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打法律的擦邊球甚至操縱法律進行所謂的維權行動,絕不是使自己解脫職場困局的高妙之術。那些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低級“碰瓷”伎倆,只會使自已陷入更加困窘的求職之路
初嘗甜頭
1988年出生的陳曉宇在河北一所普通院校取得本科學歷后,只身來到北京。本以為憑著自己在校期間的優異成績能很快在北京謀得一份高薪工作,然而,連續跑了幾場招聘會后,陳曉宇發現自己已經徹底地被淹沒在求職大軍之中。
幾經周折,陳曉宇終于找到第一份工作。當他正準備在“市場顧問”職位上大展拳腳之際,卻失望地發現自己被安排的工作竟是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發放公司宣傳單、挨個打電話推銷產品。
正當他苦悶之際,他接到了當初招聘他入職的同事孫浩的敘舊電話。細問之下,原來,孫浩在此前提交辭職信后,公司以沒招到接任人為由硬是扣了他2000元工資。年輕氣盛的孫浩一怒之下提起了勞動爭議仲裁,最后不僅把扣發的工資要回來了,還獲賠了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的兩倍工資差額。
“告公司不僅可以不被扣錢,還能有兩倍工資拿?公司也沒跟我簽合同,這簡直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啊!”掛了電話后,陳曉宇很是激動,開始盤算自己的“小九九”。沒過多久,陳曉宇炮制了孫浩的方法,如愿以償地等到了公司敗訴的結果。拿到賠償款的一剎那,伴著驚喜與忐忑,陳曉宇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念頭:“費心費力工作拿的也就那么一丁點兒工資,這一離職就有這么多錢拿,要是我多跳幾次槽呢?”
反守為攻
幾度猶疑后,陳曉宇開始埋頭鉆研起勞動領域的相關法律。他暗暗地鼓勵自己:“法律就是用來保護弱者的,我沒必要覺得良心不安,我要做職場上的‘打假王海!”
不出一個月,陳曉宇經人介紹找到一份新工作。這一次,他的目標已非常明確:把用人單位的管理漏洞作為“搖錢樹”,在最短的時間內跳槽走人。
入職后,當公司人事部門要為陳曉宇辦理勞動合同和社會保險手續時,他總是以各種借口百般推脫。因公司人多事雜,人事部經辦人員在忙亂間也稀里糊涂地忘了這碼事。不久,公司因新項目上馬而遭遇資金周轉困難,遲發了員工工資。正當大家齊心協力與公司共渡難關時,陳曉宇卻竊喜“機會來了”。此后,陳曉宇以未繳社保、拖欠工資和未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等理由向公司寄去了解除勞動關系通知書。正當大家不明就里時,一個來自勞動仲裁部門的通知電話讓公司明白了陳曉宇的用意。在之后的仲裁和訴訟階段,因為公司沒有證據,也確實被抓住了把柄,只能“認栽”。
公司本已遭遇資金周轉困難,而讓公司老總萬萬沒有料到的是,陳曉宇的離職和獲賠還在公司中掀起了示范效應,另有四名員工也陸續提起了仲裁。
內心漸漸無顧忌的陳曉宇選擇了頻繁跳槽,一年多的時間內,他竟然換了四家公司。他瞄準了那些處于起步階段的小公司急于用人又缺乏管理經驗這一弱點,以同樣的辦法“屢戰屢勝”。漸漸鼓起的腰包讓陳曉宇越來越感到飄飄然了,膽子也隨之越來越大……
終嘗苦果
陳曉宇的第五任“東家”規模雖小,但管理卻非常正規,勞動合同、社會保險、工資發放和考勤等各項規章制度一應俱全,且執行起來滴水不漏。這讓陳曉宇一時不知從何下手。幾個月后,恰趕上公司人事專員去外地培訓兩個月,因為陳曉宇平時表現得靈活肯干,公司便臨時調用陳曉宇去人事部幫忙。利用短暫的職務之便,陳曉宇時不時地多幫自己記點兒加班考勤,并絞盡腦汁想讓自己的勞動合同從公司“消失”。終于有一天,部門領導安排他登記整理公司的員工勞動合同。趁一旁合作的同事不注意,陳曉宇偷偷地拿走了自己的勞動合同。
得手后的陳曉宇沾沾自喜,還沒下班就迫不及待地在QQ上跟剛交往的女朋友園園聊起天來,并把自己剛剛的舉動和未來的打算向園園炫耀了一番。最后,他得意洋洋地說:“你就等著數錢吧!”
一周后,陳曉宇向公司提出了加班費、福利待遇、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未簽訂勞動合同兩倍工資差額等各項索賠,共計五萬多元。然而,讓陳曉宇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規范化管理的公司舉證能力非常強,竟調取了他跟園園的QQ聊天記錄,并在經過正規的公證程序后將其帶上了法庭。同時,公司還通過多方打探,聯系上了陳曉宇就職過的幾家公司,調取了陳曉宇之前的“不良記錄”,并作為證據向法庭出示。完備的證據材料一舉擊中陳曉宇的“死穴”,法庭上的他瞬間底氣全無,熟稔的法條到了嘴邊卻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在庭審的最后陳述階段,公司代理人語氣凝重地說:“此前,公司很看重陳曉宇,沒想到這孩子年紀輕輕卻動了歪心思,同仁們都為此感到失望和震驚。公司決定,將視陳曉宇今后的表現,保留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權利?!?/p>
鐵證如山,陳曉宇痛哭流涕地說:“是我辜負了公司對我的信任,辭了這么好的工作。女朋友也因為這事說我人品差,跟我提出了分手。我這回真的知道錯了,請公司再給我一個機會!”
陳曉宇隨即向法院申請了撤訴。等待他的,或許是刑事程序的介入,或許是重新洗牌的未來……
職場“碰瓷”暴露信任危機
點評人:李盛榮(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勞動爭議庭庭長)
近年來,在職場中活躍著這樣一些人:他們頻頻跳槽,屢屢進出法院,在一次維權成功的基礎上,踏上了似是而非的“專業維權”道路。這些人引起了社會的反思:如果一個單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不在法律框架之內,最終遭遇被舉報、被投訴、被起訴也是理所應當;如果一個單位不能保管好重要的資料與文檔,最終被利用、被欺騙、被敲詐也只能是自吞苦果。但這只是表面的現象而已,更深層次暴露的問題恰恰是職場中的誠信危機!
職場誠信是企業與員工雙向的問題,是員工與雇主共同營造的。員工需要尊重、信任、禮遇與合理的報償,只要企業如實付出,就能打造具有敬業精神的忠誠員工。只有員工具有較高的忠誠度,才會形成企業邁向成功的無形推手。所以,企業在打造職場誠信這一重要環節上負有舉足輕重的使命。同時,員工也應有自我培育、自我成長的意識與能力。如果一位職場人不學會怎樣做一個職業,不能夠與同事和領導正常溝通,不能與客戶直接交流,不能與企業文化相互交融,那么,最終他會迷失在無法面對競爭、無法提升自我的職場困境中,而這其中最危險的舉動是滑向投機取巧、鉆法律漏洞的危局中。
(摘自《法律與生活》2012年5月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