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慶
亦葷亦素,亦菜亦飯,香香的包子無疑是咱天津衛最閃亮的美食“名片”,外地朋友來津總有一種期待,即便是日理萬機,哪怕是盛宴連連,也要吃一頓津味包子,不然定會遺憾滿腹。這就是天津人文、天津食俗的魅力所在。津味包子為何誘人?生活與行業積淀的豐厚,不能不說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狗不理鮮肉包,石頭門坎大素包,恩發德羊肉包,劉莊小肉包,個個叫絕,美名久傳。其實,天津包子的故事遠不止這些,還有不少特色有待您細品。
坊間傳云,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雙立園包子白透油”一說。雙立園在老城東門里,此間菜系齊全,門庭若市。光緒二十四年(1898)版的《津門紀略》里收錄了50多家知名的飯館食戶,其中就有甘露寺前的大包子、侯家后的狗不理包子、鼓樓東的單家包子等。順便一說,當年的甘露寺位于南運河北岸 (今河北大街南口),也正是后來的鈔關(稅關)所在。此地緊鄰侯家后、大胡同,舟車雜沓,商民熙攘,是老天津餐飲業的發祥地。
這一帶的北大關金華橋南還有間老店名叫半間樓,它的斜對面就是人來人往的估衣街,半間樓獨樹一幟的肉皮包就像磁石一樣勾人饞蟲。做包子,要先將肉皮料理干凈,加八角、桂皮、豆蔻等香料燉七八分爛,然后趁熱切碎。肉湯涼了凝了也切成丁。精鹽、香油、料酒調和餡料,輔料加炒雞蛋、蝦子等,不加味精,保持原有鮮香之味。包子新鮮出籠,咬一口,噴兒香不膩,肉皮有嚼頭兒,湯汁黏滑,多而不溢,真讓人食欲大開。
三合成、保發成、德發成是南運河北岸河北鳥市一帶的知名包子鋪。三合成的何師傅可謂津門廚行的“腕兒”,每天幾百斤肉餡皆為手工切剁,水餡調得首屈一指。這三家門市每天銷售包子多達2000多斤,名聞津城。據《天津文史資料選輯》介紹,公私合營后狗不理包子鋪重新開張,曾引進了三合成的部分技術人才。
馮文洵的《丙寅天津竹枝詞》始撰于1926年,印行于1934年,300余首竹枝詞堪稱津地有史以來內容最廣泛、記載最詳盡的通俗歌賦,其中對津沽美味也投入了頗多筆墨,如說“包子調和小亦香,狗都不理反名揚;莫夸近日林風月,南閣張官久擅長?!钡谝痪涫强涔臉菛|姚家大門的小包子非常好吃。第三句是說當時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的林風月堂日式餐館入鄉隨俗,蒸制的羊肉包同樣與眾不同。口味更勝一籌的是小伙巷柵欄口那里的張官包子。張玉涌(俗名張官,最初賣切糕)的包子鋪大致開辦于宣統年間,所制牛羊肉包子從選肉到加工無不刻意求精。肉經仔細剔筋切碎,香油調餡,直到臨包時才加上蔥末,以??谖缎迈r。后來,恩慶和包子很好地吸收并發揚了這一經驗,同樣膾炙人口。再有,北門西保和軒劉記包子也是深受食客歡迎的美味。
民間流傳的《楊柳青買賣通俗雜字》所記以清末至民國中期的津西商俗風貌為主,其中記載著“西渡口,往北行,黎家包子可有名”,以及“義合公,軋切面,喬文包子豬肉餡”的細節。
天津是一座五方雜處的城市,從燕王掃北建城池,到發達的河海漕運,這一方水土包容吸納了眾多南北風味。20世紀40年代,南市永安街上有家揚州人開的蘇菜小館——五福樓,最初售賣的淮揚小籠包并不十分叫座。究其原因,可能是“衛嘴子”吃過見過,對于各樣包子多有品鑒。于是,五福樓結合自家炸春卷的招牌手藝,推出了油炸小籠包,從而一舉成名,火爆異常。另外,在南開魚市老街(南關老街)的一條小胡同里還秘藏著盧三包子。鋪主姓盧,排行老三,買賣俗稱盧老三包子。盧三包子有豬肉、三鮮、肉皮三種,干凈衛生,個個薄皮大餡。特別是豬肉包精選肥瘦鮮肉,切成的肉丁如豆粒大小,加山東大蔥,用高湯調餡。肉餡的俏頭是韭菜,單放一旁,根據食客的口味添加,現包現蒸。無獨有偶,紅橋南頭窯也有魚市大街,早年,一條巷子中有陳姓人家賣包子出了名,因此留下了陳家包子鋪胡同的地名。
另外,位于老南市東興街與榮吉街交口的增興德飯店開業于1923年,最初由劉福壽創辦,后來轉給張春榮(諢號張八)經營。增興德的羊肉包餡內特加浮油或羊尾油,口感肥厚,吃起來解饞。
“衛嘴子”也愛吃水煎包,津味傳統水煎包以山東廚師所制為正宗。大多數水煎包形如發面大餃子,餡分葷素,葷餡常以豬肉、白菜、韭菜、韭黃為主,素餡多以粉絲(粉皮)、蝦皮、韭菜、煎豆腐為主。好吃的水煎包必經煮、蒸、煎的過程。做水煎包用平底鍋,鍋底擦油,白生生的包子依次排列,加熱,將調好的面糊水(或芡粉水)均勻澆入包子縫隙,最好漫過包子,再改大火。此為煮。當面糊水剩下三分之一的時候,將包子鏟起翻個,用文火熱蒸。待水收盡,還要在包子間淋點油,用小火慢煎。包子經水煮油煎,一面脆,三面軟,色澤金黃,“飛刺兒”油酥,實在是難得的佳肴。
天津人愛吃餡食,即便是包多了剩下也無妨,轉天或熥或烤,不失原味。舊日里的冬天,家家有取暖的煤爐,在爐盤上架上鐵絲網架,放上幾個包子,圍坐在爐旁,聞香氣慢慢飄來,看面皮逐漸金黃。趁熱吃烤包子,燙手唏噓,那香脆的口感充滿暖意,實在是嚴寒中別樣的享受與生活情趣。
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老味包子依舊是“衛嘴子”的最愛,早中晚,老鋪新店無不熱氣騰騰,香飄里巷。也總能見到排長隊的老老少少,就算只吃上兩三個包子也值得等待。這,便是“衛嘴子”的美食情結。其實,天津人都曉得“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咱這地界兒包子的故事實在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