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焰



合肥人說話聲如同高音喇叭,不僅會大聲播報自己家三五十年的家事,甚至連七大姑八大姨的陳年往事,也一一曬出。
龍蝦便宜的時候,合肥人像吃花生一樣吃龍蝦;近年來龍蝦價格暴漲,合肥人仍像吃花生一樣吃龍蝦。
許多年以來,合肥人一邊是“龍虎豹”層出不窮,一邊是嚴重缺乏文氣。
在合肥生活了很多年,總有人會問:合肥最大的特點是什么?筆者的回答是:隨意、粗放,外加包容。的確是這樣,合肥這個城市,包括合肥人,他們大氣而質樸,不斤斤計較,不盲目排外,能接納眾多的人和事。這個地方的人,一切順湯順水,很少錙銖必較。這一點不像外地人,比如上海人,動不動就我們上海怎么怎么樣,一片莫名其妙的虛榮心;也不像北京人,那些皇城根下的人,即使是最不起眼的,也會經常以一種領導關懷下屬的姿態跟你交談。
合肥人幾乎不會對外地人挑三揀四,在他們看來,來合肥的,不僅僅是客,也是主人。既然來了,有飯同吃,有福同享,就像水泊梁山的兄弟一樣。很少會聽到合肥人對外地人的抱怨和嘲諷,在合肥人身上,有著最純樸的真誠。當然,這樣的方式,可以歸結于一種大氣,一種包容,也可以歸結于一種不自信,以及相應的歸宿感的缺乏。
小龍蝦和大龍蝦
與合肥人性格有關的故事
雖說筆者對合肥人的定義可能有失偏頗,不一定完全準確,但我們仍可以從模糊的概念中,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合肥人做事風風火火,談話親熱隨意;好打抱不平,為朋友兩肋插刀。合肥這個地方,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評價標準,就是“爽氣”。 合肥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快速升溫,幾句家常一聊,幾杯酒一喝,就掏心窩共享隱私了。當然,不要以為合肥人就這樣異常爽直,他們也有著農民似的狡黠和精明,他們的“門檻”精著呢。合肥人的智商和情商都不低,他們不迂腐,求實求真的思維方式往往能辦成很多大事。
夜晚喝著啤酒,大嚼“大龍蝦”,應是合肥人顯著的“農民”特色之一。雖說合肥現在已有多家星巴克,也有很多茶餐廳,但合肥人骨子里最為偏愛的仍是本地的“大龍蝦”。如果有外地人想見識一下本地特色,合肥人會首選讓他們體驗寧國路的龍蝦一條街。
合肥所謂的“大龍蝦”,在外地都叫作“小龍蝦”,也就是泥淖地里長成的那種淡水螯蝦。外地稱“小”,合肥偏偏稱“大”,不知這當中是怎樣的一種心理。也許是內陸的合肥人沒見過海里真正的大龍蝦,或者是合肥人天生帶有自嘲和幽默?其中因果,值得玩味。
吃大龍蝦的地方都是隨隨便便的,街頭的旮旯,或者隨便一條巷陌,都有很多龍蝦攤點。合肥人從不把龍蝦當作好東西,前些年龍蝦很便宜的時候,合肥人就像吃花生一樣吃龍蝦;近年來龍蝦價格暴漲,合肥人仍像吃花生一樣吃龍蝦。不管它是如何貴,合肥人就是喜歡在街頭靠著歪歪倒倒的塑料桌,坐在塑料椅上,配著紙杯紙巾,然后就著啤酒,像八爪魚一樣大吃大喝。這當中全無紳士的從容,也無淑女的矜持,就那樣滿嘴滿手的油膩辛辣,最后是龍蝦殼如放過的爆竹碎片一樣斑斕一地。這樣的環境,以及吃法上的隨意,讓合肥人舒適而歡喜。吃龍蝦一般會從傍晚時分,一直吃到半夜之時。這個時間,往往是長沙人泡酒吧,武漢人啃鴨脖,江蘇人泡洗腳屋的時間。
合肥不僅吃龍蝦隨意,凡屬于“老合肥”的,似乎都有這樣的隨意和粗放。合肥紅星路上有一家包子店,包子咬到嘴里五味芬芳,不過店面卻油膩膩的讓人難以跨步;合肥七桂塘菜市后門不遠處有一家煎餃店也是如此,煎餃兩面金黃,味道千里飄香,可是那個店面,實在讓人望而生畏,十來個互不相識的人,竟圍著一張塑料桌子吃得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同屬此類的,還有“大老劉”、“007牛肉面”等。在這些地方吃飯,很有點災民受濟的開心和雀躍。不是合肥人格外推崇“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他們天生隨意,不喜歡表面文章,有一種古道熱腸的純樸和真實,也有一種好東西“愛吃不吃”的傲慢。
高聲曬出自家隱私
上不得臺面的“呱蛋”和“廬劇”
合肥人的休閑生活,除了吃喝,打麻將玩牌之外,就是在一起東家長西家短地談心了。老合肥人把這種方式叫作“呱蛋”。很少見到有外地人像合肥人這樣熱衷于“呱蛋”的了,不僅距離近,無話不說,而且說話聲也如農村的高音喇叭似的。他們不僅會大聲播報自己家三五十年的家事,甚至連七大姑八大姨的陳年往事,也一一曬出。
合肥人熱衷的還有街頭的廬劇,所謂“廬劇”就是俗稱“小倒戲”或者“搗七戲”的地方戲。雖然廬劇翻來覆去就那么幾個劇目,念白和唱腔早已膾炙人口,但老一輩的合肥人仍喜歡不斷地溫習。合肥的夜晚,隔三岔五的,在公園的角落里,或者老居民區的門口,經常有這樣的廬劇演出。專業和不專業也分不清,看起來都像“草臺班子”,生動鮮活,隨意樂觀,諧趣頓生。那些演員們,有時連衣服都不換,也不化妝,便就著一琴、一鑼、一鼓,罩著個戲服就上場了。他們說的是生動的口語,唱腔也隨意編撰,說著說著,往往就忘詞了。這時候便會有觀眾提醒,提醒之后,又接著唱下去。這樣的“草臺班子”,從來不缺圍觀看熱鬧的。看著這樣的街頭小戲,就如同端上一碗“辣糊湯”或“面疙瘩”一樣,吸呼一口,滿嘴噴香。
盡管有關方面對廬劇鼎力扶持,不過這個地方劇種仍很難登堂入室。這當中的原因有:一是廬劇的劇目過少,且處于促狎戲謔的小品階段,在街頭比劇場合適,走低端比走高端合適;二是像《討學錢》之類的劇目,表現的是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嘲諷,暗藏于中的,有一種阿Q似的自得。這樣的主題,哪能拿得出手呢?三是目前的合肥,新知識人的大量遷入,對于市井味十足的廬劇,有著天然排斥。所以,盡管廬劇間或成為街頭一景,但卻只能作為城市的花邊和點綴,談不上很好的前景,只能像街頭巷陌的小麻將和大龍蝦一樣。不過,只要合肥人喜歡,它就是有價值的。
合肥人最缺什么
多的是“龍虎豹”,少的是文氣
從文化傳統的追溯來看,合肥巢湖一帶(合肥緊靠巢湖),包括長江北岸這一帶的人,都是明朝初年從江西饒州等地遷徙過來的。現在肥東、肥西的很多姓氏,有關族譜都提到了這一點。
近代,合肥出了個晚清重臣李鴻章。李鴻章的祖父姓許,當年就是從江西鄱陽湖一帶遷徙到肥東磨店,過繼給李家人然后改姓的。淵源如此,合肥這一帶的人,身上自然有很多移民的因子:能四海為家漂泊江湖,也能吃苦耐勞抱團打拼。這種根深蒂固的東西,以另一方面的解釋,也可以理解為帶有濃郁的江湖氣和痞子氣。以合肥人為主的清末淮軍身上,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比起湘軍,淮軍打起仗來更為剽悍,也更為粗獷。并且,淮軍對于權力的熱衷,處理復雜事務的能力、辦事的靈活性和伸縮性,都要比湘軍強很多。從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比較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比較起沉穩有余靈活不夠的曾國藩,李鴻章在晚清的社會,更吃得開也更游刃有余。這可以歸結于一種能力,也可以歸結于一種處事的準則。
但要說合肥這個地方缺什么?最缺的,就是文氣。現在一提到合肥的文學史,首先就是南宋詞人姜夔,據說他年輕時來過合肥,曾在城南的赤闌橋一帶住過,并且與兩個青樓姐妹有過感情。這一段露水故事算得上合肥歷史上少有的風月傳奇,不過姜夔畢竟不算是合肥人,并且這一段風月傳奇還有杜撰的嫌疑。再一個,就是李鴻章的曾外孫女張愛玲以及“張家四姐妹”的風華絕代了。這幾個姓張的才女,祖籍雖然算是合肥,但都是在外生的根、發的芽、開的花、結的果,對于合肥的文氣,算不上有什么實質性的提升。
合肥的歷史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合肥的歷史上,層出不窮的是政客,是兵勇,卻一直很難找出幾個像樣的文化人。在眼花繚亂的中國近現代史上,除了李鴻章家族之外,盤踞上層的還有著無數合肥人,比如劉銘傳、張樹聲、劉秉章、段祺瑞、段芝貴、王揖唐、龔心湛等,他們都可以說是晚清和民國的“朝中翹楚”;如果再加上民國皖系中的倪嗣沖、徐樹錚等人,合肥這塊地方顯示出的活力和能量讓人瞠目結舌,一個不大的地方,竟然出了如此多生猛的“龍虎豹”!
一邊是“龍虎豹”層出不窮,另一面卻絕難找到一個儒雅如胡適、智慧如林語堂、深刻如魯迅的文化人,這不能不說是合肥的一個巨大缺失。從氣息上看,這些合肥“能臣”盡管有權術、有手腕,會處理復雜的關系,但從較高的要求來看,這些人既少深厚的人文理念,也看不清歷史的發展趨勢,大多為重實利輕方向之人,有的甚至稱得上是貪財好利的市井之徒。這些人辦點實事,從事點實業不在話下,但要擔當中國大任,把握古老國家的走向,必要時為理想和主義獻身就明顯地談不上了。當年北洋政府的內閣總理段祺瑞能力突出,三起三落,不過因為段總理文氣不足、缺乏理想,加上玩弄手腕、專權專橫等,很是遭到知識界的反感和排斥。在這一點上,段祺瑞甚至比不上同時代的“好人”黎元洪。合肥人段祺瑞在某些方面的缺失,也是他最終成為失敗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諸如這樣的“段氏性格悲劇”,在今天的合肥人身上依然若隱若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