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在俄國“十月革命”中,由華人勞工組成的一支支隊伍,躍馬揚鞭,投身于保衛蘇維埃新生政權的戰斗中,并立下了赫赫戰功,他們就是鮮為人知的中國志愿軍。
名揚蘇俄的“中國紅鷹”
蘇俄內戰爆發不久,伏爾加河上游的一支武裝引起了列寧的關注。列寧立即簽署命令,將該部隊編為蘇俄紅軍第3軍第29步兵師第225團,由原領導人任輔臣任團長。這支部隊后來成為“十月革命”中國志愿軍中最有影響力的中國軍團,也是蘇俄紅軍中最大的國際主義部隊之一。
早在1908年,團長任輔臣就在哈爾濱秘密加入了布爾什維克黨。1914年,受組織委派,他以外交署員、華工總辦的雙重身份帶領2000名華工來到俄國彼爾姆省的阿拉巴耶夫斯克礦區,從事挖礦、伐木工作。“十月革命”爆發后,在任輔臣的動員和組織下,1500多名華工參加了蘇俄紅軍。
1917年底,為了捍衛礦區,中國軍團首次與白軍交戰,攻其不備,一舉殲滅白軍。接著,從1918年春季到秋季,任輔臣率領中國軍團馳騁于東部戰區,展開大小戰斗百余場,打得敵人聞風喪膽,從此名聲大振。10月初,中國軍團向氣焰囂張的高爾察克白軍發動了猛烈進攻。
一天拂曉,中國軍團騎兵沖入白軍盤踞的拉亞鎮,步兵緊隨而至,將裝備精良的敵軍打得落花流水。中國軍團的赫赫戰績,正如當時《共產主義者報》所評論的:“中國軍團是我們戰線上最頑強的部隊……中國軍團之所以有這樣頑強的戰斗力,在于他們對共產主義事業的無限忠貞。”為表彰其卓越戰功,根據列寧的指示,軍事委員會頒發嘉獎令,并將任輔臣率領的中國軍團命名為“紅鷹團”,舉行了隆重的授旗儀式。
1918年11月29日,紅鷹團與白軍在維亞車站鏖戰了一整天。入夜后,疲乏的中國軍團就住宿在軍用列車上。此時,附近一名富農向白軍告密并為其帶路,化裝為紅軍的白軍部隊乘著夜色包圍了列車,用機槍瘋狂掃射。雖然在任輔臣的帶領下,戰士們英勇應戰,但終因戰斗條件不利,紅鷹團傷亡慘重,除少數戰士突圍外,絕大部分戰士壯烈犧牲。
任輔臣在左臂負傷的情況下,仍堅持戰斗,最后被白軍用刺刀殺害,年僅34歲。
列寧組建的“中國軍團”
一戰爆發后,段祺瑞曾挑選出一支未拿槍的北洋精銳部隊到俄國參戰。實際上,這支部隊并未投入戰斗,而是替俄軍挖戰壕,或在后方工廠做工。
“十月革命”后,俄國爆發內戰,處境艱難,這支部隊便沿西伯利亞大鐵路踏上歸國之途。1918年7月,他們到達莫斯科西南37公里的特羅伊茨克。然而就在這里,蘇俄紅軍同白軍正在激戰。由于鐵路遭到破壞,中國軍人準備徒步穿越哈薩克斯坦草原回新疆,同時他們成了紅白雙方都想據為己有的力量。為此,蘇俄紅軍指導員瓦·康·布柳赫爾派出黨代表到中國軍隊中宣傳,希望中國軍人能加入他們。血氣方剛的中國軍人被說服了,在張福榮(音譯)的帶領下,有1800人加入蘇俄紅軍。
在托博爾河戰役中,在白軍即將占領戰略要地的緊要關頭,張福榮奉命帶領中國軍隊進行反擊。
中國軍隊與敵軍展開了殊死肉搏,最后大獲全勝,成功掩護了蘇俄紅軍。這支中俄混合部隊在克服艱難險阻后,終于在9月12日與紅軍主力會合。
10月21日,列寧親自簽署命令,決定將在烏拉爾至伏爾加地區加入紅軍的各支中國國際志愿隊整編成“中國軍團”,由布柳赫爾指揮,張福榮任軍團長。紅軍總司令托洛茨基親自代表俄共中央把軍旗授予張福榮。
這是一支驍勇善戰、不辱使命的中國軍隊。在東線戰場,中國軍團擊潰了白軍高爾察克的部隊。在卡霍夫卡登陸場上,他們頑強阻擊弗蘭格爾部。戰火硝煙中,無畏的中國戰士敏捷地爬上敵軍坦克,把手榴彈塞進坦克內,與之同歸于盡。在解放克里米亞半島的戰斗中,他們和蘇俄紅軍一起與十幾倍于己的敵軍激戰四天四夜后,最終獲勝。1918年11月12日,紅軍攻入克里米亞半島最南端的塞瓦斯托波爾市。入城時,中國軍人受到了當地群眾的熱情歡迎。但遺憾的是,在解放克里米亞半島的戰斗中,中國軍團犧牲了約5000名戰士,余下的戰士有的加入了蘇聯國籍,有的回了國。中國軍團雖然不復存在,但他們的功績一直為中俄兩國人民所銘記。
至死不退的“中國獨立營”
1918年初,一支600多人的中國獨立營在北高加索的革命烽火中誕生。這支部隊成為當時捷列克蘇維埃共和國所依靠的一支重要武裝力量,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享有盛名,被人們傳誦為“列寧從莫斯科派來的中國赤衛師”。
1918年6月,弗拉季高加索被白軍包圍,紅軍中斷了與莫斯科的所有聯系,被迫撤離,形勢緊急。危急之下,中國獨立營承擔起了主要的保衛任務。獨立營營長包清山帶領一個連留在城內人煙稠密處巡邏,又派人率領第二連乘火車在多個車站行駛,并制造輿論稱調來了一萬多中國士兵增援,這樣才將城內局勢逐漸穩定下來。
8月5日深夜,反動勢力叛亂,在白軍數倍于紅軍的不利情勢下,中國獨立營仍然堅持戰斗,頑強抵抗。當時,僅有20多名中國戰士守衛紅軍司令部大樓,在血戰五天五夜后,對敵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傷。雖然當援軍趕到時,只剩下一名中國戰士,但他們升起的那面紅旗依然迎風飄揚著。
在蘇俄內戰時期,中國獨立營轉戰于高加索的軍事要道,馳騁在捷列克河之濱。高加索山谷曾回蕩著中國戰士嘹亮的歌聲,斯大林的故鄉也留下了他們戰斗的腳印,格羅茲內百日保衛戰中更有他們英勇殺敵的身姿。這支隊伍于1919年初夏被改編為“中國營”,編入紅軍狙擊團,開赴伏爾加河和頓河地區。
(摘自《新傳奇》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