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貴的航拍是在非洲,每小時需要人民幣16000多元;而在柬埔寨湄公河一帶進行航拍,每小時的費用大概為5000元人民幣左右;我們國內的話,如甘肅嘉峪關,300~600元人民幣即可飛行15分鐘……
王琛湖南省寧鄉縣人,1965年2月生于廣州,中國攝影家協會藝術委員會委員、深圳企業家攝影協會執行主席兼秘書長。有多年航拍經驗,迄今為止,除在我國西北、西南、東北、華北等地做過航拍外,還在肯尼亞、日本、越南、柬埔寨、泰國、菲律賓、文萊、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印度、挪威、芬蘭等20多個國家進行過專門的航空攝影。
從2002年第一次航拍以來,不知不覺中,我的航拍生涯已經有了10個年頭。用朋友的話說,這10年間,我差不多將整個地球都飛了個遍:從國內的八百里秦川、橫斷山脈,到馬爾代夫的碧海、南亞的古老叢林,再到充滿生機的非洲大地和南北極地……
迄今為止,我的航拍累積次數早已超過了300架次;嘗試過包括民航班機、軍用飛機、運輸機、水上飛機、熱氣球、直升機等在內的30多種飛行器。可以說,幾乎所有能飛的工具我都坐過了,其中乘坐次數最多的是直升機,約有100多次。涉及到的直升機機型也比較多樣,主要有“米八”、“米七”、“小羚羊”、“海豚”、“超黃蜂”等。
航拍喜馬拉雅山脈:
乘著三角翼去“觸摸”世界之巔
就像任何一條道路都有起點一樣,我的航拍生涯也有它自己的開端。
那是2002年冬季的一天,由于極偶然的機會,我坐上了一架從成都飛往拉薩的軍用運輸機。當飛機掠過青藏高原東南部的橫斷山脈時,那些皺紋般隆起、交疊的巨大山脈,給了我極大的視覺沖擊;加上正好又是冬季,皚皚白雪覆蓋下的萬里河山更是散發出一種天寬地闊的豪情,令人十分震撼。我抓起隨身攜帶的相機,“咔咔咔”就是一陣亂拍。
這次特殊的旅程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這之前,我只是老老實實地平視或者仰視世界。但運輸機上的這次拍攝經歷,卻突如其來地給了我一個“上帝的視角”。也正是從這里開始,我一發不可收地愛上了航拍攝影,而青藏高原作為我夢想開啟的大門,也成了我日后最常拍攝的對象之一。
說到青藏高原,很多人也許會擔心飛行高度對拍攝效果的影響。事實上,從我多年的航拍經驗來看,由于這里的空氣透明度很高,而且它本身的海拔已經達到了五六千米,所以即便從近萬米的高空看下去,地面上的山峰、峽谷也還是非常清晰的。
比起航拍高度,青藏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山脈最讓人擔心的是“低溫”。
記得2010年2月,我和朋友一起乘坐國航班機從成都出發前往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準備航拍。2月的加德滿都,天空中飄著薄霧,和煦無風,高空氣流也十分穩定,是尼泊爾一年中最適合飛行的季節。
根據事前所做的準備功課,我們知道,拍攝喜馬拉雅山脈比較合適的飛行器是直升機、小飛機和三角翼(滑翔翼)。但當我真的決定要乘坐三角翼來完成此次航拍時,同行的朋友還是被我嚇了一跳,因為三角翼看上去就像是一輛裝上了“翅膀”的敞篷摩托車——安全措施只有一頂安全帽和一根安全帶而已。
這是我第一次坐三角翼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空進行拍攝,心情非常激動。那天早上7點剛過,我們的三角翼就在一抹紫紅色的朝暉下,慢慢升上了云端。與之前的拍攝不同,這一次飛機上只有我和搭檔Sachin兩個人。Sachin是專飛喜馬拉雅山脈航線的尼泊爾飛行員,雖然已不年輕,但他的駕駛技術一流;更重要的是,憑借多年的飛行和導游經驗,他很快就對我的拍攝意圖心領神會,并在不偏離航線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幫我找到最佳的拍攝方位和角度。
當時的飛行高度大約是4000米,空中溫度僅有零下15℃。我用衣物將自己從頭到腳像捆粽子一樣層層包裹起來,以免因低溫而凍得失去知覺。坐在三角翼上,迎面吹來的勁風幾乎快讓人窒息,隨著飛行器的不斷上升,顛簸感也越來越強。這時,我本想找個可以靠住的地方來穩定身體,但三角翼上無著無落,座艙護板也只有齊腰高度,一低頭看到的便是令人暈眩的萬丈深淵……
更困難的是,由于飛行器的劇烈顛簸,想要進行拍攝,我必須將相機用力貼在臉上才能把它穩定住。為了避免低溫下相機的金屬外殼和臉部皮膚發生粘連,每拍完一張還必須記得將相機趕快從臉上拿開。不然就會發生像上次航拍西藏時,鼻子被粘在相機上,半天也扯不開的窘況。
盡管戴了帽子和手套,但沒拍多久,我舉著相機的雙手還是被凍僵了。更讓人著急的是我還不得不分出一些精力來確保我的眼鏡老老實實地呆在我的鼻梁上,因為如果一不小心眼鏡飛出去,恰好打在了三角翼的螺旋槳上,就會造成機毀人亡的慘劇……
還好,雖然此次三角翼之行并不是一帆風順,但總算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安納布爾那山脈中著名的魚尾峰,白雪覆蓋著的珠穆朗瑪峰……數不清的風景都被我一一納入了鏡頭之中。
柬埔寨空中驚魂:
熱帶雨林上空突遇暴風雨
不論你選擇哪種飛行器,航拍最依賴的還是天氣。記得有一次我到柬埔寨航拍吳哥附近的熱帶雨林,就差點因為天氣原因而發生意外。
吳哥位于低緯度地區,屬熱帶氣候,每年的5月至10月都是雨季。我們是5月份去的,正好趕上當地的雨季。那天,我們乘坐的是新西蘭產的小型直升機,包括駕駛員在內,一共只有4個人。
大家都說柬埔寨是個古老而神秘的國度,而位于柬埔寨北部暹粒省境內的吳哥,作為柬埔寨歷史上一個著名古國(高棉帝國)的都城,更是被無數的美麗傳說披上了一層神秘光環。關于吳哥,有一種說法是,這是一個“迷失在熱帶雨林深處的王朝”。在這里,一片45平方公里的郁郁林木中,竟然散布著600多處歷史遺跡。
我們此行正是沖著這片熱帶雨林去的。柬埔寨的森林覆蓋率高達61.4%,主要分布在東部、北部和西部山區。因此,根據事前的準備功課和與直升機飛行員的溝通,我們最終確定的飛行路線是:從暹粒出發,穿過素有“東南亞最大淡水湖泊”之稱的洞里薩湖,然后一直往南經過柬埔寨的首都金邊,最后到達湄公河流域一帶。
途中,我們被眼前的景色深深折服。從幾百米的高空俯瞰下去,滿眼都是莽莽蒼蒼的深綠色森林,這些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密密匝匝擠在一起,仿佛是一條綠色的河流。直升機貼著這條“綠色河流”平行飛著,當我們飛過那座象征著“天堂、人間、煉獄、地獄、畜生和阿修羅”的吳哥六道輪回塔時,恍惚間真體會到了一種“永恒”與“輪回”的感覺。
而更令我們驚訝的,還是那條在密林中奔騰不息的紅色湄公河。
湄公河水的顏色深紅,從空中望去,紅色的河道仿佛正被熱帶雨林擠壓——它拼盡全力向前突涌,大有一股狹路相逢勇者勝的味道。湄公河是柬埔寨最大的河流,它發源于中國,流經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后,在越南南部流入南中國海。湄公河在柬埔寨境內長約500公里,匯集了當地絕大多數河流。
我們的直升機沿著湄公河一路向前,當我們飛臨湄公河最大的支流洞里薩河,親眼目睹它在金邊王宮前與湄公河匯合,然后又分成兩支,形成了酷似四條胳臂的“四臂灣”時,在場的每一個人都忍不住感嘆造物主的匠心獨具。
就這樣,直升機安然無恙地飛了1個多小時,所有人無不沉浸在航拍的興奮中。突然間,云層里一道閃電劈來,差點擊中飛機——天氣說變就變,暴雨傾盆而下。這樣的狀況我們都是頭一遭遇到,一時間大家全都慌了神。幸好這時我們的機長很冷靜,他迅速采取措施,下降飛機高度,帶領我們穿過雷雨區。
飛機在急速降低,我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兒。慌亂中,我瞥了一眼高度表——當時飛機離地面僅有50米,行將墜毀,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直升機終于被控制住了……我們一行4人才長長地舒了口氣。
航拍準備:
飛行器和攝影器材的選擇
正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除了飛行高度、飛行線路、天氣等問題之外,航拍前要做的準備工作還有許多。首先遇到的便是手續問題,一般說來,國內的各種審批手續比較復雜;比較起來,國外的航拍則更為容易,只要當地有飛行器租賃服務的,差不多報名成功就能去了。
比如航拍喜馬拉雅山脈那一次,我們在尼泊爾的首都加德滿都租飛機竟然像在國內租車一樣簡單。甚至都不需要提前預訂,僅僅只需付款和簽訂一份保險協議書就可以了。而且在提供飛機租賃服務的同時,當地的旅行公司還專門制定了多條完善的飛行航線供我們選擇。
此外,飛行成本也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之一。
總的說來,根據地區不同、選擇的飛行器不同,每一次的費用也高低不等。最貴的是在非洲,每小時需要人民幣16000多元;如果在菲律賓用水上飛機進行航拍,一個飛機坐十人、八人,平攤下來每人也就人民幣4000~5000元;而在柬埔寨湄公河一帶進行航拍,每小時的費用大概為5000元人民幣左右;在國內,如甘肅嘉峪關,300~600元人民幣即可飛行15分鐘……
當然,最經濟的是在民航班機上的拍攝。很多人都不相信在民航上可以拍出好照片,其實情況也不盡然。雖說飛機機窗有3層玻璃,但只要避開四周有弧度的地方,從窗戶中間進行拍攝并不會影響照片效果。
不過,在民航班機上航拍時,位置的選擇頗有講究:如果不坐頭等艙,那么普通經濟艙的第一、二排和最后一排也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而根據航班時間的不同,早上和傍晚應該盡量選擇順光面的窗戶,其他時間則應該選擇背光面的窗戶(晚上隨便哪邊都行)。
接下來,最重要的便是攝影器材的準備了。就我自己而言,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是用反轉片(膠片)拍攝的。這主要是因為航拍時天氣難免灰蒙蒙的,不通透,用膠片拍攝比數碼相機拍攝能使畫面更清晰,并且色彩還原的真實性也會更強一些,同時還避免了高空低溫環境下相機電池出現問題。
在所有品牌的相機中,哈蘇相機對灰霧度的處理能力遠超其他相機,所以我航拍最常用的相機就是哈蘇503。至于膠卷的選擇,則根據拍攝內容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比如拍紅黃色的暖色調事物,最好用柯達;而拍藍綠色的冷色調事物,則最好選用富士。
一般說來,我的每一次航拍往往都有4臺以上的相機,包括2~3臺哈蘇和一臺騎士612。比如在加德滿都拍攝喜馬拉雅山脈那次,我就帶的是哈蘇502、尼康F6、騎士612三臺相機,分別掛著50mm、80mm和135mm的標準鏡頭。事實上,根據我多年的航拍實踐來看,50mm的標準鏡頭是所有焦段中最精彩的一個,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拍攝時速度盡量不要放得太低,最好應保持在千分之一秒以內……
回顧這些年來的航拍歷程,無論是南、北極正在慢慢消失的冰川,還是廣袤無邊的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萬丈霞光下的甘肅梯田……每一次在天空中的翱翔,都使我慶幸,我有相機可以幫助發現和記錄我所深深眷戀著的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