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亞超
高速公路作為社會交通公共產品,因其特殊的社會公益性質,在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方面可深入推進和引領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積極創造和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交通大發展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立足于現有交通基礎,并借鑒外地、外省先進經驗,初步形成在進程時序上要快于全省發展水平,建立適應于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體系,為建設和諧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高速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和社會發展的和諧
1.生態環境的和諧。高速公路建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資源,對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必須把有效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理念貫穿在工作的方方面面,按照建設低投入、高產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的節約型行業的要求,在保證安全、滿足服務功能的前提下,盡量節約建設成本。
近年來,交通部門提出了建生態公路的理念,在規劃、建設公路中,堅持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態路。從編制規劃、論證決策、勘察設計、組織實施到工程驗收,從領導者、管理者、設計者到組織實施者等等,遵循科學、經濟、合理的方針,節約耕地,合理選線,優化設計,統盤考慮自然環境、生態資源和人文景觀等因素,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在公路選線時,應盡量走高線荒地,盡量找荒山取土、棄方,一方面少占良田好土,解決筑路用地問題;一方面減少生態破壞,一舉兩得。再如,建設一條路,不是建好了就完了事,而是充分考慮筑路與周邊環境與自然生態的和諧均衡,在筑路的同時搞好中央隔離帶、路兩邊的綠化,主干線公路兩邊都留出足夠的空間,種上各種樹木和花草,既保護了自然生態環境,又美化了公路環境,給人賞心悅目的美感。
2.社會發展的和諧。(1)高速公路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進而對市場觀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高速公路使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立體流動,范圍更大,速度更快,效率更高,人們頭腦中固有的時間觀、空間觀受到強烈沖擊,帶動了思維方式的轉變。高速公路的建設和管理使用國際標準,精確、嚴格、細致、規范的操作過程和以人為本的管理、服務思想對我國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相關行業具有示范效應,帶動這些行業上水平、上質量。高速公路管理嚴格,服務周到,標準化程度高,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現代、文明、舒適的環境,良好的環境對人產生良好的影響,人們駕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安全意識和規章意識普遍增強,遵章守紀、互相禮讓的自覺性大大提高,久而久之會養成守秩序、講文明的好習慣,對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積極的作用。(2)高速公路加速城市化進程。由于高速公路的帶動作用,在高速公路通達地域會出現一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風格的小鎮,這些小鎮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成一些具有一定規模的城鎮,高速公路也為沿線地區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帶來了機遇。這些將同時吸納農村大量勞動力,不僅解決就業,而且加快城市化進程。比如,我省已建成通車的西漢高速公路,充分拉動了陜南腹地的經濟增長,促進了經濟交流和物資流通,被政府和人民譽為拉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金飄帶,高速公路沿線的小城鎮也逐步建設成一條條美麗的風景線。(3)維護社會穩定。高速公路不論是建設中,還是建成后,在解決就業、扶貧幫困、應急救災等方面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救災中,西漢高速公路輸送了一批批的救災物資,提供了快速便捷通道,發揮了“生命線”的重要作用,得到中央、國務院的高度肯定。
二、高速公路建設與經濟發展的和諧
1.高速公路促進沿線產業發展和結構優化。比如,日本愛知縣小牧市從前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村小鎮,名神高速公路建成后,小牧市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提供的發展機遇,大力發展工業,10年內工業增長了38倍,一躍成為新興的工業城市。高速公路對電子等新興產業帶的形成、旅游業的發展作用更加明顯,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山東省壽光市之所以成為蔬菜生產基地,高速公路功不可沒;八達嶺高速公路的開通,使旅游業發展成為延慶縣的支柱產業。
2.高速公路引領經濟發展。對于陜西這樣一個西部省份來講,高速公路對經濟的引領作用將是十分巨大的。高速公路大大擴大人的活動范圍,市場半徑、經濟規模、經濟效益得以成倍增長,有利于促進區域平衡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使當地的礦產資源得到科學開采,旅游資源得到有效開發,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再如,西延、西漢高速公路是連接陜西省北部和南部兩大片區的主要通道,分別連接革命圣地延安和魚米之鄉漢中,被譽為“紅色旅游路”和“生態人文路”,這兩條黃金通道的建成,對礦產、旅游資源開發和扶貧攻堅產生深遠影響。另外,一條道路的鋪就,有利于提高教育、衛生、文化水平,促進文化交流,使傳統文化得到光大。近年來,陜西高速公路建設投資持續增長,建設規模不斷增大,建設成果顯著,2010年,陜西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3000公里,成為高速公路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里程碑,為推動陜西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高速公路建設與三農工作的和諧。陜西高速公路系統高度重視解決農民工問題,作了一些積極嘗試,逐步摸索建立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長效機制,結合實際組建職工之家,籌集資金購置必備用品、用具,改善工作、生活環境,加大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執法力度,并從多方面采取積極的措施:一是幫助解決好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指導施工企業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加強對拖欠工資用人單位的處罰力度,情況嚴重的,依法責令其停工整頓。二是不斷強化農民工的勞動管理和勞動保護。要求施工單位招用農民工,都必須依法訂立并履行勞動合同,并組織開展包括勞動合同簽訂、勞動合同內容等在內的勞動用工情況檢查。三是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社會保障問題。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依法將農民工納入工傷保險范圍。要求施工單位將農民工納入醫療保險范圍。四是加大信訪處理力度,協助追討拖欠工資,做到有訴必查。
三、構建高速公路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和諧
1.加強機制建設,構建和諧的管理環境。構建和諧高速離不開法治,也離不開各項規章制度,一個制度不健全的企業就不會實現和諧。要始終把制度建設、制度創新貫穿于企業改革發展的全過程,建立健全科學的制度體系,用制度來規范和調節各種關系,形成有效的構建和諧企業的工作機制。比如,對員工推廣本行業的管理理念、規章制度、員工手冊等,規范職工行為,培養良好的職業習慣,積極營造和諧有序的管理環境。
2.加強內部管理,構建和諧的人文環境。公路行業是一個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的行業,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這就要求筑路者通過自身的努力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構建筑路者內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顯得尤為重要,它包含了領導與下屬之間的和諧,職工與職工之間的和諧,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和諧,職工自身的和諧等。如果相互之間能夠真正做到誠信友愛,和睦相處,互幫互學,共同進步,那么一個單位就能創造進取向上的良好氛圍。比如,領導關心職工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最大限度地調動職工的積極性,處處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營造團結、奮進、和諧的工作環境。
3.加強作風建設,構建和諧的工作環境。對領導干部,大力倡導“政治堅定、團結協調、業務精通、求真務實”的工作理念,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扎實推進作風建設,加強領導班子執政能力、協調能力建設,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深入一線開展工作。構建一個政令暢通、運轉協調、科學有序的工作機制,使單位各項工作蓬勃生機,高效運作,讓社會滿意,讓各級領導滿意,這是構建和諧企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提高班子的領導藝術水平,以公為本、公正處事、公平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人。
4.加強安全生產,構建和諧的安全環境。高速公路的安全暢通與否,是高速公路作為社會公共產品質量好壞的重要判斷依據,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量社會和諧的重要指針。加強安全生產,構建和諧的安全環境,對內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和從嚴管理的原則,堅定不移地把確保人身安全,防止人身傷害事故放在安全工作的首位,改善勞動安全設施和勞動保護條件;對外切實保障高速公路運行暢通,提高對惡劣天氣等特殊條件下突發交通安全事故的預防水平,增強路網車情的預見能力,清除道路病害,提高管養質量,為社會公眾提供安全、便捷、舒適的道路出行環境。
5.加強文明創建,構建和諧的精神環境。作為高速公路經營管理企業來講,不但要擔當創造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要擔當傳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公益使命。要以精神文明創建為載體,加大文明單位的創建力度,不斷提高職工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提升文明和諧的企業形象,實現“一流的公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隊伍、一流的業績”的管理目標。夯實構筑和諧高速公路的思想基礎,提煉企業精神,創新管理理念,弘揚獨具特色、深入人心的企業文化,使文化理念展示在環境中,滲透在制度里,體現在領導者的運營思路中,融匯在職工的思想行為上,聚焦在模范先進的形象上。切實加強全體職工的職業道德建設,為和諧高速公路的構建提供強大的思想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高速集團西漢分公司秦嶺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