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凌云
一道小學一年級的語文閱讀題,素材是“孔融讓梨”的故事,后面的問題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個大大的叉。孩子父親想不通:難道這就是今天的教育嗎?
孩子父親認為老師的做法存在偏差,題目問的就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這原本就是一道主觀題,既然題目分為主觀和客觀兩類,就說明這兩種題型有性質上的區別。客觀題有標準答案,而主觀題沒有完全意義上的標準答案,這也是孩子爸爸對學校老師單一思維教育的質疑。
這位父親的質疑確實有理有據,現在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主張思想解放,主張多元思維。僅就教育而言,不應該單一死板,否則很容易教育出“一根筋”的學生。為什么現在許多大學生畢業后很難找到真正滿意的工作,有些甚至在家啃老?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我們的教育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過于注重書本知識,注重“標準答案”,把學習知識框在一個狹窄的框子里,孩子稍微邁出界線,就會被嚴厲喝止。在標準化生產線上戰戰兢兢接收知識的孩子,就這樣變成了一件件不符合“社會質量標準”的“滯銷品”,直至形成“難以解決的社會問題”。
老師面對“我不想讓梨”這樣的答案,應不應該扣分呢?選擇哪種方法最能達到教育目的,是畫上大大的紅叉,還是酌情減分,抑或是用其他方法處理?這都能顯示出老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對兒童行為糾正方法是否合理。
剛上小學的孩子,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完全形成,今后擁有怎樣的品質,擁有怎樣的性情,都有待塑造。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塑造孩子未來的責任很大程度上落在老師和家長身上。這名小學生寫上這樣的答案或許完全是心里話,但是否凡是孩子思想的真實流露就應該予以支持?未必。孩子不想讓梨,首先要知道他為什么不讓梨,詢問這一點非常重要。有時候我們大人理所當然地用自己的思維去評判孩子的思維,這種方式本身就是錯誤的。
筆者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多年,有時在兒童樂園中,看到有的孩子會去搶自己喜歡的粘貼畫,這一行為在大人看來是自私自利的表現。但如果進一步去了解就會發現,孩子們的答案不僅僅是“因為我喜歡,所以我要搶”這么簡單。樂園中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粘貼畫上有媽媽和小寶寶的圖案,他就想搶過來粘貼好后送給媽媽當禮物。聽到這樣遠離“自私自利”的答案,你還會訓斥孩子不懂事嗎?
所以,如果這個回答“我不會讓梨”的小學生沒有較好的理由,單純地因為想占有梨而不愿意與他人分享,老師可以在卷子上畫個問號,事后再引導學生,讓他知道“謙讓”是一種受大家歡迎、并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品德。粗暴的“×”不能改變孩子的思想,只會讓他們學會虛偽,學會死板。要知道,脫離人性的教育不能引人深思,冰冷的對錯不能啟發孩子對生活的思考,因為教育即生活。
學習貴在能把書本上“死”的知識變“活”,貴在能維持正確的觀念不偏離珍貴的道德品質。都說成才要先成人,這比任何問題都難解決。要成人,就要教育和培養,這就不是犯了錯打個叉這樣簡單的事。許多家長都在質疑今天的教育,他們未必是在質疑答案的對錯,而是更多地在質疑教育方法的問題。教育方法如果過于單一,不能因材施教,那就是素質教育的漏洞。表面素質,實質應試,是一只“披著羊皮的狼”,這樣的教育還談何培育祖國的花朵,營造燦爛的明天?
(責編歐金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