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璽
騰越,騰沖古稱,一個陌生而又一直讓我遙望、讓我沖動的邊關小城,所以,當看到這座邊城的第一眼,便有一種相約已久,相見恨晚的激動。許久的期待剎那間成為真實,多年的神往終于可以觸摸,原本模糊的想象隨著腳步的延伸漸漸變得清晰。
與騰沖的神交緣于70年前那段血與火的歷史,而這段歷史在很長時間鮮為人知。騰沖遠綴滇西邊陲,北橫怒江,西出緬印,南接滇緬公路,東屏高黎貢山,為扼控西南的邊關鎖鑰、戰略重地。明初至清末,這里一直被視為關防要隘,連年筑塞屯軍,大約在500年前就建成了以石城為中心的“八關九隘”國防要塞體系。那時的騰沖雄關高踞,壁壘森嚴,號稱“極邊第一城”。幾百年來,騰沖作為兵家必爭之地,一直是戰云密布,狼煙滾滾,上演了一部又一部金戈鐵馬、生死搏殺的戰爭大片,而尚在人們記憶中的那場滇西抗戰則是其中最為悲壯、慘烈和血腥的一幕。由爭奪當時中國唯一對外通道而發端的滇西抗戰,從10萬遠征軍兵出畹町,到敗走野人谷,至怒江大反攻,歷時3年多。一直處于戰場中心的騰沖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尤其在光復騰沖的戰役中,騰沖民眾和遠征軍同仇敵愾,與日軍展開空前慘烈的巷戰,血拼40多天,陣亡18000余人,全殲日寇而無一漏網。據史料載,騰沖戰役是八年抗戰中最徹底的城市攻堅殲滅戰,也是侵華日軍唯一在一次戰役中整團“玉碎”的戰例。雖然歲月淡去了戰爭的硝煙,但這段血色歷史和不屈精神仍然凝固在騰沖。在肅穆、凝重的國殤墓園,那低垂的青天白日旗和三千墓碑上的朵朵菊花告訴我,民族大義早已超越了黨派紛爭;在全國唯一的個人“滇緬抗戰博物館”,那一件件珍貴的史料告訴我,這不是一個人的記憶,而是騰沖人集體的刻骨銘心;抗日縣長張問德寫于70年前但至今讀起來仍然蕩氣回腸的“答田島書”告訴我,不屈的民族氣節是騰沖也是所有中國人永恒的精神財富。常有人問騰沖好不好玩,我無法回答,但我會說值得,因為那段歷史值得我們去探究,那些為國捐軀的忠魂值得我們去追念,于右任先生為國殤墓園所題“天地正氣”四個大字值得我們去感悟。
騰沖這座歷史上的軍事重鎮也并非渾身殺氣,它的文氣和商氣同樣有著源遠流長的影響。邊關上的翡翠、荒蠻中的奢華、“金騰沖,銀思茅,琥珀牌坊玉石橋”,都是它傲居歷史文化名城的資本。一位央視主持人曾如此點評騰沖:歷史太短,比美國才早幾百年;開放得太早,400年前鄉里人就走出國門了;建筑風格有點凌亂,有徽派的、江南水鄉的、南亞風格的;騰沖人有時不務正業,經常有人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跑去圖書館看書。雖不全面,幽默中卻也點睛。騰沖有文字記載的歷史2400多年,正式建城也有600年。如果來一把穿越,你能看到早于絲綢之路200年的西南茶馬古道,成群的馬幫在這里進出關口;你能走進盛唐時南詔古國繁華的都城;你能找到徐霞客在群山熱海中留下的足跡;你還能聽到南明小王朝最后覆滅的挽歌。回到近代,云南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騰沖打響,云南工商業在騰沖發端,邊貿交易額一度超過廣州通商口岸。今天我們仍然能看到云南最著名的僑鄉,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這些傲人的歷史也造就了騰沖異于云南其他各地的文化特質: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兼有南詔文化、外來文化、軍屯文化、商旅文化、邊疆少數民族文化等元素。騰越文化在少數民族地區無疑是一種成熟的文化,對邊疆的文明轉軌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然而,時世變遷,隨著地緣政治的變化、邊貿經濟的轉移,茶馬古道早已絕了馬幫的鈴聲,如云的商賈也隨風散去,曾經的“金騰沖”如今輝煌不再。現在的騰沖,古城的痕跡早已蕩然無存,那些雷同而又不起眼的建筑,和西部的許多縣城沒什么兩樣,曾經古樸的和順小鎮也開始充斥著商業的喧囂。不過和許多有此通病的歷史名城相比,我們應該給騰沖一些寬容,因為“焦土抗戰”差一點把它從地球上抹去,這也是歷史帶給騰沖的無奈。
騰沖經不起看,因為它不令人驚艷,但騰沖值得戀,因為它自然、清新、嫻靜,是一個需要花時間靜靜走、慢慢品的心靈驛站。騰沖是天地造化的“火熱之城”。“好個騰越州,十山九無頭”,騰沖火山多,多得有點數不過來,多得可以隨便到火山上去散步。到處散落的火山浮石,隨處可見的火山石民居、火山石巷道,讓人宛若置身一個火山世界,不由地想象億萬年前群山噴發,巖漿橫流的壯觀。騰沖熱泉多,多得有點泛濫,熱田熱海遍布,溫泉沸泉橫流。進入地熱帶,一路汽騰如霧、泉沸如滾,水中富含的硫磺,氣味撲鼻。直徑達三米水溫近百度的熱海大滾鍋更是嘆為觀止,一串雞蛋扔進泉口,片刻即熟。登火山,泡熱泉,嘗嘗大自然的火鍋小吃,享受著一條龍的“火熱生活”,即便是邊關,哪里有鄉愁。“火熱之城”并非真的火熱,相反這是一方難得的“清涼之地”。由于高海拔,多植被,加上高黎貢山脈的屏蔽,形成了騰沖得天獨厚的亞熱帶高原氣候。終年地翠天藍,水靈氣爽,只見春秋,不知冬夏,吸一口氣都沁人肺腑。所以在騰沖看什么并不重要,靜靜地坐在那里呼吸才是享受。和騰沖的火山、熱泉、藍天一樣讓人留戀的還有這里的原始生態。由于高黎貢山脈的道路一直沒有打通,這片繁衍了千萬年的原始森林幸運地得以保存,騰沖也被稱為最后的生態方舟。北海濕地就是其中一處罕有的生態窗口,這里原本是火山爆發形成的堰塞湖,由于水草大量繁殖,相互盤根錯節,形成了一片片浮在水面的草毯,當地人稱為“草排”或“海排”,人站上去有點海綿般的質感。被草排分割成大小不等的水面在陽光下泛著碧綠,猶如一塊塊鑲在巨毯上的翡翠。置身不張不揚的草海浮毯,仰望藍天,時有飛禽掠過,遠眺群山,偶見云絮團團,那份空靈和靜謐,讓人有一種遠離塵世的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