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鼎年
藍月作為筆名算是個好名字,第一好記,第二引人猜測它的含義。我老記不住她的本名,但藍月這筆名輕而易舉就記住了。
藍月是陜西咸陽《小小說大世界》的執行主編,關中畢竟離我們江南距離遙遠,我從來沒有想到藍月竟與我是半個老鄉。
認識藍月好像是因了約稿,這樣就有了電子郵件的往來。再后來,我知道了藍月不在咸陽上班,而是蘇州人,在蘇州的風景區木瀆鎮的一家藥店打工,維持生計。至于文學創作,編輯刊物,純粹是業余愛好。
獲悉藍月的微型小說集《一朵花兒的綻放》已結集,準備出版,真的為她高興。藍月與那些吃皇糧、有鐵飯碗的作家不同,她沒有旱澇保收的經濟收入,生存是第一位的。一個女性,又要忙碌家務,又要照顧孩子,還要照看店面,只能業余的業余來做自己喜歡的事,讓人感慨。經過多年的辛勤耕耘,在她用汗水用心血澆灌、滋潤的方格田里,終于可以有第一茬收獲了,再一次詮釋了天道酬勤這四個字。
藍月希望我為這本集子寫個序,我當然很愿意。作為半個蘇州老鄉,藍月出版的又是微型小說集,我給她鼓鼓勁、加加油,當然是分內之事。但不巧的是,我的頸椎出了點問題,不能長時間在電腦前,說實在不是沒有時間寫,而是醫生不允許我一整天一整天地坐在電腦前。而不讀作品,我怎么寫,這序也就拖了下來。
據我對藍月的了解,她是從詩歌、散文寫起的,后來轉寫微型小說。在中國文壇,由詩歌創作起步的很多,我也是以詩叩開文壇之門的。藍月因了先期詩歌、散文的創作,錘煉了她的語言,喚醒了她的藝術感覺,對她后來轉向微型小說創作,奠定了不錯的基礎。或者說,藍月進入微型小說創作時,起點已算比較高的了。不過我對她能否堅持下去,還是不無擔憂的,因為她的家庭條件不容許她拿出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投入寫作。但讓我欣慰的是,她不僅堅持下來了,還幾何級發展,僅僅兩年多時間,她不僅創作了大量作品,并且寫作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其作品在全國各期刊陸續發表亮相。
俗話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可對藍月,我僅僅見過她一面,總共一個小時左右,不是刮目相看的問題,而是從內心看好她的創作。
我認識的藍月,說話輕柔,身體纖細嬴弱,完全是一個典型的江南弱女子的形象,但是,通過她的作品,我發現了她骨子里還有另一個性格,就是堅韌不拔的剛性,這,應該是她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眾所周知,由于影視、網絡媒體等文化多元化的原因,文化市場的競爭日見激烈,傳統文學呈現出蕭條的跡象——中短篇市場疲軟,微型小說作家更是收入微薄。在這種大環境下,能夠堅守在傳統文學這條戰線上的人越來越少,而對生活條件本來就不寬裕的藍月來說,繼續她的文學夢,意味著投入多、產出少,說白了,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多少會影響到她物質生活的質量,要是把時間、精力都放在打工賺錢上,說不定家庭生活會有一定的改觀。對一個女性來說,這個選擇的確很難很難,有所失,才能有所得,為了自己的文學夢,藍月不得不放棄很多。
就藍月的作品而言,總體來說,其作品行文流暢溫婉,十分注重敘事的技巧和雅俗的調和,不光具有文學含量,還有著像音樂一般的親和力,詩意語言是她作品的一個特點。最可貴的是,她的每一篇作品都蘊含著向善的力量。有善才有愛,才有讓人感動的根由和力量。比如她的《雙面琵琶》《呼喚》《伴》《大棗紅了》《一朵花兒的綻放》《陽光下的安琪兒》《走進大山的女孩》《汪先生》《啞巴佬》等,作者刻畫的都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小人物,讓你感覺親切自然,卻又在不知不覺中為這些人物的人性閃光點而感動,他們是真實的、善良的、有尊嚴的。走進藍月的微型小說,你就像走進了一首唐詩、一闋宋詞,在享受閱讀美感的同時,從心底綻放出一份溫暖與感動。
藍月小說的另一個特點是柔中帶剛,在她的筆下,一般沒有驚天地泣鬼神的偉人大事,她往往立足于一些家庭、鄰里、市井間的瑣碎故事展開筆墨,從點到線再到面,一步一步地層層展開,然而這些市井瑣事,無處不在闡述著做人與處世的道理,無處不在關注著民生,關注著社會底層人物的命運,頗具草根化、大眾化的藝術風格。記得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力平先生曾這樣說過,“任何一種沒有平民基礎的藝術,都是沒有生命力的”,這點我有同感,歸根結底,藍月的作品能夠得到業內行家與多階層讀者的認可,應該是她關注底層、關注當下給她帶來的褒揚。
《一朵花兒的綻放》是這部集子的重頭作品,這篇作品運用了她一貫的散文化描述手法,具有語言美和意境美的特點,而最大的亮點是在選題技巧上。這篇作品,以一朵被丟棄的小花為明線、一個男孩的命運為暗線,兩者相互關聯,一明一暗、一主一輔兩條線索交替發展,充分展示了這位患病的小男孩對生命的熱愛。作品體現了藍月敏銳的洞察力和一個女性作者細膩的情感,更是小小說以小見大風格的最佳驗證。這讓人想起一篇國外的經典微型小說《最后一片綠葉》,大意是:深秋,一個危重病人和一個患病的畫家同住一病房,樹上的葉子基本都落了,這個病人把生存的希望完全寄托于窗外的一片墻邊的最后一片綠葉,那片葉子落下的時候他也就沒有了生的希望,于是每天盯著那片樹葉數日子。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葉子被吹落了,畫家便拼盡最后一點力氣爬到窗外在墻上畫了一片樹葉,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這個病人的生命。比較一下,兩者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即都是以生活中的一個點為題展示了一種人間大愛,如果作者沒有細膩的情感和足夠的悲憫之心,這點是很難做得到的。
《誰也包不了》,情節單純、故事簡單,卻在空調修理工和老板之間簡短的對話中揭示了真實的社會現象,從“‘你能包好嗎?‘這我可不包,誰也包不了,如果修不好,收您成本費200塊。‘你怎么能這樣,修不好怎么可以收錢呢?”到“您上醫院看病,醫生沒看好,您不是還得付錢?人家上你藥店買藥,好不好不是也得掏錢?律師打官司,不管打輸打贏,當事人還不是要付錢?……修理工拿著100塊微笑離開,像一個凱旋的將軍。”令人啼笑皆非,笑過之后卻不禁掩卷深思——這難道不是一個很現實的社會現象嗎?
《陽光穿過的早晨》是一篇寫意小說,頗具意識流風格,作品沒有復雜的故事情節,看似散漫卻充滿了深意,通過一系列對比,襯托或反襯寫出了一位老人的孤獨與無奈,如“小販還沒有聽完老人的話就發動了電瓶車繼續他的生意去了。”“沒等她說完,村里人已經走遠了。”“都忙,都忙,以前我也忙啊,黑子,現在只有你肯聽我說說話了。老太太伸手親昵地拍拍黑狗的頭,黑狗也親昵地舔舔老太太的手。”“別騎太快,路上……還沒等老太太說完兒子已經沒影了。”“黑狗折回老太太身邊,頭左左右右地四下張望,伸出舌頭快速地舔了幾下鼻子。”直到最后,“老太太霎時變得金光燦燦起來。”筆法細膩,情感真摯,讓人讀后不禁感到幾分心酸。
《找我什么事》應該是這部集子里的另一個亮點,藍月發給我看過,我的評價是別出心裁、別具匠心。這篇小說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作者能夠聲東擊西,突破了一般人對文學的因果關系的理解:找你什么事?如果讓別人寫,或多或少得說點事,最多抖個包袱算是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然而藍月并沒有那樣處理:鄰居郝大媽有事找她,她卻只是看了一場電話表演,最后問“找我什么事?”忘了,一筆糊涂賬。作者把情節一步步推向高潮,最后并沒有抖開包袱,而是留下了一個巧妙的藝術留白,從而也收到了更好的藝術效果。
在這部集子里,也有不少比較唯美比較小資的作品,如《冬日暖陽》《羨慕》《走進大山的女孩》《尋夢》《中毒》等,都向讀者展示了作者的另一面性格——女人多愁善感的天性,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荊軻刺秦王系列:《荊軻》《秦王》和《舞陽王》這三篇作品,屬于典型的古典風格,這些人物在藍月筆下張弛有度,收放自如,體現了她深厚的語言功底。
由于篇幅和時間關系,我只能忙里偷閑點評幾篇,無非是一家之言,意在拋磚引玉,希望引起權威評論家對藍月作品的興趣。更希望藍月這位外柔內剛的江南女子,能夠把她的信念堅持到底,繼續探索,用她那支外柔內剛的筆,書寫出更加絢麗的人生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