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美 張江
從不知“五個W”為何物的新兵,到屢獲全國、全軍、軍區、省市新聞獎的“老新聞人”;從上了一個“豆腐塊”被領導賞識,到多次被領導點名參加重大軍事行動的宣傳報道工作;從為連隊干部一次口頭表揚激動不已,到榮立一次二等功、7次三等功,連續20多年被軍區、集團軍表彰為新聞報道先進個人的從容淡定。
驀然回首,被官兵們譽為“泥腿記者”的南京軍區某部政治部副主任唐守倫堅守基層新聞工作一線,一干就是24年,采寫了一篇篇膾炙人口的新聞佳作,推出了一個個引領時代的先進典型,成為新軍事變革的傳播者和記錄者。
情系基層:癡心挖掘基層這座“新聞富礦”
身在基層一線的報道骨干,常會發出這樣的抱怨:“基層不出新聞,身在基層難有作為。”但在軍事新聞天地耕耘20多年的唐守倫常常感慨:“新聞的富礦在基層,最美的風景在一線,最有價值的線索在泥土里、在硝煙中、在官兵的心坎上。”從他那一本本厚厚的見報剪貼本中,人們不難發現,他的新聞作品總是充滿清新的泥土氣息,不少寫基層官兵的新聞作品獲得全國、全軍新聞獎。
1996年3月的一個晚上,他到連隊和戰友聊天,無意中得知五連炊事員徐誠被請到新兵連,為新戰士講授外軍兵器知識課。他頓時眼前一亮,找到徐誠,和他聊起學習外軍知識的情況,很快得知他入伍一年多來,先后翻閱了近百萬字的學習資料,寫下了4萬多字的讀書筆記,還在《兵器知識》《艦船知識》上發表學術文章,被團作訓股聘為“兵參謀”。他和新聞單位反復溝通后,把主題定在一名炊事員刻苦鉆研高科技知識上,與他人合寫的人物消息《灶臺邊走出個“兵參謀”》被刊登在《人民前線》一版頭條位置。隨后,《人民前線》報在一版開辟了《兵參謀徐誠》專欄,對他鉆研外軍知識的事跡進行了追蹤報道;《基層生活》雜志連續十二期在封三刊登徐誠提供的外軍兵器圖片,并每期提供一個整頁的版面,讓他介紹外軍知識;《人民日報》、《解放軍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10多家軍內外報紙電臺都對徐誠的事跡進行了廣泛報道。后來,《灶臺邊走出個“兵參謀”》分別獲得軍區軍兵種報紙和江蘇省年度好新聞三等獎。
某導彈團是高學歷干部比較集中的地方,地方入伍大學生干部占全團干部總數將近一半,先后有74人出國深造。為了抓住“亮點”,他先后兩次住到該團,采用新聞特寫的形式,與人合寫了《探訪學生官的業余生活》一稿。此稿在第九屆“五四新聞獎”評比中,榮獲二等獎。
唐守倫的新聞作品還有很多:獲得江蘇省報紙好新聞三等獎的《“電腦高手”為何新裝備訓練低能?》及被《中國青年報》評為優秀作品的《24位老人同謝一個兵》《黃震舍身救戰友》等文章,都融入了時代精神,洋溢著沁人心脾的基層泥土氣息。
熱情如火:讓每一天都處在沖鋒狀態
20多年來,唐守倫這個名字,在媒體上頻頻亮相。他深有感觸地說:“要想在新聞工作上有所作為,就要吃別人不愿吃的苦,每天處在沖鋒狀態。”
好一個沖鋒狀態!多年來,他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每天工作再忙,都要雷打不動地靜下心來寫點東西,常常忙到深夜二三點,甚至寧愿通宵不睡覺,也不讓有價值的新聞素材過夜。前幾年的春節長假,他每年都有一篇重要稿件在《解放軍報》一版報眼采用,有時連發三四篇。平時偶爾外出,也不忘帶上相機捕捉新聞,就是回鄉探親、出差,也要準備幾條待寫的新聞線索,或將寫好的初稿帶在身邊反復修改。在陪伴身患重病的父親時,趁父親休息完成了一組專題教育稿件的寫作。
多年來,唐守倫的職務在變,崗位在變,但對新聞工作的熱情絲毫不減。
導彈團是一支國防新銳。唐守倫從團隊成立之日起,就一直關注團隊的建設,及時報道團隊建設新貌。去年,導彈團培養信息化人才的經驗做法被全軍推廣后,他全程參與了這一重大典型的策劃宣傳工作。軍區《人民前線》報兩個波次的宣傳,持續了全年。反映導彈團人才建設新氣象的新聞調查《戰場,不再隔行如隔山》一稿,配圖片、短評推上了《解放軍報》一版頭條。隨后,《光明日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以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媒體先后對導彈團培養信息化人才的先進事跡作了宣傳報道。這期間,經歷了無法想象的曲折,他卻樂呵呵地說:“過程是痛苦的,但結果是快樂的。”
一位將軍了解唐守倫在新聞戰線奮戰20多年的動人事跡后,稱贊說:“能在新聞工作崗位堅持下來真是太不容易了。”
勇于擔當:重大軍事行動宣傳的“突擊隊員”
熟悉唐守倫的人,都知道他是“只要有新聞就去現場”、“重大事件從不缺席”。
這些年來,他像一名“突擊隊員”,一次不漏地參加了所在部隊的重大軍事任務,多次受命參加軍區、集團軍的重大軍事行動,不避難險、不辱使命,甚至不計個人安危。
1998年8月7日,江西九江市城防大堤決口,國內各大新聞媒體云集九江,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新聞大戰與生死攸關的抗洪大戰同時在九江打響,而他作為赴九江抗洪的某集團軍報道組的一名戰士報道員,義不容辭地挑起了集團軍抗洪新聞報道的重任。
“小卒過河當車用。”他白天在封堵大堤決口現場采訪,晚上通宵達旦地寫稿,從宏觀著眼、小處落筆,展現了抗洪官兵與洪水殊死搏斗、與大堤共存亡的感人場面。50多個日日夜夜里,他被軍內外報刊、電臺采用新聞稿件150多篇,及時、全方位地謳歌了九江軍民創造人間奇跡的英雄壯舉。抗洪歸來,他榮立了三等功,并被破格提升為軍官。
進入2008年,我國南方遭受了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唐守倫既忙于組織官兵抗擊駐地雪災,又做好抗雪災的宣傳報道工作,常常忙得連軸轉。大年初四這天,他被集團軍派往江西,參加軍區電力搶修會戰的宣傳報道。他聞令而動,緊急趕往江西,與戰友們會合。
一到電力搶修會戰的戰場,他一邊與戰友們一起翻山越嶺搬運電塔的塔材,一邊就地展開采訪。尤其是集團軍首長親臨抗災一線,與官兵們一起運送重達一二噸的塔材上山的場面,讓他激動不已。他一氣呵成寫出了《將軍扛桿上高山》一稿,再現集團軍王政委心系災區,與官兵們一同奮戰的場面,通過地方網絡將稿件發往報社,第二天,就被《扶州日報》在一版頭條采用,《江西日報》等報刊隨后采用,被廣大干群傳為佳話。不到一星期,唐守倫就在《解放軍報》《人民前線》《江西日報》等報刊刊用稿件20余篇,并率先報道了被表彰為全國抗雪救災先進個人的摩步某旅班長吳仁權從封堵九江決口的“抗洪勇士”到電力搶修會戰“抗雪勇士”的感人事跡。
三個月后,汶川特大地震,唐守倫又飛往四川,參加集團軍陸航某團的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工作。他跟隨直升機,記錄下飛行員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穿越“死亡峽谷”,轉移被困群眾,向災區運送救援物資的感人場景,在熱得像蒸籠似的帳篷里寫出了一批有質量、有深度的稿件。
一次次的重大軍事行動,唐守倫總是置個人安危于度外,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用熱情和才華演繹了軍旅新聞人不畏艱辛、敢于擔當的豪情壯志。
授人以漁:深受基層官兵尊敬的“新聞老師”
這些年,唐守倫不僅發表了4000多篇新聞作品,還積累了豐富的新聞工作經驗,在《軍事記者》《基層通訊員》等報刊上發表了新聞論文和采寫體會,在軍內外享有一定的知名度。駐地院校、兄弟單位都慕名而來,他總是有求必應,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和感悟毫無保留地傳授。大家都喜歡叫他“唐老師”,既是對他工作能力的認可,更是表達了對他的敬佩之情。
為了讓老師的稱號名副其實,唐守倫總是想方設法地當好報道骨干的引路人,他教報道骨干學會發現新聞、選取最佳報道角度、寫作技巧,練好新聞寫作內功。在每年定期舉辦新聞骨干培訓班的基礎上,唐守倫將網絡培訓作為新聞培訓的“第二課堂”,對基層報道骨干不定期地進行網上集訓,集中解答學習難題,分析研究報道線索。并在所在部隊政工網上開設“新聞天地”專題網頁,推出“新聞講堂”“攝影天地”“名篇賞析”等欄目,為基層報道提供在線學習、交流、發表稿件的園地。
為了更快地提高新聞報道骨干的業務素質,近年來,唐守倫先后推薦了8名報道骨干到解放軍報社、人民前線報社學習,接受系統的新聞培訓。集中組織愛好新聞寫作的官兵參加新聞函授,今年就有100多名官兵參加了《解放軍報》的新聞函授。設立新聞工作日制度,唐守倫每周定期下基層,與基層官兵開展新聞小會戰,面對面、手把手地傳幫帶。在他的倡議下,建立健全了新聞工作激勵機制,每年都有報道骨干立功受獎、選改為士官。
身接地氣,筆有靈氣;眼晴向下,“活魚”躍上。扎根基層,唐守倫的才情得以汩汩涌流,成為深受戰士喜愛的“泥腿記者”,他也不斷超越自我,一次次實現新聞工作的新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