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克凡
一級作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天津市作家協會文學院院長。著名作家、編劇。著有長篇小說《鼠年》《原址》《機器》《生鐵開花》《天津大碼頭》等七部,小說集《黑色部落》《賭者》《人間城郭》《唇邊童話》《你為誰守身如玉》等八部,散文隨筆集《鏡中的你和我》《我的少年王朝》,共計近千萬字。作品數次在國內獲獎。其中長篇小說《機器》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首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并入圍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為張藝謀電影《山楂樹之戀》編劇。
接到“大美阿榮·魅力呼倫貝爾”大型文學采風活動的邀請函,我旋即翻出《中國地圖冊》,尋找那個陌生的地方。我從小喜歡地理課,手捧地圖尋找山山水水,宛如走入博大的世界。我以為地圖冊是世界最大的圖書,令人心馳神往。
找到了鑲嵌在黑龍江和內蒙古交界地帶的阿榮旗,對我來說這是個遙遠的地方。于是心生向往。我向往遙遠的地方。阿榮旗的遙遠,總會使我產生遐想。比如森林,比如草原,比如久違的藍天,比如清澈的河水,比如肥沃的土地,還有質樸硬朗的漢子和美麗迷人的姑娘。
同時也產生了疑問:阿榮旗地處高緯度的北方,為何取了“阿榮”這個地名呢?這很像一個南方孩子的乳名。于是,愈發向往那個陌生而遙遠的地方了。
飛行,解構了遙遠,這是高科技的功德。陌生,往往容易轉化為親近,這是文學的“陌生化”效應。我從天津而哈爾濱,從哈爾濱而齊齊哈爾,逾越黑蒙省界走進阿榮旗,開始了對這座北國小城的解讀。
第一印象便是阿榮旗的太陽很勤勉,加長版的白日充分顯現北國的慷慨,天色便黑得晚了。之后知曉了阿榮旗因其境內的阿倫河而得名。無論蒙語“阿倫”還是滿語“阿榮”,均為“清潔、干凈”之意。我不由受到觸動,在全國河流絕大多數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的悲情下,“清潔、干凈”這樣的尋常詞語,足以沁人心脾。我的心兒來自遠方,卻緣于清潔與干凈而親近了這座高緯度小城。清潔與干凈,代表著大自然的原本狀態,如今已然成為人類生活的稀缺勝景。我們渴望清潔的空氣,我們渴望干凈的水源。阿榮旗的得名,喚醒了我們的記憶,清潔與干凈,應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而不是喪失。
然而,阿榮旗吸引我的還有這里的人文景觀。我自幼接受傳統教育,成長于崇拜英雄的時代,深知自身平凡而對英雄心懷景仰。來到阿榮旗我意外得知,這里竟是英雄王杰的故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這句充滿革命英雄主義的口號,曾經激勵著一代人的成長。至今我還記得當年周恩來總理親筆抄錄的王杰日記:“座座高山聳入云,我們施工為人民,不怕工作苦和累,愿把青春獻人民。”
傍晚漫步寬廣開闊的王杰廣場,我肅立在英雄的銅像前,猶如聽到公元1965年7月14日的那聲巨響。在江蘇省邳縣軍事訓練現場發生意外,戰士王杰毅然撲向引燃的炸藥包,保護了12名民兵的安全,卻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
我在王杰紀念館里看到這樣的記載:公元1973年在江蘇邳縣,八年前被王杰獻身救出的12名民兵當中的王彥清,同樣在軍事訓練中奮不顧身保護戰友,失去了雙眼。這使我想起一句久違的話語: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個良好的社會,需要這樣的道德榜樣和精神偶像。一個優秀的民族,應當具有克己奉公的價值觀念和時代精神。
近年來西風東漸,人們追求個性化生活,曾經出現“消解英雄”思潮。隨著社會道德滑坡,甚至出現金錢拜物現象,以物質利益為終極追求。隨著一個個英雄的遠去,我們的公眾意識出現矮化現象,以至連路遇老人跌倒是否攙扶也成為全社會討論的重大話題。當年,王杰撲向炸藥包的行為被定義為“革命英雄主義”,我認為其精神實質出于中華民族舍己救人、舍生取義的傳統價值觀念。這樣的英雄行為無論何時都不會陳舊過時的,尤其置身多元化社會生活時代,英雄王杰所體現的人生價值觀,不論對社會還是對個體,均具有毋庸置疑的匡正作用和指引力量。
王杰的銅像矗立在王杰廣場中央。每逢節假日這里便是阿榮旗各界群眾的集會場所。我想起司馬遷《史記》里的名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王杰,就這樣不言不語注視著后人,他的不朽精神宛若青銅,泛著悠遠而永存的光芒,與人類文明共存,與時代精神同進。
參觀王杰紀念館后,來到阿榮旗的呼倫貝爾東北抗聯紀念館,我們仿佛沿歷史長河上溯,置身當年東北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里,感受著先烈們不屈不撓的偉大民族精神。
我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從小背誦毛主席語錄:“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八路軍和新四軍,已然成為耳熟能詳的字眼兒,在一部部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戲劇里,處處看到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浴血奮戰,比如《平原作戰》里的趙勇剛,比如《沙家浜》里的郭建光,與八路軍新四軍相比,反映東北抗日聯軍事跡的文藝作品相對較少。我對“東北抗聯”的了解,也只有楊靖宇、趙一曼這樣幾位英雄的名字。參觀東北抗聯紀念館,內心受到震撼。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武裝侵占我國東北地區,對東北人民進行政治壓迫、經濟掠奪、精神奴化和軍事鎮壓。1936年,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同日寇展開艱苦卓絕的武裝斗爭。
我看到東北抗聯第三路軍“三進呼倫貝爾”;我看到七勇士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我看到一張張抗日烈士的遺照一件件抗聯戰士的遺物;我看到一個個生長于東北黑土大地的漢子,放下農具,拿起武器,面對訓練有素武裝精良的日本侵略者,毫無懼色,拼死抵抗,保衛著家園……
我想,那些平凡而普通的東北抗聯戰士,可能他們沒有更多的文化,但他們一如《游擊隊歌》所唱那樣:“我們生長在這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自己的,無論誰要強占去,我們就和他拼到底。”
我還看到展柜里陳列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龍江北部指揮部指揮就職宣言”。這宣言發布于公元1939年10月,發布宣言的是龍江北部指揮部指揮馮治綱將軍。
他當時肯定不是將軍,但是我要尊稱他為將軍,他站在抗日烽火硝煙里,他是一個真正的將軍。
我用數碼相機拍下了馮治綱將軍的就職宣言?!啊A奉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路軍總指揮部令,前龍江北部指揮許亨植同志已調轉他職,遺職委治綱擔任,于奉命之日,已如集此部全體戰士,宣誓就職。”
不知為什么,我被他的就職宣言打動了?!爸尉V不敏,自顧才疏,任重或負此托,旋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因此,誓率抗日戰士,與日寇周旋于龍江曠野,促使日寇早亡,復我大華領土……”
馮治綱將軍的就職宣言,文武才情兼備,充滿謙遜君子風,飽含慷慨壯士情,沒有說教,沒有妄語,謹言“與日寇周旋于龍江曠野”而不故作強大狀,尤其“周旋”一詞,使我等后輩清晰地感到當年日寇之武力強大,我軍之裝備落后。馮治綱將軍的就職宣言,令我強烈感受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弱德”精神,面對以強凌弱的日本侵略者,東北抗日聯軍以弱敵強的不屈精神,盡顯其間。
馮治綱將軍的就職宣言,字字千金諾言,句句民族擔當,如今讀來,幾近絕響。它令我反思當下的社會生活,同時令我備感汗顏。
我在東北抗聯烈士名單里,看到“二連連長賈□□”,看到“教導隊長楊□□”,他們只留下姓,連名字都遺失在歷史長河里了。他們只是歷史長河里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我還是從這一朵朵小小的浪花里,看到一個個高大堅實的背影,他們悲壯地走向歷史深處,心甘情愿只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從東北抗日聯軍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抗日戰爭年代的楊靖宇將軍到和平年代的解放軍戰士王杰,英雄們遠去了,歷史猶存。因此,對我來說阿榮旗并不遙遠。因為,她將光榮,她將崇高,她將不容忘卻的民族精神與英雄史詩,高高舉過我們頭頂,令我們得以仰望。
我們得以仰望的地方,并不遙遠。那是我們理想抵達的地方。
這就是阿榮旗,這就是呼倫貝爾。這就是母親大地,這就是我們的精神故鄉。
(責任編輯 王冬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