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文
多年來,我國積極主動的實施走出去戰略,大力構建內外聯動,安全高效,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對外投資合作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不斷增大。
對外投資合作規模和速度迅猛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累計已經達到3172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完成的營業額達到5390億美元。十一五期間,年均增長率超過30%,海外投資市場分布多元化,遍及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對外承包工程,開拓發達國家市場取得了積極的進展,行業機構進一步優化,能源資源、加工制造業等行業跨國并購日益頻繁,對外投資與承包工程和資源開發緊密結合,境外產業園區等集群式走出去有益嘗試,境外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大型投資運營項目和特許經營項目不斷增多,企業海外資產和收益規模繼續擴大,境外共設立有1.8萬家中資企業,資產總額1.5萬億美元,2011年,央企海外利潤同比增長30%以上,60余家中國內地企業入選財富世界500強,50家中國企業入選美國ENR國際承包工程商225強。走出去有利地促進了國內經濟社會發展,部分緩解了國內資源不足,市場飽和,以及產能過剩的矛盾,有效地拉動了進出口貿易。十一五期間,非金融類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核計達到2.3萬億美元,實現進出口總額6909億美元。大部分境外企業認真履行社會責任,開展屬地化經營,幫助東道國經濟發展,促進實現了中外雙方的互利共贏。
外部環境日趨復雜
面對新的形勢,我們將堅持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拓展新的外部合作領域和空間,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和質量,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特別是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正處于對外投資合作加快發展的重要階段,走出去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風險和挑戰。
概括地來說,一方面走出去面臨著外部發展機遇不斷增多,內在條件日益完備,世界經濟逐步復蘇,國際直接投資直線回升勢頭,部分國家資金短缺尚未緩解,我國企業跨國并購,獲取技術、人才、品牌、營銷網絡等境外資產機會增加。全球范圍內生產要素加快更優配置,發達國家致力于發展綠色、低碳、新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中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制造業的投入,有利于我國企業在更高層次參與國際競爭,進行資源和產值鏈整合。新興經濟體實現持續較快增長,希望分享中國模式的成功經驗,與我們開展經貿合作的意愿非常強烈,我國產業優勢逐步形成,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不斷增強,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穩步推進,走出去基礎日益鞏固。
另一方面,走出去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日趨復雜,自身尚存在諸多的問題和制約。國際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各國發展不平衡,投資貿易保護主義日漸升溫,外部壓力日益凸顯,中外文化和利益沖突也不可避免。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對外投資遇到的阻力在加大,國際安全形勢也在復雜化,境外中資機構的人員人身和財產安全威脅不斷加大,境外企業文化建設,社會責任及與當地的融合也成為急需解決的任務。企業國際化人才矛盾日漸突出,市場判斷和風險防范能力有限,融資渠道狹窄,在處理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企業發展與當地發展融合的關系方面也顯得能力有所不足。
境外風險將長期存在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企業走出去面臨的各類境外風險呈現上升趨勢,對我國對外投資合作造成了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
一是安全風險。我國對外投資合作業務相對集中在高危市場,對外投資存量前20位的國家和地區中對高危或高風險國家的投資額占到1/5,對外承包工程累計合同額超過10億美元的89個國家和地區中,屬于全球建筑業市場風險最高的20個國家就有18個。在對外勞務合作方面,超過5000人的24個國家和地區中有1/5的勞務人員生活和工作在高危或高風險國家。據初步統計,近兩年共發生涉及境外中資企業和人員的安全突發事件198起,共造成139人死亡,135人受傷。
二是政治風險。部分國家冠以國家安全為由,通過政治手段阻撓我國企業正當的投資經營活動。一些國際輿論和媒體失實報道,經常使經貿問題政治化。一些當地的勢力以保護就業和民族產業為名,也對我國企業投資合作加以非難和歧視。
三是投資風險。在歐債危機持續,不斷蔓延的形勢下,歐美經濟增長短期內難以快速恢復,有效需求不足,導致企業開拓市場難度加大,利潤增長空間受限,包括大宗商品在內的全球資產價格上漲,可能抑制全球生產和貿易擴張,提高我國企業海外投資的成本。一些發達國家和資源富集國強化對外國企業并購本國資源關鍵技術的審查,部分發展中國家政策穩定性也有待提高。
四是中外融合風險。由于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明顯差異,中國企業與當地社會在文化融合方面面臨不同程度的碰撞,同時,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去,打破了當地利益集團的原有格局,擠占了他們的市場,由此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利益沖突。
另一方面,走出去企業因為自身問題導致的一些風險,部分走出去企業跨國經營水平總體不高,國際化經驗不足,風險防范意識不強,缺乏跨國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和企業核心競爭力;部分企業對外投資存在沖動形象,缺乏長遠運籌規劃,易導致決策失誤。
積極主動做好風險防范
此外,關鍵是作為走出去企業的主體,要積極主動的做好走出去境外風險的防控工作。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科學戰略決策。企業應該完善符合自身可持續發展要求的海外經營管理體制,形成科學合理的母子公司管理方式,提高對市場及項目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反饋效果及全球配置資源的能力。根據國際投資發展形勢和國家政策導向,結合自身主業,選擇好跨國經營的重點領域和優先發展方向,加強對全球市場布局的戰略研究,制定清晰明確的經營策略和發展規劃,確定好重點目標市場。加強企業間的協調合作,避免行業內部無序競爭,最大限度的維護企業的整體利益。
二是認真履行社會責任,加快與當地的融合。當前,走出去企業海外社會責任問題日益凸顯,企業海外履行社會責任的情況已成為評價企業的重要標準和內容,并受到國際社會和東道國的高度關注。企業應該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基本原則,進一步完善海外社會責任治理機制,加強對外派人員的培訓教育,加大對外正面宣傳力度,保障經營活動公開透明。要加強遵紀守法,誠信經營,對外樹立良好的形象,與當地各種利益集團和相關部門人員和諧相處,化解中外利益糾紛和矛盾沖突,降低針對我國企業和人員安全事件發生概率,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實現屬地化經營管理,保障當地員工的合法權益,妥善處理公共關系,加速與當地文化融合。
三是做好風險應對工作,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加強對投資國法律政策及投資環境的前期研究,提前做好國別項目風險評估工作,減少海外投資力度的盲目性和從眾心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要制定境外安全管理和風險防范制度,建立境外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機制,完善有關應急預案,并落實所需經費,設立專門的安全管理機構和人員負責保護外派人員的生命和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