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格拉茲
咸海坐落在中亞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之間,是一個天然咸水湖。50年前,咸海曾是世界第四大湖泊,煙波浩渺。
咸海的水源幾乎完全來自兩條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補給。阿姆河和錫爾河并不安分,幾千年來曾數度改道,偏離咸海,直接導致了咸海面積的縮小,不過由于每次改道的時間不會太長,只要河道重新移回,咸海總會恢復往日盛況。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人類農業活動開始深入咸海流域,為了種植更多的棉花,人們從阿姆河、錫爾河大量抽水灌溉,使得流入咸海的水量嚴重減少。入湖水源的衰減,再加上蒸發強烈,直接造成了咸海水量下降、鹽度上升。上世紀60年代時,咸海面積還有6.8萬平方公里,可到1998年,它的面積陡降至2.8萬平方公里,世界排名也跌至第八。由于水位持續降低,咸海湖面還分裂成了北邊的“小咸?!迸c南邊的“大咸?!?。時至2007年,咸海面積僅剩最初時的10%,而它的萎縮仍在繼續。
咸海的逐步干涸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河水流量驟減,無法把淡水和富含營養的沉積物帶到兩岸;湖水鹽度猛增,不再適合魚類生存,魚的種類從32種猛跌到6種。繁忙的漁業活動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消失。此時的湖水鹽度已經超過每公升70公克——為一般海水鹽度的兩倍。
因水位不斷下降,咸海船運業也無法繼續。主要港口離湖邊已經有好幾公里遠,連接港口和水道的通道越來越長,維護費用過于昂貴。與此同時,咸海周邊地區沙漠化加劇,不少曾經樹木繁茂的地方,到90年代中期只剩下少量能在含鹽土壤和干旱環境中生存的植物。而動物的數量則減少得更多,哺乳動物和鳥類種類只剩下不到一半。
咸海的萎縮,使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的湖床暴露出來。湖床上鹽殼密布,附近農地上施放的農藥、化肥等污染物也滲入其中,強烈的風暴吹來,能把鹽、沙塵與污染物帶到據湖面500公里遠的地方——南邊人口最稠密的阿姆河三角洲因此深受其害。據衛生專家統計,由于當地居民長期吸入與攝取高鹽份的空氣和水,罹患各種呼吸道、喉部、食道以及消化疾病的幾率大大升高,而肝、腎、眼睛的疾病在當地也很普遍。此外,魚類的消失大幅降低了居民飲食的多樣性,使營養不良與貧血的問題日趨突出。
想要將咸海恢復到1960年的狀況極其艱難,當年從錫爾河和阿姆河注入湖里的水量是現在的10倍。要恢復注入量的唯一方法是減少沿岸農田的灌溉用水——灌溉消耗的水量占到咸海流失水量的92%。然而,由于兩條河流經了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土庫曼斯坦5個國家,除哈薩克斯坦外,其余4國都表示不會減少灌溉用水。事實上,種植需水量較少的農作物對恢復咸海水量也大有幫助——例如把棉花換成冬麥,不過烏茲別克斯坦與土庫曼斯坦這兩個主要的灌溉國卻希望繼續種植棉花以賺取外匯,對節水作物的推廣相當抵觸。
盡管阻力重重,但哈薩克斯坦政府一直致力于北部小咸海的恢復。他們采用了好幾種不同的辦法試圖增加入湖水量,如修建了一座混凝土墻以防止湖水外流;盡量增加中錫爾河水流入小咸海的水量等。這些措施成效明顯,小咸海的湖水穩步升高,漁業也已有所恢復。
當然,如何讓大咸海也恢復水量才是真正的難題。大約10 年前,筆者和同事曾提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咸海列為世界遺產。遺憾的是這個建議沒有被通過,甚至沒有被嚴肅地考慮。使咸海具有世界遺產地位,可促使湖濱幾國政府重視咸海的問題,并著手將咸?;謴偷綇那八健涍^計算,將咸海水量恢復并穩定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水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但畢竟是可以實現的。
要想在此繼續生存,咸海沿岸居民必須著手重新恢復咸海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目前他們已經被逼上絕路,如果預測準確,照現在的趨勢咸海會在未來20年內徹底干涸,屆時他們就只能被迫遷徙到其他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