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因其地下塊根為黃白色而得名。地黃又叫地髓,意指吸收地氣之精髓,其根部為傳統中藥之一,最早出典于《神農本草經》。據說,地黃在種植一年之后,土地都會變苦,要等到八年之后,才能再次種植,可見地黃的珍貴。
地黃在《神農本草經》里被列為上品,《神農本草經》記載“干地黃味甘寒,主折趺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作湯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
地黃依照炮制方法不同,可分為鮮地黃、干地黃與熟地黃,其藥性和功效也有較大的差異,按照《中華本草》功效分類,鮮地黃為清熱涼血藥,熟地黃為補益藥,對陰虛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名醫張景岳與熟地的不解之緣
張景岳是明朝著名的中醫學家,他善于用地黃,尤其是熟地黃,因此有個外號叫“張熟地”。
有一次,一個叫王蓬雀的年輕患者來向張景岳求醫。王蓬雀患了嚴重的咽喉腫痛,水都咽不下去,更不用說吃飯了,非常痛苦。由于他腦袋都腫了,晚上睡覺不能平躺,只好讓仆人在背后靠著,才能勉強睡一會。很多醫生都認為這是熱毒造成的,就給王蓬雀開了清熱解毒的方子,不料卻越吃越重,最后只好向張景岳求助。張景岳觀察了患者的病情,覺得他雖然表現的是熱象,但卻并不是有毒邪,而是腎陰虛。因為腎陰虛有時候會導致虛火上浮,表現出熱象。因此,張景岳為王蓬雀開了一個叫鎮陰煎的方子,其中主藥就是大量的熟地。王蓬雀吃完一服藥,第二天腫痛就全部消失了。
滋陰涼血用生地
我們現在用的地黃,有生地和熟地兩種。《神農本草經》中說的“干地黃”,是指生地。鮮地黃切成片曬干了以后就是干地黃。干地黃的主要功能是滋陰涼血,適用于有陰虛情況的人,例如腎陰不足時,人會出現一些虛熱的表現,如口干舌燥、眼睛干、手心熱、腳心熱、腰酸腿軟,這些都是腎陰虛的臨床癥狀。
對于心臟偷停(就是心臟跳幾下停一下的情況)生地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中醫認為,心臟偷停也是由陰虛引起的。生地能滋腎陰,腎陰足了,津液足了,心跳自然就能恢復正常了。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一個藥方叫炙甘草湯,主治“心動悸、脈結代”。“心動悸、脈結代”就是指心臟跳得不均勻。這個炙甘草湯的組成其實非常簡單,主要的藥是生地30克,還有阿膠、火麻仁、麥冬、人參、炙甘草,然后再放點生姜、大棗。炙甘草湯治療心肌炎過后的心臟早搏效果非常好,還適用于因為勞累導致心血耗傷過多的人。
有些人經常會出現手脫皮,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壓力過大的上班族,這實際上跟心神損耗過大有關。治療脫皮,可以用生地30克配6克甘草熬水喝。生地能滋腎陰,腎陰足了,人體的津液就足了,心臟也就能得到濡養,手上脫皮的現象就會消失了。
《神農本草經》說生地黃能“逐血痹,除痹”。“痹”在古代就是指風濕,是因為風寒濕邪進入了人體導致的疾病。生地能夠走血脈,而痹癥往往是因為血脈不足,血液流通不暢,停留在了身體的某個部位。治療風濕病,一方面需要用藥把風寒濕去掉,另外一方面還要用些養血藥。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專家姜春華在治療風濕病的時候,除了用治風濕的那些溫燥的藥,比如說川烏、草烏、附子,還要再加上一些生地,效果非常好。
夏天的時候,人會大量出汗,容易導致津液不足,其結果就是出現虛熱的狀況。此時可用生地進行食療。生地30克,再用些切成片的蓮藕,然后用一段豬脊骨,把這三樣東西放在鍋里一起熬湯,稱為生地龍骨蓮藕湯。蓮藕能清熱涼血,生地可以滋陰,豬脊骨有滋補腎陰、填補精髓的作用,此湯對出汗導致的虛熱效果不錯。
熟地黃藥用價值
熟地黃的制作很費力氣,要把鮮地黃九蒸九曬。就是要先把地黃放到鍋里蒸,然后再拿到太陽底下曬,這么來回九次才可以。生地黃是涼性的,九蒸九曬后可以把這種涼性去掉,藥就變成溫性的了,能夠補腎精。
腎精在中醫里是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被認為是人體生發的根本。腎精的損耗和人衰老的過程是有直接關系的,所以補腎可以延緩衰老。補腎精的中藥有很多,但熟地是首選。
本章一開始我們就說到了張景岳用熟地治療咽喉腫痛的故事。那么,為什么咽喉腫痛會用熟地來治療呢?現在的醫生治療慢性咽炎,用的往往都是清熱解毒的藥,比如牛黃上清丸,當時會起到一點作用,但是很快就會復發。這是因為慢性咽炎并不都是因為有火邪,而是因為腎精匱乏,尤其是腎陰不足。中醫講腎陰腎陽本來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水少了,津液不足了,就會“水淺不養龍”。陰少了,陽就會到處亂竄,反應到體表就是上熱下寒。上熱了就經常發炎,比如常常會嗓子疼;而下邊的膝蓋和腳都是冰涼的,尿液清長,不是黃的,并且下肢會很怕冷。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張景岳的鎮陰煎了。
金匱腎氣丸和六味地黃丸的淵源
虛火上浮除了會導致咽喉疼痛以外,還會出現口腔潰瘍。好多人得了口腔潰瘍都以為是上火了,但是大多數患者其實都是腎陰不足引起的。口腔潰瘍的患者下肢也是涼的,這種病人除了可以服用鎮陰煎的方子外,也可以吃一種中成藥——金匱腎氣丸。
金匱腎氣丸是應用熟地最經典的一個方子,它和六味地黃丸有著密切的關系。金匱腎氣丸來源于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記載的腎氣丸,因為它收歸在《金匱要略》里,所以又稱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丸的特點是肝脾腎同補,熟地補腎陰,山藥補脾,山萸肉補肝,另有有三味瀉火的藥——丹皮、澤瀉、茯苓,還加了一些溫陽的桂枝和附子。這個方子的組成運用了中醫的從陰引陽的思想,補陰的同時加一點補陽的藥,最后達到補陽的效果。
宋朝有一個名醫叫錢乙,是治療兒科疾病的大家。他給兒童治病的時候發現,小孩陽氣很足,每天都在生長,不需要補陽,就把金匱腎氣丸里的肉桂和附子去掉了,剩下了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澤瀉、茯苓這六味藥,就取名叫六味地黃丸。
現在有些人家中常備六味地黃丸,并且經常服用。這里要提醒廣大朋友,無論是六味地黃丸還是金匱腎氣丸,都一定要對癥服用。補腎一定要分清陰和陽,要學會辨證施治。
那么,怎樣區分是腎陰虛,還是腎陽虛呢?簡單來說,如果舌質發紅,脈細數、跳得很快,而且伴有眼睛干、嘴唇干,耳鳴、腰膝酸軟,小便發黃,這些癥狀都是陰虛有內熱的表現,這時就可以服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腎陽虛的人,表現為怕冷,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并且這類人往往眼圈發黑,臉上有黑斑。如果是這種情況,就不能吃六味地黃丸了,而要選擇金匱腎氣丸,否則越補陰氣越重,陽氣越不足。
六味地黃丸和金匱腎氣丸充分體現了中醫組方的巧妙,也成為使用中藥地黃的經典范例。
羅大中,筆名羅大倫,中醫博士,畢業于北京中醫藥大學。兼任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主編,是中央電視臺、山東衛視、北京電視臺等媒體養生節目的主講嘉賓。曾出版《古代的中醫》、《神醫這樣看病》、《這才是中醫》等普及中醫的書籍。
羅博士幼承庭訓,讀書后一直埋頭于中醫經典的研究,積極臨證,尤其致力于將中醫文化的精髓闡釋給大眾,他在網絡上的中醫故事連載點擊率已達到一百二十多萬,深受年輕讀者的喜愛。他講述的中醫知識妙趣橫生,又富含養生知識,被譽為中醫新生代的領軍人物。
山東衛視《養生》欄目 每日6∶15—6∶45 關注您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