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振 張波 寧礦鳳


摘要: 遵循“實事求是,可雇傭性,培育優勢,打造特色,注重專業人才培養的適切性”的原則,制定了普通本科院校在構建軟件工程人才培養方案,按照企業對軟件人才能力要求構建人才能力培養鏈,努力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專業就業品質,以此提升專業辦學競爭力。
關鍵詞: 普通本科院校;軟件人才; 工程能力;培養方案; 優勢與特色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8228(2012)07-57-03
0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任務,把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對于軟件人才培養來說,適應社會需求主要是指人才是否符合IT行業的要求、企業崗位要求與學生在行業中發展的要求。高校軟件人才培養質量是否達到要求的評判標準主要由學生能否就業,能否專業就業,能否高品質的就業,學生在行業中的發展前景如何等因素來評判。獲得這些數據需要我們對畢業生進行連續跟蹤與調研。將評測結果和社會需求引用到人才培養方案與人才培養過程中,可以避免高校在專業培養定位、社會需求和培養標準方面的盲目性。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決定因素不僅是教師,也與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過程的監控與管理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本文以“數”為“據”,探討普通本科院校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與完善過程。
在探討之前,首先介紹一下麥可思研究院。麥可思研究院是惟一得到我國政府、學術界、商業機構和社會公眾共同認可的,有良好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數據咨詢與評估機構,該機構專精于就業能力測量與評估,為我國高校提供基于數據庫的就業能力評估報告和教育咨詢服務,幫助高校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結果評價為依據的數據化管理。
1 現行普通高校軟件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從表1可以看出,該校對軟件人才培養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習與實踐環節不夠,課程內容不實用或陳舊,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不夠。其實,這些問題并不是某一所高校的問題,可以說是普通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目前,就軟件人才培養而言,雖然普通本科院校都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作為專業培養目標,但普遍存在固守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千篇一律,專業學科和課程設置與重點院校趨同化等情況,一味地強調學科知識的完整性,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跟不上新技術發展,很少關注培育人才培養優勢,打造人才培養特色,因此,在日趨激烈的教育競爭中已明顯處于劣勢。
目前,由于我國生源數量正在逐年減少,普通高校學生專業就業率不高,加之自身辦學實力不夠造成競爭力不強,軟件專業招生人數急劇下降。在現有形勢下,計算機軟件專業如何構建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打造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自身專業競爭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2 軟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原則
人才培養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現代教育理論、教育思想指導下,按照特定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以相對穩定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管理制度和評估方式,實施人才教育的過程的總和。軟件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須遵循實事求是、可雇用性、優勢與特色與適切性原則。
⑴ 實事求是原則。著名教育家潘懋元說:“精英高等教育階段,傳統大學對人才的培養是單一化的,都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以追求高深理論作為它的培養方向。進入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除少數精英型高校外,大量高等教校,應當面向人才市場,培養應用型或技能型的專門人才”。對于一般本科院校,須尊重如下事實:一是,我國高等教育從20世紀末開始擴招,高校在校生人數不斷上升,這讓我們在感受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無限魅力的同時也擔憂教學質量能否保證,特別是普通本科院校,學生的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總體質量呈下降趨勢;二是由于師資水平、辦學條件與重點高校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如果仍沿襲“精英教育”理念,顯然無法打造自己的優勢;三是我國初等教育快速發展與社會的進步,學生在中學階段所學習的知識與過去相比有較大的拓展。基于上述原因,高校管理者在軟件人才培養方案制定過程中,要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與完善,突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強化學生實踐能力與工程能力。
⑵ 可雇用性原則。歐盟委員會早在1997年的《為了建設一個只是歐洲》的白皮書中提出了培養人才“可雇傭性”的概念。該概念的核心要旨是培養社會實用型人才[1]。“可雇傭”究其實質就是職業性。從事教育的人們知道,我國現有的普通本科院校大多由專科升格而來,升格為本科本身來之不易,因此,他們大多談職業教育而此步,深怕降格,大談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應該認識到,我國還處于發展中階段,我們沒理由淡化專業素質和技能的訓練。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就業是他們最基本的期盼,高品質就業是他們追求的一個目標。鑒于這些,學校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立穩腳跟,就需以強化學生工程能力為核心,堅持實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高大學生的專業就業率與就業品質。
⑶ 優勢與特色原則。辦學特色是學校吸引生源,穩固社會地位的基礎,更是決定一所高校競爭力大小的關鍵[2]。當然,任何的辦學特色最終要濃縮到其人才培養的特色上去,所以人才培養特色理應是高校追求的首要目標。就普通本科院校而言,首先,要提煉和培育專業優勢,把軟件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定在培養專業特色人才,滿足軟件技術不斷發展和進步的需要。其次,普通高校應能表現自身個性化的風格,凝練出自身獨特的精神理念,要充分體現軟件人才培養特色。
⑷ 適切性原則。人才培養的適切性是高校彰顯活力的源泉,也是高校存在的重要價值。高校只有通過培養適切性的人才,才能不斷地發展進步[3]。適切性并不是盲目地追求新意或投合市場的短暫情趣,而是既要體現高校人才培養特色又能基于準確的市場人才需求預測的適切性。就軟件人才培養而言,即要符合軟件企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也要緊跟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只有這樣,普通本科院校才能得到軟件企業的認可,確保學生的專業就業與高品質的就業,確保在現在的教育競爭環境中處于優勢。
3 我校軟件工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思路
我校是一所民辦普通本科院校,于2005年升格為本科,2007年獲準計算機軟件工程專業招生。為了讓該專業辦出特色,我們申報專業時,就對軟件企業的軟件開發崗位設置與崗位能力要求進行了廣泛調研。企業軟件項目開發崗位設置[4]如表2所示。
軟件基礎理論扎實,熟悉軟件編程規范、軟件工程規范,熟悉軟件項目開發過程,軟件開發技藝熟練,有管理經驗,熱愛學習,能夠不斷跟隨軟件新技術。具有相關行業從業經驗及相關行業的從業知識。&職業能力&分為英日文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與自學能力四個方面。能夠閱讀書寫英日文項目計劃書等技術文檔,用英日文討論交流問題;具有敏銳的商業意識與眼光,具有項目管理才能和引領團隊共同創新的能力。
具有系統分析與設計能力,擁有系統開發、系統測試與系統維護技術,有較強的交流與組織協調能力。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能夠及時跟上最新的技術與最新的應用。&]
根據行業崗位調查,我們對人才培養去向,人才培養鏈的構建以及人才培養能力構建開展了深入的討論與研究。
⑴ 人才培養去向定位與人才培養鏈式構建。根據我校辦學實際,軟件工程人才培養崗位主要定位數據庫設計工程師,軟件設計師,軟件工程師與軟件測試工程師四類。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我們合理地融入了四類工程師考試相關的課程。當然,考慮部分學生繼續升學的需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對考研的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了加強。同時,在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了以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驗課、實訓課、工程實踐、畢業設計與論文的鏈條來提高軟件人才知識和技能,構建了以基礎語言課、聽說語言課、人文課、講座與創業課的鏈條來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⑵ 人才能力構建。調查顯示,學生英日文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與自學能力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從業能力。在上述四種能力中,自學能力與學生英日文能力、專業基礎與學生求知欲望密切相關,學生的英日文能力強,專業基礎好,自學能力就強。在所構建的軟件人才培養方案中,充分體現了培養學生英日文能力、專業能力、管理能力與自學能力的思路。
英日文能力是行業從業溝通與專業學習的需要。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為了提高學生的英日文能力,開設了基礎英語、專業英語、基礎日語、專業日語以及中英雙語與中日雙語課程。其中,基礎英語的開設在第一學年,第二學年開設專業英語與基礎日語,第三學年為英語、日語強化訓練期。其中,中日文的開設課時總量為原計劃中基礎英語與專業英語的課時總量相等,理由是,現有學生中學階段的英文能力已大幅提高。同時,對部分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采用雙語教學,以此提高學生英日文的聽、讀、說與寫的能力。
專業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與實踐兩大體系來保證,課程體系包括通識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與專業方向課程。實踐體系包括面向認知的實踐、面向課程群的實踐、面向項目案例的實踐與面向軟件工程的實踐。知識涵蓋軟件需求、軟件設計、軟件架構、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軟件配置管理、軟件工程管理、軟件工程過程、軟件工程方法、軟件質量、 軟件工程專業實踐、軟件工程經濟學、計算基礎、數學基礎與工程學基礎。兩大體系確保學生完成從認識到課程,從課程到項目,從項目到企業的完整應用過程。
為了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我們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為學生開設了管理學,同時,在專業課程中開設了軟件項目管理課程;且以學校學生會、學院學生會與班委會以及各種協會為平臺培養學生的管理能力。在項目實訓課程的教學中,要求按照特別企業技術崗位配置角色,項目中的每項任務要落實到人且要規定任務的起止日期和時間。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認識軟件項目開發各個階段和工作任務,也培養了學生的溝通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管理能力。
4 結束語
人才培養方案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體現。我校通過幾年的不斷完善與更新,構建了以計算機軟件基礎知識、數學、工程和職業基礎知識為基礎,以軟件工程知識體系為核心,以軟件應用、軟件工具和領域知識為擴展的專業教育知識體系;綜合設計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方案,建立了強化學科專業基礎、突出工程實踐能力、適應產業人才需求的一體化課程體系以及實驗、實訓、工程實踐一體化的工程實踐能力訓練體系。實踐表明,這種教學方式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軟件工程能力,培育軟件人才培養優勢,打造軟件工程人才的特色,提高學生的專業就業品質,有效地提高學校軟件工程專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郝德永.社會化定位與實用性人才培養——我國當代教學型學校的
出路與作為[J].教育研究,2005.5:54-57
[2] 張忠林,王堅生等.軟件項目管理思想在“軟件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應
用[J].計算機教育,2010.2:157-160
[3] 徐少君.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特色和適切性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
學報,2006.7:66-68
[4] 陳振,楊成群等.對國內軟件企業崗位設置與軟件企業對軟件人才要
求的調查[J].企業家天地,2008.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