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梅
早在先秦,孔子就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各個學段古詩文的誦讀要求。讓學生誦讀中國文化經典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幾年多來,我們誦讀著,摸索著,總結出了一些適合自己的方法:
一、誦讀興趣巧激發
教師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形式多樣,善于聆聽、發現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優點并及時給予適當的表揚。這樣學生在教師的鼓勵中就會樹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誦讀的興趣就會越來越高。
首先,誦讀形式應多樣化。比如看經典誦讀的相關視頻。我找來一些好的經典誦讀視頻,經常組織學生聽讀。再如教師范讀。當學生讀得不到位時,宜用范讀,以打動學生的心靈,喚起學生的誦讀欲望。此外,還可以采用同桌賽讀、小組賽讀、男女生賽讀、師生賽讀等形式來調動學生誦讀古詩詞的積極性。恰當地運用誦讀方式,可以讓學生愛上誦讀,并讀有所獲。小學生只有熟讀、背誦、摘記大量的古詩詞,才能充分汲取古詩詞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多背誦詩詞呢?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讓他們在背誦時,加上適當的動作,邊背誦邊配上樂曲表演,增進對詩的理解,與詩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采用激勵評價。課程標準指出:為了促進每個學生在學習中健康快樂地發展,要對學生及時進行有效評價,可采用教師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參與到評價中來。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在評價中得到成長。因此,我在引領學生誦讀經典詩文后,還對學生的積累情況、學習成果進行及時總結評價,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評價中認識自我的不足,也知道自己所取得的成績。我采用”經典詩文誦讀擂臺賽”來評出優秀誦讀者,采用官銜命名“我是誦讀王”“我是小小藏詩家”“我是吟唱家”來激勵學生誦讀經典。此外,我在每天的課間操活動結束后充分展示學生誦讀積累經典的成果,讓學生找到誦讀積累經典所帶來的樂趣,嘗到成功的喜悅。
二、誦讀方法要指導
當然,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科學有效的適合學生的訓練方法和途徑。我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來引領學生誦讀。
1.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
要特別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誦讀習慣。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讀。要用普通話,發音清楚響亮,在正確的基礎上,做到流利、有感情地讀,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朗讀時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并做到“七不”:不丟字,不添字,不錯字,不顛倒,不重復,不唱讀(拖尾音),不讀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再次,要保證多讀多練,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練就扎實的誦讀本領。
2.選擇誦讀內容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記憶特點,我對學生誦讀內容的選擇不作硬性規定,即使學生選擇小時候就能背誦的內容,我也會容許他們拿來作為匯報的成果,只是適當地鼓勵、引導他們下一次爭取匯報一些內容更豐富的古詩文。除了讓學生自由選擇誦讀內容以外,還可以按朝代、人物、描寫內容等,相機地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步驟地去選擇誦讀內容。如隨著時令、節氣的變化,讓學生搜集描寫春、夏、秋、冬的古詩文進行誦讀并選擇背誦,以便在誦讀古詩時能達到“觸類旁通”。
3.合理安排誦讀時間
我把學生要誦讀積累的內容整理打印出來,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抄寫在專用的“經典誦讀“本子上,然后利用學校每周一和周三下午寫字前半小時,帶領學生集體誦讀,并鼓勵學生充分利用課間十分鐘或早自習之前,或中午上學以后等課內外時間,進行誦讀積累。
三、厚積美讀常吟詠
讓學生自誦自悟、美讀吟唱,是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1.熟讀成誦就是要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朗書聲中,把優美的詩文爛熟于心。背誦便是積累,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會受到經典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不斷地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
2.用音樂營造美讀情境,激發學生的誦讀欲望,讓學生放聲地朗誦,再次體驗、感悟經典詩文。如朗誦《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配以一首古典《陽關三疊》,能跨越時空,把學生對離別愁情的體驗推向高潮。
3.吟唱經典古詩文。大多數經典詩文是有樂曲的。如《長歌行》、《陽關三疊》等,有的古詩是后人幫它譜曲,如《送別》《將進酒》等,我們可以搜集一些詩歌,帶著學生吟唱。
有心誦讀皆為趣,無意他年柳成蔭。當然,提高學生的誦讀水平不是輕而易舉的事,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和不斷總結,找出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全面提高學生的誦讀能力。
(責編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