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威
中國人講究坐月子,一直保留著許多傳統的坐月子習俗。大家知道,坐月子是女人一生中最好的改善體質的時機,如果月子沒有坐好,可能會讓身體健康埋下很多隱患。但是傳統坐月子的習俗中有許多陳舊的做法對產婦和嬰兒的健康無益,甚至是有害的。隨著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準媽媽們也認識到了科學坐月子的重要性。所謂科學坐月子,就是在產婦坐月子期間,依據科學的理念和知識,采用科學的手段與方法,綜合調理產婦和嬰兒的生活,確保母嬰平安與健康。
坐月子的過程,是嬰兒出生后產婦機體恢復的過程,實際上是媽媽整個生殖系統及內臟器官修復的過程。產前孕婦擔負供給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體的各個系統都會發生一系列的適應變化,比如子宮肌細胞肥大、增殖、變長,心臟負擔增大,肺部負擔加重,妊娠期腎臟也略有增大,輸尿管增粗,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其他如內分泌、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會發生相應改變。胎兒娩出后,母體器官需要恢復到產前的狀態。子宮、會陰、陰道的創口要愈合,子宮會縮小,膈肌下降,心臟復原,被抻拉松弛的皮膚、關節、韌帶也要恢復到原來的正常狀態。這些形態、位置和功能能否復原,取決于產婦在坐月子期間是否科學調養。若調養得當,則恢復較快,且無后患;若稍有不慎,調養失宜,臟器無法快速復位,造成內臟器官下垂移位而引發月子病的發生。
老人們都希望自家的產婦按照傳統方式坐月子,他們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方法一定是最有益的,但是傳統坐月子中的有些方法對產婦的健康和產后體能恢復是有影響的,也是不科學的。歸納起來傳統坐月子主要有以下幾個誤區。
誤區一:門窗緊閉
不少人認為產婦怕風,風是“產后風”(指產褥熱)的禍首,因而將產婦房屋的門窗緊閉,產婦則裹頭扎腿,嚴防“風襲”。事實上,門窗緊閉會使居室通風不良,空氣污濁,細菌大量滋生,很容易使產婦、嬰兒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特別是夏日里門窗緊閉,裹頭扎腿,還會引起產婦中暑,嬰兒也可能因環境溫度過高出現脫水,實不可取。因此,產婦的房間每日都需要進行適當的通風透氣,一般選擇午后太陽充足的時候為宜。此時,產婦和嬰兒可以到其他房間休息,避免房間通風時氣流過大引起不適。
誤區二:越晚下床越好
許多人認為產婦體質虛弱,需要靜養,需要長期臥床,甚至連飯菜都端到床上吃,其實這種做法弊多利少。產婦由于機體的生理變化,一般血液都處于高凝狀態,如果產后較長時間不活動,很容易發生下肢靜脈血栓。同時,產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組織也會因缺乏鍛煉,托不住子宮、直腸或膀胱而膨出。產后及早下床活動不僅有利于下肢血液流速增快和惡露排出,從而減少生殖道感染機會,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鍛煉,早日恢復原來的收縮力,從而保護了子宮、直腸和膀胱等器官。一般情況下,產后24小時就可在床上靠著坐起來,第3天便可下床行走。總之,月子期間適量運動不僅有利于各種器官的恢復,還可防止出現產后肥胖,保持苗條的身材。
誤區三:不能刷牙、洗頭、洗澡
我國產婦在月子里有不刷牙、不洗頭、不洗澡、不下水的傳統習俗,這些和以前生活條件水平較低有關,這種做法很不科學。因為產婦在分娩過程中及產后大量出汗,產后小便較多,乳房脹還要淌奶水,惡露污染外陰和肛門周圍,更易讓病原體侵入身體,因此產后講究個人衛生是十分重要的,分娩后就可以進行淋浴,經過清洗身體后,會感到神清氣爽,大大有利于恢復精神,解除分娩后的疲勞。產婦在休養的過程中,進餐次數增多,食物殘渣存留在牙齒表面和牙縫的機會增多,加上產婦通常進食的都是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容易引起口腔潰瘍,因此產婦比一般人更應該注意口腔衛生,建議早晚刷牙,進食后漱口。
誤區四:雞蛋吃得越多越好
雞蛋的營養豐富,也容易消化,適合產婦食用,但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有些產婦一天吃一二十個雞蛋,不但吸收不了還會增加胃腸負擔,影響了對其他食物的攝入,一般產后每天吃兩三個雞蛋就足夠了。
誤區五:無節制地喝紅糖水和湯
有些產婦在月子里一個勁地喝紅糖水,認為能夠活血化淤和補血,促進產后惡露排出。紅糖水確實是產后的補益佳品,但也并不是喝得越久越好。因為在產后10天左右惡露開始逐漸減少,子宮收縮基本恢復正常。紅糖有活血化淤作用,如果喝紅糖水時間過長,就會使惡露的血量增多,引起貧血。通常,產后喝紅糖水的時間以7~10天為宜,應煮沸沉淀后再服用。湯飲味道鮮美,如鯉魚湯、蛋花湯等,不僅容易消化吸收,還可促進乳汁分泌,因此,產婦在月子里都少不了喝湯。但喝湯也是有學問的,不可為了增加乳汁分泌就無限制地喝,否則容易引起乳房脹痛,處理不恰當就會引起乳腺炎。
總之,坐月子也要講科學,傳統的坐月子習俗有很多合理的做法,但是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新媽媽們要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