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敏 龔新蜀
當今我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產業的優化升級及轉型,在與時俱進的積極探索中,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平臺吸引了我們的目光。文化以其獨特的功能,自古以來就被國人所重視所推崇。文化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跨越式發展的動力,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智慧、胸襟及創新能力等軟實力。文化還體現在民族精神中,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共同理想和精神動力,是民族的血脈和人民的精神家園。同時文化是構建和諧社會,提升人類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而將文化產業化則更利于我國文化的建設及發展,建立文化消費市場,提高文化消費水平,不僅將我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而且有利于當代文化的創新;不僅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且能促進社會文明及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發展文化產業——順應時代潮流
在經濟全球化的潮流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各國科技競賽和產業振興的大勢所趨,每一次大的經濟或金融危機的背后,都有傳統產業利潤下降而造成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發展脫節的現象。由此,戰略性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在此次經濟危機過后,各國都紛紛展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開啟了創新與振興產業的新時代。并且這些新興產業大都以低碳、節能、環保為出發點,符合歷史與時代的發展要求。例如,美國要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試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歐盟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英國從高新科技特別是生物制藥等方面,加強產業競爭的優勢;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中國的十二五規劃中在談到未來需要重點發展的一系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還提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為支柱產業,這說明我國已經將文化產業提升至戰略發展的高度。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擴大內需是中國應對危機的主要舉措。錢津認為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就要進一步擴大人們的消費,而消費的擴大必然要由必須生活消費擴大到非必需生活消費。例如:大批的人從事文化創意工作,這與大批的人從事必需生活品生產,在擴大消費的意義上,是同等重要的。非必需的生活消費的擴大是現代市場需求的重要特征,非必需的生活消費是作為促進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消費內容存在并發揮作用的,社會經濟越是發達,越是要促進和保證市場實現更多的非必需生活消費。這也體現了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理論。在發達國家,非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所占比重較高,在中國進入工業化騰飛階段之后,在“十二五”期間,也應提高這類產品的消費。如上例所說,作為非必需生活消費的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一個亮點,已經成為美國、英國、日本、西班牙、韓國等國家主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在我國,文化產業雖然剛剛起步,但其產業發展前景已十分令人鼓舞。文化產業以其豐富的經濟功能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貢獻著越來越強的支持。
二、現階段文化產業面臨的挑戰
1.文化產業未形成比較完善的產業形態。文化產業的建設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征,并且文化產品不同于其他產品的消費,有其特殊性,所以在短期內文化產業要像其他產業那樣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還存在很多困難。目前很多文化企業規模小,生產的文化產品與其他市場較好的產品出現同質化、低水平競爭現象,影響了文化市場秩序;要提高文化產品的競爭力,文化產品的生產標準還有待于提高,品牌意識及市場影響力還有待于加強,并且對于產品的監管,包括文化產品的生產及流通運作等環節,還有很多缺陷;另外,任何產業都包括投資、生產、流通、消費這些環節,文化產業也不例外,然而由于許多市場不穩定因素的存在及資源的不合理配置,文化產業在這些環節的銜接上還需要按照市場規律做很多調整。
2.任何一個產業、任何一個地區、任何一個領域,如果不能吸引大量民間資本到那里去投資,如果不能調動民間資本到那里投資的積極性,那就不可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產業的發展也需招商引資,雖然文化產業將來會發展成為一個吸金產業,然而對于它的投資也存在一定風險,當人們還沒有看到它的發展所帶來的巨大盈利時,則相應的投資于文化產業的戰略者會顯得匱乏。當然大企業有較強的競爭優勢,融資方式與渠道較多,然而對于小企業來說,資金的缺乏則往往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首要瓶頸。
3.新技術的使用與文化產品的生產是相伴而生的。科學技術的進步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和發展樣式注入新的活力,高科技有助于藝術或者文化的繁榮,美國的3D電影的成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而當前我國新技術發展應用與文化產業的發展程度還不相匹配;此外,由于各地經濟水平的差異,科技的發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距,從而導致了各地文化產業的發展層次落差較大。
4.當今文化產業的發展環境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如文化被顛覆性破壞,人的價值底線受到沖擊,出現了文化的灰色化、中性化以及低俗化。一些人打著文化產業的旗號制造垃圾文化,傳播有害信息,損害消費者的利益。甚至在功利主義的影響下,一些文化失去了其應有的尊嚴。
三、做大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強國
1.各地應積極開拓特色文化市場。我國文化資源豐富,除了電影、游戲、動漫等文化,還有戲曲文化、旅游文化、革命文化以及古建筑文化等,各地應注重發展特色文化,尤其是我國少數民族較多,民間和民族文化也應進一步挖掘和傳承,使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交相輝映,豐富文化產業內容,為文化產業創造一個百花齊放的寬松環境,以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此外,大企業憑借其自身實力和良好的運營模式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而中小企業的出路在于開拓屬于自己的特色市場,應該走差異化路線,細分市場,創造廣大人民需求的文化產品,并充分挖掘農村市場,做強自己擅長經營的文化品牌。
2.用財政政策鼓勵文化企業發展。目前國家對出版社給予了降低增值稅稅率,出版物增值稅先征后退等優惠政策,動漫、電影企業也享受了國家減免增值稅、營業稅等優惠。另外,政府方面應采取更多的政策扶持中小企業,比如對中小企業提供更高的財政補貼,各種商業銀行也出臺相關信貸支持政策。而中小文化企業自身應加強建設,運用改革創新的體制思維,打造現代化開發,管理與市場理念,選好創意,選準市場,好的創意自然會吸引民間資本的投入。通過各方的努力使文化產業形成一個良好的融資體系。
3.加強科技與文化產業的融合。高科技已經在文化產業中實現了其商業屬性,要適應當代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快高新科技在文化領域的運用,更好的展現文化的內容。一方面要讓大企業扶持小企業,通過合作來提供科技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地區間的合作互助,如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龍頭企業較多的一線城市可以對口支援在技術上有困難的二三線城市,以此協調地區間文化產業的發展,同時也縮小東西部差距,促進城鄉服務均等化的進程。此外還應加強國際間的合作互動,不但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經驗來生產和創新文化產品,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要建立國際品牌,建立海外消費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的對外發展。
4.以法律來保障文化產業的發展。以法律形式來規范文化產業的運行,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將法律滲透到文化產業的各環節,保證其順利運行。多年來,很多優秀的文化產品因為版權問題產生了很多糾紛,所以應該從源頭抓起,加快完善版權法律政策體系,提高版權執法監管能力,嚴厲打擊各類侵權盜版行為。并且運用法律手段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我們寶貴的文化資源,維護文化消費市場的秩序。
同時,在文化產業廣闊的發展前景下,應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創作生產力,建設宏大的人才隊伍,也可以借鑒美國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即資金相對缺乏的小公司與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合作形成了生產和市場營銷發行的鏈條。整合各種傳播,營銷以及技術資源,使文化產業逐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
文化產業具有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特征,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和朝陽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于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有利于拉動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有利于擴大就業和創業,有利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經濟的文化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新趨勢,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將成為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難替代的競爭優勢。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