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寧 劉玉霞



2011年是國家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資產評估行業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北京資產評估行業順勢而為,搶抓機遇,實現了較好較快發展,收入指標創歷史新高,贏得了“十二五”的“開門紅”。
為及時總結行業發展成果,我們采取了召開北京注協注冊資產評估師維權委員會專題研討、書面征集專家型管理人才培訓班學員意見以及個別訪談等多種調研方式,深入剖析2011年行業發展的主要數據指標,并將定量與定性分析結合起來,形成年度發展報告并摘要如下。
一、資產評估行業財務狀況分析
(一)業務收入及增長率雙雙創出歷史新高
2011年北京資產評估行業實現業務收入15.55億元,同比增長26.63%。兩項指標均為歷史最好水平(參見圖1)。
圖1:2006~2011年北京資產評估行業業務收入總額及增長率
2011年業務收入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原因有:一是證券市場新股大量上市,大型國有企業加速兼并重組,增加了資產評估高端業務量;二是大型資產評估機構紛紛在外阜設立分、子公司,通過區域發展戰略取得規模效益;三是收費改革帶來的制度“紅利”;四是非評估業務的貢獻,2011年達到1.31億元,是上年度的5倍,占比8.42%,提高超過6個百分點。
(二)市場向大型機構高度集中
2011年,北京業務收入排名前10名的資產評估機構收入全部在3000萬元以上,合計為9.59億元,年度同比增長34.69%,大大高于行業收入增長率,占行業總收入比重的61.67%,較2010年占比增加了6.33%(見表1)。盡管排名前10家的資產評估機構僅占機構總數的4.9%,但收入占比近三分之二,其中收入過億的評估機構為3家,占比41%(見圖2),已超過同期“四大”在京業務收入與北京注冊會計師行業總收入之比,集中趨勢愈加凸顯。
表12008~2011年行業收入排名統計分析
圖2:2011年評估行業分段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
2011年,證券業資產評估機構實現業務收入12.62億元,占行業收入的81.16%,形成業務收入的主體(參見圖3),收入同比增長28.78%,已連續3年超過行業整體增速。
圖3:2006~2011年證券業資產評估機構業務收入情況
(三)評估師人均業務收入大幅增長
2011年,注冊資產評估師(以下簡稱評估師)平均每人實現業務收入44.63萬元,同比增長24.8%(參見圖4),為當年行業業務收入實現高增長及評估師人數增長過緩共同作用所致,同時也反映出評估師的工作量在不斷加大。
圖4:2006~2011年評估師人均創收及增長率
(四)業務收入與北京地方財政、注冊會計師行業收入增幅之比較
北京資產評估業務收入與北京地方財政收入及增長率統計如圖5所示:
圖5:2006~2011年評估行業收入與北京市財政收入對比
2011年,資產評估行業業務收入增長率與北京市財政收入增長率基本持平。對比近幾年兩組數據不難看出,評估行業已于2008年率先走出了金融危機的影響,與北京財政收入增長率呈現交替領先的態勢。
自2009年以來,北京資產評估行業業務收入增長幅度開始超過北京注冊會計師行業,2011年高出8.58個百分點(參見圖6)。有兩個影響因素可能較為直接:一是受益于評估收費先行改革;二是評估機構相對數量較少,只有會計師事務所的30%強,且市場高度集中,也沒有類似“四大”在大型外企、央企等高端市場領域壟斷的影響因素,因而提高了與客戶價格談判的話語權,使評估收費趨于合理。
圖6:2006~2011年評估行業收入與注冊會計師行業收入對比
(五)業務收入凈利率平穩增長
2011年資產評估行業收入凈利潤1.18億元,凈利率7.59%。凈利率由2010年的“探底回升”后持續平穩增長,并創近5年的新高(參見圖7),表明行業整體獲利能力有了顯著提升。
圖7:2008~2011年資產評估行業業務收入凈利潤
二、資產評估機構發展狀況分析
(一)數量增長為近年低點
2011年,北京地區資產評估機構有204家(參見圖8),其中有限責任制186家,合伙制18家;證券業資產評估機構34家,中小資產評估機構170家;機構總數同比增加4家,增長率為2%。受本地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及新增人員供給不足的影響,致使機構凈增數量逐年降低。
(二)跨區域發展趨勢明顯提速
隨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大型評估機構已不再滿足本地市場角逐,而是大規模實施區域發展戰略,通過設立分、子公司形式,不斷擴張到全國的勢力版圖。全年共有19家資產評估機構在外省市設立了42家分公司(上年度為14家機構設立22家分公司);4家被中評協批準為母子控股公司試點單位,其中兩家已在全國設立了20家子公司。
圖8:2006~2011年資產評估機構數量及增長率(未完接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