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君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可是就有些人不怕燙,飯桌上一舉起筷子,就像上了戰場,進食如風卷殘云一般,不論多燙的食物都會毫不猶豫地吞下去。需要提醒這些人的是,吃燙食易造成食管損傷,甚至誘發食管癌。
食管是食物到達胃的通道,它的管壁是富有彈性的組織,由黏膜上皮層、黏膜下皮層和肌肉層組成,通過柔軟、彈性的食管肌肉的蠕動收縮,將食物團送入胃內。食管內表面是一層黏膜上皮,既薄又軟,直接同食物接觸,因此最容易受到各種食物的刺激,如果吃過于熱燙、過于粗糙的食物,就會燙傷或擦傷食管黏膜上皮,使之發生破損、潰爛、出血等,長期受損就容易發生癌變。
研究發現,人在體溫正常時,口腔和食管內的溫度多在36.5℃~37.2℃,最適宜的食物溫度為10℃~40℃,一般能耐受的食物最高溫度為50℃~60℃。當口腔感覺到很燙時,溫度多在70℃左右。經常吃燙食的人,其口腔已經習慣了高溫,在食物溫度很高的情況下也不覺得燙,但是嬌嫩的口腔、食管黏膜會受不了高溫,在接觸75℃左右的熱食、熱飲時,黏膜會有輕度燙傷。食管黏膜燙傷后,為了及時修補損傷,黏膜上皮細胞就要加快增殖。若長期吃燙食,則容易在黏膜損傷尚未修復時又被燙傷,這種“燙傷—修復—再燙傷”的重復發生,會使食管黏膜發生質的變化,成為發生食管癌的誘因。
此外,由于口腔和食管黏膜在高溫的刺激下會不斷增生,增厚的黏膜對熱刺激反應會越來越不敏感,加之食管黏膜的神經反射本來就很遲鈍,這樣會越來越不怕燙,也就是吃得越燙,口腔和食管黏膜會不斷增厚。如此惡性循環,人會不由自主地接受越來越嚴重的燙傷刺激。這種刺激帶來的損傷還有可能引起久治不愈的食管炎,而這有可能是食管癌的癌前病變之一。食管癌患者常伴有食管炎,食管炎的發生往往比食管癌早10年。
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一些地區居民食管癌、賁門癌、口腔癌的發病可能和熱飲熱食有關。專家在食管癌高發區河南林縣的調查表明,該地區食管癌之所以高發,除了因為當地居民愛吃含亞硝胺的腌菜之外,與他們長期吃滾燙的玉米粥有很大關系。經常吃過燙的食物,勢必造成對食管的長期不良刺激,從而進一步誘發食管癌的發生。
當前,火鍋、燒烤、麻辣燙等熱食風靡全國。據調查,火鍋濃湯的溫度可高達120℃,如果食用時不注意,很容易引起食管炎或食管潰瘍。
為了預防“燙”出食管癌,應該戒除進食過燙食物的習慣。熱粥、熱湯、剛沏好的熱茶,其溫度為80℃~90℃,應待稍微溫涼后再喝。如果入口的食物太燙,應立即吐出,絕不可讓其“落肚”。如果燙食已進入食管或胃內,應立即喝些涼開水以使食物迅速降溫,避免燙傷食管黏膜和胃黏膜。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一要注意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量要少些,二是夾出后要晾一下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