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2012年4月22日下午,由樂創益社區與荒島圖書館主辦的“真人圖書·社區閱讀”活動在廣州舉辦,各色各樣的真人圖書被挑選出來“上架”。與此同時,全國11座城市包括北京、杭州、重慶、成都等,各式各樣的真人圖書也同步“上架”。
這是一場全國性的文化事件,也近似于一場行為藝術。
什么是真人圖書?
主辦方介紹:“真人圖書活動是起源于丹麥的一個創意公益活動,旨在打破溝通隔閡,促進多元交流,消除偏見和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了解。真人圖書館的借閱方式就是與真人圖書交流。”
簡單說來,真人圖書活動就是把紙質書置換成人進行借閱的方式,與傳統閱讀不同的是:
閱讀真人圖書就像聽一場可以隨時提問的講座,毫不費眼,保護視力。
真人圖書開門見山,不必硬著頭皮讀了50頁都是景色描寫,也不必讀完300頁才發現重點都在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話。
你可能一輩子也碰不到一個機場設計師或海豚訓練員,并與之深談,但你可以在一下午內認識40個不易偶遇的真人圖書。按照規則,他們必須有問必答。
一本書可以同時被五個人借閱,也就是說,在現場,你會看到一對五的對談模式。
真人圖書有著鮮明的關鍵詞。當然,關鍵詞只是吸引閱讀行為的入口,真正的閱讀行為,發生在面對面交談之后。諸如與“機場設計師”平行的關鍵詞是“未來的父親”、“抽象漫畫家”、“實驗電影創作者”和“無主義主義者”。循著關鍵詞,你將邂逅一座意想不到的森林。
從借書到借人
真人圖書館是懶人讀者的天堂。要成為讀者,你只要有足夠的好奇心就夠了。你想借的書,就安靜地坐在圖書館等待你的閱讀。
如果你是果殼黨(對科技有特別興趣的人),一定會圍觀刑事科學技術者和門薩俱樂部成員,以及教你找到安全豬肉的“養豬小達人”和年僅14歲的“DIY小天才”;如果你文藝又悶騷,不會錯過獨立電影導演、音頻工作者、實驗劇團團長和寫實驗小說的機場設計師;如果你是個自我探索愛好者,你一定不會放過會沙盤治療的心理學博士和在非洲叢林中長大的“塔羅占卜師”;糾結于自身性取向的讀者,面對“同性戀者媽媽”、“女同性戀者”、82歲的“變性人”和“HIV感染者”定將讀得津津有味;如果你是心系遠方的宅男宅女,雖不能至,心向往之,自稱女屌絲的美女Gapper、重量級攀巖人和曾經的“海上平臺”工作者將滿足你的全部幻想;如果你想跟老外飆漢語,請翻閱來自美國與土耳其的“中國通”;如果你是公益事業愛好者,一定會被有博士學位的“海外漢語教學志愿者”、有一張明星臉的“公益熱血男”深深吸引……在真人圖書館,來讀書就是借人,要借就借自己平時見不到、翻不開的人。這正是真人圖書活動的初衷:多元發聲,消除隔閡。
“參差百態乃幸福本源?!焙闷嫘氖亲屓松兊糜腥ざ嬲沟牧妓?。在這里,當你開始對你完全陌生的東西感興趣時,恰如你學會去愛一個你平時根本不會去愛的人,世界才在你眼前敞開了。
做一本勇敢的書
當一本真人圖書需要勇氣。首先,你要代表一個特定的職業或身份。其次,你要對自己的故事內容和價值足夠自信。再次,你要十分愿意分享。
與傳統圖書館的圖書分類法相似,真人圖書可以被分為“社科類”圖書、“文藝類”圖書和“科技類”圖書等。有些書只看封面便知不在暢銷書之列,卻潤物細無聲般讓人不忍放手。
自稱“快活人”的腦癱兒媽媽,19年前生下腦癱兒子星仔,便決定“扼住命運的咽喉”,自行策劃兒子的一生。她辭職當起了兒子的中小學教師,帶他參加各種活動,進行“實體教學”,讓他在與別人的交流中獲得知識、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以及自信。如今,星仔有四個QQ號同時與各種人交流,他知道自己異于常人,卻很少感到自己低人一等。這位腦癱病患者心理上的小小奇跡,都要歸功于偉大母親。在真人圖書現場,這位媽媽有著人如其名的樂天精神,她與兒子的愛在彼此的對視與微笑中滿溢出來。對這位給自己同時打上“腦癱患者家屬”和“快活人”標簽的中年女人來說,既然選擇了這兩個看似不可調和的標簽,既然“決心要快活”,真實的快樂也就如約而至。
“你在兒子剛出生時就這么堅強嗎?”面對這樣的提問,這位媽媽回答:“很多人讓我再生一個,但是我真的沒有因為生下這樣一個孩子而絕望。”和“同性戀者媽媽”一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很多人希望聽到她說一些“剛開始是如何絕望”的話,可事實上,這段常人心中想當然的歷程并不曾出現。而這,恐怕也是她們為何能快樂自信地站在讀者面前,大聲講述自己的原因。
以特定身份現身真人圖書活動,分享自己的故事,這是一個公益行為。無論是精神病康復者,還是HIV感染者,無論是14歲的少年DIY達人,還是77歲的粵劇藝術家,在這里,他們通過和讀者分享自己的故事,發出鏗鏘之聲。
閱讀方式的革命
還是回歸?
“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我未選擇的路》是許多面臨人生選擇的年輕人的心頭好。在真人圖書館,選擇借閱“沙盤治療師”、“重量級攀巖者”、”戶外救援師”和“在非洲生活多年的塔羅占卜師”的Monica感嘆,通過閱讀這些真人圖書,讓她感到在短短一個下午便“充滿了行動的渴望和勇氣”。盡管過著并不盡如人意的“平庸”生活,但通過與經歷不凡的真人圖書交流,她終于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傳奇。人生有很多條路可以走,人生存在無數種選擇,而選擇了其中一條,并不意味著就與其他道路無緣。在任何一條路上,小徑分叉,旁逸斜出的岔路上盡是風景。
讀者“@如果我叫冼強輝”發微博說:“昨天面對那么多奇人,瞬間感覺自己弱爆了。特感謝跟我一起分享過經歷的土耳其情侶,CSI達人三藏法濕和讓我感動的同性戀者母親吳幼堅,當然還有戰地攝影記者Ivan Zhong?!?/p>
21歲的小朗是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他一下午借閱了“性教育工作者”、“女同性戀者”、“海豚訓練員”和“變性人”四本真人圖書。通過傾聽真人圖書,并與之互動,小朗感到,不管貼著多么邊緣的標簽,真人圖書給人的感覺是:他們都是普通人,與我們并沒有什么不同。
說到底,真人圖書是小圈子范圍內的大型實驗。對讀者來說,真正的意義在于聆聽他人的聲音,看到人生的各種可能性。人們帶著好奇心,通過閱讀他人與閱讀自身,看到一個多樣化的世界如煙花般盛開,而所謂“另類”也變成了最普通不過的日常的一部分。這,就是日常生活的革命。
在虛擬空間侵占甚至左右現實空間的時代,我們的閱讀行為,無論通過書籍還是網絡,都把我們帶入一個日趨內向化的交流情境之中。日益內向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彼此隔閡,不再傾聽。曾幾何時,人們在馬路沿上坐一排吃西瓜談人生的場景已經永遠逝去,我們懷疑在現實生活中與真實的人進行愉悅交流的可能性。
真人圖書的真諦在于傾聽和傾訴。如此看來,真人圖書館所帶來的閱讀方式的革命,實則是一種回歸。何時清空自己的先入之見和固有的知識結構、思維模式,真正開始傾聽他人,這是閱讀的前提,也是愛的前提。
(摘自《城市畫報》2012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