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慶樓主
“辣妹子辣,辣妹子辣,辣妹子生來不怕辣……”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民歌。這里說的辣妹子不怕辣,當然指的是人文,但也指的是一方的飲食習慣或者是餐飲文化特征。
我們在講食文化時,不少人搞不清飲食文化與餐飲文化、烹飪文化的區別。
飲食文化是一個大范疇,而餐飲文化與烹飪文化只是其中的子范疇。《中國烹飪文化大典》的定義為:“飲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開發利用、食品制作和飲食消費過程中的技術、科學、藝術,以及以飲食為基礎的習俗、傳統、思想和哲學,即由人們食生產和食生活的方式、過程、功能等結構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總和。”也就是說,飲食文化涵蓋了人類(或一個民族)在什么條件下吃、吃什么、怎樣吃、吃了以后怎樣等所有的食事象、食行為。因此,我們明白了,飲食文化與烹飪文化的根本區別在于:前者是包容食物享用者行為與事項的“消費文化”。如果作為商品消費(包括加工與管理服務),那就是餐飲文化;而后者是以食物加工者的行為與事象為主體的“加工文化”。前者的特征是“食生活”,后者的特征是“食生產”,合在一起方是普遍廣泛意義的“食文化”。而無論是“食生產”或者是“食生活”,都離不開“辣”。
我們都喜歡中餐,而且都知道中餐的特點是“以養生為目的,以味為核心”的。味覺在西方文化看來是低級的、原始的,不像視覺那樣高雅。但也有西方的美學家注意到了“味覺的意義與有意義的味覺”。美國哲學家戴維·普拉爾認為,“一杯咖啡所提供的不只是營養、溫暖和有益的咖啡因刺激,而且還有一種審美滿足的方式”。同樣,辣在中餐中不僅是一種味道刺激,也是一方餐飲文化和烹飪文化的獨特審美方式。
辣是一個大的概念。致辣的食材很多,有辣椒、姜、蔥、蒜、咖喱、花椒等等,各個地方不同的菜系也有不同的辣法,比如,民諺說“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陜西人怕不辣”等,而近期熱播的電視劇《林師傅在首爾》又著實讓川菜火了一把。
辣味的主角是辣椒。辣椒別名海椒、辣子、辣角、番椒,是原產于南美洲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茄科草本植物。原為香辛料,近年來由于不帶辣味的甜椒普及,才成為蔬菜。
一般認為辣椒傳入中國較晚,因為《本草綱目》中尚無辣椒的記載。明代文學家高濂的《遵生八箋》載:“番椒,叢生,白花,子儼似禿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子種。”此書成于1591年,時為萬歷年間。清代陳淏子的《花鏡》說:“番椒,一名海瘋藤,俗名辣茄。本高一、二尺,叢生白花,秋深結子,儼如禿筆頭倒垂,初綠后朱紅,懸掛可觀。其味最辣,人多采用。研極細,冬月以取代胡椒。收子待來春再種。”此書出版于1688年,時為康熙年間。
記載辣椒為外來之書,還有湯顯祖的《牡丹亭》,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劉若愚的《明宮史》,汪灝、張少逸等的《廣群芳譜》,蒲松齡的《農桑經》,朱彝尊的《食憲鴻秘》等。辣椒的傳入,一是經陸上的絲綢之路傳入四川、陜西,故有蜀椒、秦椒之稱;一是經海路傳入廣東,故有番椒之稱。
食文化學者熊四智先生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是本土生長的辣椒。他說:“我還沒有足夠材料說明本土自生的辣椒狀況,但是我見過、吃過,因此一直懷疑辣椒全是外來之說。這種辣椒個頭極小,僅如小拇指般大,卻極辣。1960年我在廣州參加演出,住在軍區招待所,在早餐的下飯菜中,每桌都上了一盤。不知其厲害的我們,箸夾其椒進嘴,被辣得張嘴直吹氣,簡直像原子彈在嘴里爆炸了。以后,在海南、云南、廣西吃這種小辣椒時,就小心翼翼了,再沒敢(將)整個辣椒放進嘴。云南人稱這種辣椒為‘涮涮辣、‘涮辣子,將其放進湯鍋(只需)涮一涮,一鍋湯就成(辣)了,涮辣子(用完)還可以掛起來再用。聽說有的地方稱之為‘樹辣椒。若生長在樹上,那就不是草本而是木本了。可惜至今未見過這種辣椒生長狀況。”依老夫愚見,此種小辣椒就不算“辣妹子”,用天津話說,可稱“辣爺”了。
據資料說,人的舌頭和胃腸往往對過辣的食物會產生極端反應,而目前最辣的食品莫過于紅辣椒和咖喱飯了(該作者可能還沒接觸過“涮涮辣”)。因為這些食品中都含有“辣椒素”(一種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晶狀化合物)。盡管辣椒素不會直接引起化學燒灼或對細胞組織產生直接傷害,但它對人體神經系統的刺激影響卻很強大。2005年,極端食品專家布萊爾·拉扎爾曾從幾噸胡椒粉中提煉出500克的純辣椒素,造出一碗超級麻辣的“調味劑”。目前有記載的人體可以承受的純辣椒素極限是0.1克,5克純辣椒素是人體能承受的理論極限。
辣如此厲害,但是還有不少人嗜辣,而且嗜辣成風形成“嗜辣帶”。世界上古巴、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朝鮮、意大利、西班牙、埃及、尼日利亞和中國都屬于“辣帶”中的國家。我國也有一個“辣帶”,貴州、湖南、江西、四川、重慶、云南、陜西等省市均在“辣帶”之內。怕不辣的陜西人,被辣出了激情;辣不怕的湖南人,被辣出了烈性;不怕辣的四川人和重慶人,被辣出了韻味。同樣是吃辣椒,由于地域、歷史、民俗的差異,顯示了不同的風情。
陜西有“八怪”,其中之一就是“辣子是個菜”。生活在黃土高原的陜西人,被辣出了高亢、豪放、激越的民歌和直率、博大的民風。
不怕辣的四川人和重慶人,之所以說被辣出了韻味,是將辣椒弄出了那么多的名堂:制成辣椒油,制成泡辣椒,制成豆瓣醬。用辣椒與其他調味品巧妙結合制成紅油味型、麻辣味型、煳辣味型、陳皮味型、魚香味型、怪味型、家常味型,使辣椒達到了辣而不燥,辣得有層次,辣得適口,辣得舒服,辣得隨心所欲,所以稱辣出了獨特的川菜韻味。
川菜的成熟比較早,到宋至明時,風格就更加突出。據《成都通覽》記載,清末時四川首府成都的各種菜肴和風味小吃,就已經有1328種。據統計,目前川菜已有近五千種,可見川菜的影響之大。目前,川菜館已遍及全國乃至世界各地,因此有“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美稱。
川菜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條件。
其一是物產豐富。四川自古便有天府之國的美稱,沃野千里,江河縱橫,六畜興旺,菜圃常青。因之,川菜在很早便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東晉的常璩在《華陽國志·蜀志》中就指出:“巴蜀之人的飲食尚滋味、好辛香。”
其二是善于吸收宮廷菜、官府菜、民族菜等各方面的特點,融為己有。秦漢時中原人移民入蜀,三國兩晉等朝派內地人治蜀等,都把各地名饌佳肴帶入四川。川菜廣采博收,充實自己。比如,原來的“辛香”味只是用姜、花椒、食茱等做原料調制的。自從辣椒由南美洲傳入我國后,調出“百辣”之味,如咸鮮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酸辣的魚香味型;咸甜辣香,回味微甜的紅油味型;醇酸微辣,咸鮮味濃的酸辣味型;香辣咸香,風味略甜的煳辣味型;陳皮芳香,麻辣味厚的陳皮味型;椒麻香辛,味咸而鮮的椒麻味型;香麻而咸的椒鹽味型;醬香濃郁,甜咸兼鮮的醬香味型;以數種香料燒煮烹制的五香味型;純甜而香的甜香味型;醇香咸鮮的香糟味型;咸鮮醇濃,獨具芳香的煙香味型;咸鮮清香的咸鮮味型;酸甜咸鮮的荔枝味型;甜酸味濃,回味咸鮮的糖醋味型;姜味醇厚,咸鮮微辣的姜汁味型;蒜香味濃,咸鮮微辣的蒜泥味型;芝麻醬香,咸鮮醇正的麻醬味型;咸甜并重,兼有鮮香的咸甜味型。
麻辣味型是最典型的川味。其麻辣味厚,咸鮮而香,廣泛用于冷熱菜式。主要由辣椒、花椒、川鹽、味精調制而成。花椒和辣椒的運用,因菜而異,有的還要略加白糖或醪糟、豆豉、五香粉、香油等。
由于川菜調味變化多端,菜式繁多,可以百菜百味,雅俗共賞。既有烹飪復雜、工藝精湛的一品掌、樟茶鴨子、干燒巖鯉、清蒸江團等名菜;又有農村辦紅白喜事的筵席和城市中小餐館均有的清蒸雜燴、酥肉湯、扣肉、扣雞、扣鴨、肘子等“三蒸九扣”;還有城鄉店鋪的大眾菜,如宮爆雞丁、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魔芋燒鴨、干煸鱔魚、回鍋肉、蒜泥白肉、毛肚火鍋等家常風味。此外,還有獨具風格的傳統民間小吃,如賴湯圓、夫妻肺片、燈影牛肉、棒棒雞、蝦須牛棒、小籠蒸牛肉、五香豆腐干等。
川菜之所以能“以味取勝”,和其所用地方特色的調料是分不開的。2011年春,桃花盛開的時節,胞弟自四川大英縣來津探親,捎來正宗的自貢井鹽和泡辣椒。老朽在草廬秋園宴請諸位道兄學友,特請烹飪大師馬金鵬先生親自下廚掌勺,做了一道正宗川味魚香肉絲。眾兄品嘗時竟不顧斯文形象,下箸風卷殘云,一掃而光,大呼過癮,齊曰:“此真味川菜也!”
(下期預告:辣妹子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