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鷹
編者按:從2006年開始,百色市田陽縣實驗小學承擔了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重點(A類)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的子課題《誦讀經典詩文,提高學生的“雙文”素養》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通過開展古詩文經典誦讀活動,學生的人文素養日漸豐厚,教師的素質得以提升,該校先后被評為自治區“中華經典誦讀優秀學校”、全國“中華經典誦讀優秀學校”。
誦讀,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最具生命力、感染力,最為精彩紛呈的因素。由于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上升期,對理解與把握經典詩文中深奧的道理、凝練的語言有困難,我們可以根據腳手架原理,在學生夠得著的范圍內進行“一定的”講解,不可繁難,不要求必須接受,重在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民族文化與精神內化到學生的潛意識層面,以發揮經典誦讀的長遠效應。我們在實驗研究中,選擇的誦讀篇目力求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適于在小學生中普及,并遵循以下誦讀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評價體系。
一、經典誦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經典精讀原則
小學階段誦讀的中華經典既有《弟子規》《千字文》《三字經》《百家姓》《孝經》《唐詩三百首》等啟蒙讀物,也有《四書五經》及諸子學說。但經典都是以文言文形式呈現,其內容和形式與我們現代生活相隔甚遠,還存在一些封建糟粕的東西,所以在誦讀內容的選擇上應有所取舍。要選擇那些對學生身心健康有利、內容積極、簡單易背的經典篇章讓學生誦讀。如針對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可選擇一些簡單的、具有一定群眾基礎的經典材料來安排誦讀,如《弟子規》與《三字經》等。《弟子規》作為蒙學的經典讀物,它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如同歌謠;《三字經》被譽為“蒙學之冠”,用典多,知識性強,內容廣博而言簡意賅。對于高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則可選擇一些稍為復雜一點的詩歌、詞或者駢文來作為經典誦讀材料,如《朱子家訓》與《笠翁對韻》等。《朱子家訓》是我國古代家庭禮教文化的精華,內容豐富,含義深刻,通人情、明事理,是朱子教育子孫做人、做事的格言和準則;《笠翁對韻》則可培養、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誦讀中體會漢語文辭之雅致、音韻之諧美。
(二)不求甚解原則
不求甚解,熟讀成誦。經典誦讀允許“不求甚解,漸得漸悟”,因此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模糊教學法”“生活感悟法”等促進學生誦讀,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習得方法和能力,再向課外拓展,在自然狀態中運用方法,在遷移中漸漸學會讀書。
(三)尊重差異原則
要承認學生個體間記憶思維等的差異并尊重學生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教師要讓學生學會從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體會中去感受文章的內涵,用“心”品讀,或“手把手”地示范、引導,以師之聲、師之情來感染學生。誦讀經典詩文要“因材施教”,誦讀目標應有彈性,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有適合自己誦讀的內容,并樂意逐步積累、層層上升。在具體指導過程中,教師要給不同層面的學生定出具體的要求,確保學生都能夠讀有所得。低年級誦讀可以采用表演、游戲、演示等誦讀方法;高年級可根據學生自己的愛好、興趣和個性確定適合自己的誦讀方法,或選擇誦讀合作伙伴共讀等。鼓勵學生在完成規定背誦的內容之外,誦讀更多的經典詩文。
(四)學以致用原則
經典詩文誦讀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句式,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不知不覺便積累下來,成了學生能力的一部分。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我班學生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吟出幾句經典詩文,或描述事物,或發表議論,或抒發感情,著實令人欣慰。如一學生在作文《母親》中寫道:現在,我多想給媽媽撐出一片快樂、無雨的天空,“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啊!積累是運用的前提,在學生有了一定的積累后,我們就開展引用經典名句“看誰用得多,看誰用得好,看誰用得活”的“三看”活動。
(五)激勵賞識原則
一切的學習都應當以興趣為前提,沒有興趣的學習等同于精神折磨,經典詩文誦讀同樣如此。因此,誦讀內容應當豐富多彩,誦讀形式應當多種多樣,評價應當突出鼓勵賞識,提倡在各種活動中誦讀,在不加重學生學習負擔的情況下開展誦讀活動。要讓孩子們把誦讀經典當做一件樂事,進而形成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要多鼓勵、少批評,多一些賞識和激勵。在長期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有的學生希望老師當眾表揚,心里才舒服;有的學生喜歡老師個別進行導向性賞析,覺得這樣表揚才真實。有的場合,適合三言兩語的稱贊;有的場合,只需要老師伸出大拇指或者報以示意性微笑就夠了;有的場合,卻要求老師有根有據、條分縷析、深入淺出地進行品味性夸獎。至于選擇何種賞識激勵的方法,要根據具體場合和學生的心理需求、個性特點來確定。
二、誦讀教學的評價體系
“學生評價體系改革的研究”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改革評價的前提是:明確進行評價改革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明確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更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
(一)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
多元評價是為指導教學過程順利開展而對學生的學習結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主要目的是發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學習。如短期性的評價:每周評出“背誦小能手”(這些小能手為各小組背誦第一名),在班上公布并告知家長。階段性的評價:每月評出“讀書小博士”,由三次或三次以上被評為“背誦小能手”的同學獲得,也在班上公布并告知家長。長期性的評價:每個學期評一次書香家庭,在學期結束的家長會上向家長頒發證書。這些榮譽的出臺辦法都是由學生經過討論確定的,達到了自我評價、督促的效果,使誦讀活動能持久地進行下去。
(二)搭建網絡式評價體系
讓孩子與家長一起誦讀,建設書香家庭。親子閱讀不但能有效督促孩子,而且有利于增進親子感情,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學期末的書香家庭的評選,也是對他們的肯定與激勵。書香家庭的建設,還造就了社區的書香文化。
(三)構建展示的評價平臺
構建誦讀成果的展示平臺,也是評價的一種很好的手段。成果展示可以分為兩大塊:(1)以書面作品形式進行展示。我們結合本校的藝術特色,把學生書寫誦讀作品、圖畫配詩、配故事、寫誦讀體會等作品張貼在校園、班級的宣傳欄上,從視覺上再次激發學生熱愛古詩文的情感。(2)以誦讀比賽的形式進行展示,從聽覺上把活動推向高潮。展示可以是配樂誦讀(人數不限),可以是編曲吟唱,可以是課本劇表演。節目形式不限,可以師生同臺獻技,充分發揮師生們的特長和智慧。學生把自己對經典詩文的理解和熱愛凝聚在作品中,完成了對詩文的再創造,從而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在經典詩文的誦讀過程中,學生的涵養得到了提升,這對他們而言,將是終生受用的。
(責編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