體浮出水面。
雖然當前大部分寬客都在券商與基金公司,但私募在那次會議中也成為重要分支。當時主講嘉賓中已有長青資本申毅,金中和投資量化投資研究總監張宇,艾方資產總裁蔣鍇等人,參會者中有方詠投資、莫尼塔研究、博弘數君、駿勝資產等在私募中的量化先行者。
這部分群體的發展,我在此前的專欄《量化私募大擴容》也提過,但主要分析形成原因。現階段看來,寬客主要經歷了這么幾個發展階段:
2002年,原君安證券出身的康曉陽一直有量化的想法。他在美國接觸了量化投資之后,回國就建立了首個分析師數據庫,2006年9月11日,康曉陽成立了深圳天馬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發行的產品深國投·天馬就是當前有記錄的最早一只陽光化量化私募產品。
2007年12月31日,此前身為《星島日報》美國舊金山總部財經版編譯出身的唐時曄,在IBM股票交易技術平臺形成了量化投資系統后,在深圳大梅沙成立了合伙制基金信合東方,成為第一只有限合伙制的量化產品,該基金引入了全球資本市場交易中廣泛使用的“在險價值法(Value-at-Risk,簡稱VAR)”量化風險模型。巧合的是,1949年,善于對股票短期波動下注,并將統計分析運用到風險管理中的澳大利亞《時代》雜志作家兼編輯阿爾弗雷德·溫斯洛·瓊斯創建了第一只對沖基金——瓊斯公司,記者出身的瓊斯是對沖投資基金上最早的寬客。
2008年5月,華爾街派的劉震回國后,在2009年推出了“紅色量化一號”陽光私募產品,給中國對沖基金的量化風格帶來了新生活力。當時“紅色量化一號”采用海外先進的定量模型對行業和個股的預期收益分別預測,從而保證獲取超額市場收益。在行業權重配置上,“紅色量化一號”采用基于Black-Litterman模型的改進型MVO系統(BLMVO)來確定股票配置比例,并在保障收益最大化的同時嚴格控制風險。
寬客私募表現整體出眾。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統計,陽光化發行的私募量化產品共有26只,其中有10只是在2011年之前成立。進入2011年以來,私募量化產品迅速擴容,短短一年內就增加了16只產品。而據私募排排網統計,國內對沖與量化型私募基金共55只,主要的區別是他們包括了QDII等。整體來說,這是所有創新產品中發行最快的品種。
從當前寬客型私募的風格上,大致有以下分類:從產品的模式上看,主要分為信托和有限合伙制兩種模式,有限合伙制產品共有7只,信托產品中除了4只結構化產品之外,其余15只則均為非結構化的信托產品。從投資者風格來看,基本有海歸派與本土派之分,除了以上提到的海歸派之外,景良投資的廖黎暉、民森投資的蔡明、博弘數君的劉宏都是本土私募的出色代表。在交易模式上,大致可分為高頻交易,計量化投資與對沖套利。
當前正值寬客高速發展時期,隨著市場出現更多的套利化與金融創新產品,寬客的量化模型也將更有用武之地。我身邊已不斷出現有私募開始挖角寬客人才,時機真的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