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中
節后高管辭職套現,已非第一次,變現的不是公司業績,變現的只是辭職高管手中所持股票。難道創業者追求的不是自己視為生命的事業而僅僅是投機取巧的財富?眼看發行方式和制度要改革,“三高”要變“三低”,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反正只是每股幾毛錢,甚至零成本。任何價位賣出,都是可攫取之狂斂之財。藍籌股市盈率低,但實踐上還缺對分紅的承諾和履行的保證,銀行股帳面年收益超過其它行業,從銀行股開始實行分紅就具備了現實條件和可操作性。
節后一百多家上市公司高管辭職,其中不乏集體辭職,日均4人,辭職人數超過110人(2011年1264家公司高管辭職,最多時12人集體辭職)。減持套現為首的沖動在放大,套現近千億元,對股市影響不小。且此種套現潮已非第一次。
講述和編制神話故事的人,正在無可抑制地將神話變為現實:但變現的不是公司業績,因為那是永遠實現不了的騙局;變現的只是辭職高管手中所持的股票。個個身價少則百萬,多則億萬,難道創業者追求的不是自己視為生命的事業而僅僅是投機取巧的財富?這給股民的心理沖擊極為震撼。因為這之中不僅有神話故事的編制,更有上市公司山寨版高管人員的編造。有的公司為了上市,不但虛構業績,而且把了解申報上市程序的證券公司有關高層人員直接變為公司高管,搭班子,拉場子,其工作只是為了上市,這種勾結甚至在事前就有詐騙計劃:當高管只是為了上市,上市半年后即可辭職,目的只有一個——套現。辭職既規避了高管持股一年后才可部分變現的制度,又可提前全部套現。這些高管明知自己公司業績是偽造的,不可持續的,上市后持股即無任何實際意義,卻還要走上市程序,目的就是利用發行前后的“三高”實現“神賜財富”。現在,眼看發行方式和制度要改革,“三高”要變為“三低”。此時不出手更待何時?泡沫破了,想出也出不掉,反正他們的持股成本很低,很多只是每股幾毛錢,甚至零成本。比起高發行價(動輒幾十元、近百元)和當前高股價,無論在上百元價位賣出,還是在當前幾十元價位賣出,都可嘗到天上掉下的餡餅,都可攫取狂斂之財。這樣情況下,虛擬經濟的過度膨脹,怎能不造成危害?中小股民在“三高”之時介入股市,又怎能不虧?這是有神論侵害的典型表現。可惜證券法對此種擢發難數之罪沒有明確懲罰規定(雖可定為詐騙)。下次修改似應有相應條款,綜上,下調存準率對套現潮有何影響,目前還不得而知。
雖然高管集體辭職套現表現為股市失血,但好在藍籌股情況還不錯。正如證監會郭樹清主席所說:藍籌股靜態市盈率13倍,動態市盈率不到11.2倍,目前已具投資價值。這是因為藍籌股往往是國有控股占了大部分。市盈率從理論上已具備投資價值,但在實踐上還缺藍籌股公司對分紅的承諾和履行的保證。這點做到了,也就意味著股市新規律理論上即具備了產生和代替二十年舊規律的條件。由于實踐上條件的暫缺,故使新規律的產生還處于萌牙中,還不足以形成代替舊規律的實際力量,在藍籌股公司,不能說神話故事絕對沒有,但一般故事卻是大量的,或者說大部分的故事是真實的、基本符合事實的。在藍籌股這個領域,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一般來說,還是相匹配的。這是藍籌股凸顯投資價值的基礎,加上分紅,就具備了完整投資價值的實現條件。在股市里,國進民退是合適的,是符合虛擬經濟為實體經濟切實有效服務的根本要求的。
當前,銀行股近7倍的市盈率,相當于近14%的年收益率。但實際分紅收益能達到或超過定期一年存款利率嗎?根據以往記錄,目前能達到的實屬鳳毛麟角。既然銀行股帳面年收益超過其它行業,那么從銀行股開始實行分紅就具備了現實條件和可操作性。如此,社保資金入市不是“救市”而是互惠互利也就有了現實道路。
(作者系深圳大學產業經濟研究中心特邀副研究員、民盟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