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爭平
摘 要:農業長期發展中外部性因素作用不斷加強,新世紀農業發展又面臨資源緊約束的嚴峻挑戰,需要我們從更廣闊視野上提出戰略性思路。我們要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強化國家在農業發展中的調控作用。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的同時,應當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耐鹽農業可謂新世紀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徑,應當在培育耐鹽農業新品種、發展耐鹽農業新組織上下大功夫,努力使耐鹽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外部性;資源緊約束;耐鹽農業;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02(2012)06-0005-05
農業長期發展中外部性因素作用不斷加強,促使 “三農”問題成為一個十分復雜而重大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問題;新世紀農業發展又面臨資源緊約束的嚴峻挑戰,僅靠老辦法已經難以應對,我們需要從更廣闊視野上提出戰略性思路。本文擬在新世紀農業現代化新路徑方面做一些戰略性思考。
一、外部性因素及國家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
鄧小平提出“農業的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筆者認為,這里所說的“科學”不僅包括以農學為中心的自然科學體系,也包括經濟學等社會科學體系。自19世紀后期,英國經濟學家H. 西奇威克①和A.馬歇爾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中提出“外部經濟”(External Economies)概念以來,[2]外部性(Externalities)理論經過一代又一代經濟學家的發展,已成為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可以將外部性理論與農業長期發展趨向研究結合起來,有利于為“三農”問題研究提供新的視角和新的分析工具。
在現代經濟學理論體系中,所謂“外部性”也稱外在效應或溢出效應,主要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這種影響并不是在有關各方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反之,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則可稱之為“正外部性”。全體社會成員都可以無償享受的公共物品,可以說是正外部性的特例。個體經濟活動付出的成本和得到的收益可謂個體(私人)成本和個體(私人)收益,而這一活動帶給旁觀者的額外成本和額外收益就是社會成本和社會收益。“外部性”是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性問題在經濟中如此重要,而又如此普遍存在,以至于有學者認為“廣義地說,經濟學曾經面臨和正在面臨的問題都是外部性問題。”[3]
農業生產周期長,資金周轉慢,技術進步滯后,較強地依賴于土、水等自然資源,農業發展反過來又影響或改變自然、生態環境。農業經營往往以農戶及小農場為主,單位規模較小,因此農業私人成本(或收益)與社會成本(或收益)的差距較其他產業為大;再加上農產品一般來說量大值低易腐,相對運費高,儲存損耗大,農產品價值實現的難度大,使農業在交換中往往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農產品市場供求波動所造成的危害遠遠超過其他商品。這些特征使農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容易被迫接受外部成本或流失外部收益,農業與外部性因素關系十分密切。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較強地依賴于自然環境的特點,在全人類農業文明曙光初現時,外部性因素就在發揮作用。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及古華夏四大文明都在大河流域興起,都為了治水不得不把水利工程作為公共物品,由規模更大的組織,乃至于由國家來興辦大型工程。此后,各種各樣的水利工程,如古代中國的鄭國渠、都江堰等等,一直發揮著明顯的正外部性,不僅有利于當時的農民,也惠及后代子孫。歷史上,負外部性在農業中發揮作用的例子也相當多。例如,譚其驤先生曾經指出,唐代及其后人們在黃土高原與黃土丘陵地帶盡量擴大墾種面積,擴大粗放農業經營,引起嚴重水土流失,使得黃河下游的河床越填越高,洪水越來越集中,黃河流域陷于千余年水旱災頻仍貧窮落后的境地。[4]譚其驤先生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他雖然沒有用“外部性”概念,但是實際上指出了歷史上不合理的農業開發所造成的巨大負外部性影響。
在農業大歷史發展過程中,由于以下三大主要趨向,使得外部性因素在農業發展中作用呈不斷加強趨勢。
第一個趨向是由于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村自然經濟逐漸解體,商品經濟不斷發展,城鄉經濟聯系不斷加強。在這一過程中農業專業化不斷發展,以種植經濟作物為主的棉農、菜農、果農等增多,他們的產品要大量出售,他們所需的糧食等要從市場上購買,農民與市場聯系加強。這一過程不僅加強了農業內部的專業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時也促進了農業與工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的密切聯系,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社會化。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必然體現為農業生產同農產品的加工、銷售以及農業生產資料的制造、供應之間的聯系日趨緊密,使得農民的當年收益及來年生產規劃等更加容易受到千里以外其他地區有關農產品的交易或與農業相關產業市場變動的外部性(經濟學家們較多地稱之為“金錢外部性”)影響。
第二個趨向是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困難加大。這一趨向不僅使得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而且也由于農業經營規模的縮小(例如農民大家庭分家后兄弟各自經營等,中國改革初期由原先的生產隊經營分成農戶各自經營也可以作為特例),使得田界糾紛、溝洫排灌等等矛盾增加,使原來同一經營單位的內部問題成為外部問題,必然加大了外部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個趨向是生態環境趨于惡化,公害增多(從人類社會發展大歷史看),這也必然加大了負外部性因素對農民生活及農村經濟的作用。古代的森林濫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濫,使下游的眾多小農遭遇飛來橫禍。近現代這種情況就更多,例如,我國工業“三廢”對農業環境的污染正在由局部向整體蔓延。2000年全國因固體廢棄物堆存而被占用和毀損的農田面積已達200萬畝以上,8000萬畝以上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氣污染,僅淮河流域農田因大氣污染造成的損失就達1.7億元。全國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7.3%,比上世紀80年代增長了1.6倍。
有學者主張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推進市場化改革。而筆者認為,由于外部性因素在農業發展中作用呈不斷加強趨勢,必然加大市場失靈的可能性;因此我們必須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及統籌工農業發展,這又必然要強化國家的調控作用。國家與農民關系研究一直是政治學和經濟學都在關注的重大問題。這方面如果結合外部性理論的有關分析,可以進一步突破“左”或“右”的路線斗爭思維,超越姓“資”姓“社”的意識形態論爭,使我們的研究更加理性。例如結合外部性理論的分析,關于國家給予大河流域上游“退耕還林”農民的補助,是對“退耕還林”正外部性的補貼,是合理的。再如,我們現在講國家財政對農民要“多予少取”,筆者認為這對目前國家與農民關系來講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僅這樣講還不夠,這不僅是多與少的問題,還應當加上“取之合理,予之有道”才行,才能可持續發展。而要做到“取之合理,予之有道”,應當結合外部性理論的有關分析。
《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指出生產經營規模小、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較低是制約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提出要優化農業組織方式。[5]我們現在講對貧困農民的幫助,不能光“輸血”,還要幫助他們建立“造血”機制,在這一方面也要結合外部性理論及有關公共物品的理論。 現代經濟學體系中有關外部性理論仍有不完善之處,還有待發展。筆者認為,應當進一步研究各類社會組織在解決外部性問題中所起的作用,在研究有關“三農” 外部性問題的解決時,也要考慮農民的組織化,發展多種多樣的農民組織有助于“三農”的發展。
二、資源緊約束——新世紀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局勢
當前中國關于國家與農民關系的討論,往往涉及資源緊約束與耕地保護紅線問題。《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用確鑿數據揭示了世界農業資源約束趨緊實情。常言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淡水和耕地等農業資源人均占有量都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情況下,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資源約束局勢更為嚴峻。在中國這樣人多地少的國家,土地更是日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另一方面,工業化和城鎮化加速發展,是實現中國現代化“三步走”宏偉藍圖的必要環節,亦是21世紀上半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但是中國現代化的進一步發展與工業化、城鎮化用地日益緊張的矛盾無法避免,并且越來越尖銳。退耕還林等生態建設也減少一部分耕地。僅1997~2003年7年間,我國耕地就凈減少1億多畝。就城鎮化水平靜態來看,中國目前略低于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與全世界平均水平相差較大,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差更大。就動態發展趨勢來看,國家《2006~2020年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鎮化水平達到58%,這將超過全世界平均水平。《綱要》提出,目前中國面臨人均耕地少、優質耕地少、后備耕地資源少等突出問題,同時又提出至2020年應堅守18.05億畝耕地紅線的目標。2011年國土資源部下達全國城市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只有600萬畝,而各地上報國務院的用地計劃高達1500萬畝。2011年6月公布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把“耕地減少過多過快”列為必須高度重視和著力解決的首要突出問題。
我國東部人多地少矛盾更為尖銳,過去10年北京常住人口以6.6倍于全國速度的增速擴大,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省(市)人均耕地已不足0.7畝,東部沿海地帶土地利用形勢特別嚴峻。
關于中央堅守耕地紅線的決定,北京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教授有不同意見。他認為,確定用紅線不許越過來保護18億畝耕地是不必要的,而且是有害的。[6]他認為糧食安全可以靠國際市場來保證。海爾地產集團董事長盧鏗認為,中國不妨去學學新加坡,新加坡根本沒有農業,周邊都是敵人,但也在生存。[7]
我們對茅于軾和盧鏗的意見有疑問:國際市場是多變的、易被操縱的,如果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沒有農業,依靠國際市場能保證食品安全嗎?資源緊約束,食品供給趨緊,是當今世界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中國更突出。如果說世界資源緊約束已發出黃色警報的話,那么可以說中國已發出橙色警報;而如果中國沒有農業,食品安全完全依賴國際市場,那么世界市場就會改為橙色警報,甚至是紅色警報。這樣的話不僅會極大地沖擊國際市場,惡化中國與其他糧食進口國關系,也將嚴重影響中國國家安全。確保耕地紅線,確保足夠的農業產出,應作為我國基本國策。
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必然占地,死守18億畝紅線會使地價和房價暴漲,必須實行動態平衡。但是現在有不少地方搞的“占補平衡”,實際上是用差地代好地,大大降低了農業產出,這只是一種消極的動態平衡。我們僅靠老辦法已難以應對新的挑戰。在我國人口增長、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應當實行增加農業產出的積極的動態平衡,而這又需要加快探索農業現代化的新路。
三、發展耐鹽農業,迎接“萬年變局”
確保18億畝耕地紅線,第一目的是要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其次也要保證經濟作物的產出。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的增長,紡織品的大眾消費增速將會高于國民收入增速,確保耕地紅線就難以避免糧棉爭地的矛盾。因此,我們建議調整國民紡織品消費結構,少用棉花多用麻,相應地在耕地播種面積方面應當少種棉花多種麻(將另文詳述)。
袁隆平院士擔心18億畝的耕地紅線難保,他認為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單產。2011年9月20日央視《新聞1+1》節目中袁隆平提出良種、良田、良法、良人是增加農業產出的基本條件,他認為良種是核心。袁隆平院士的意見很有參考價值,宋代占城稻大面積引種,明代玉米、甘薯等美洲作物的引進,都較大幅度地增加了中國農業產出,證明了品種改良在農業增產中的核心地位。當代實行增加農業產出的動態平衡仍然要把品種改良(包括引進和培育新品種)放在核心地位。
考慮到中國一方面人多地少,很多地方淡水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又有廣闊的沙漠、鹽堿地和灘涂,面臨遼闊的海洋, 所以我們在引進和培育新品種上要有更開闊的視野,要參考著名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的觀點。托夫勒認為21世紀將崛起海水灌溉的陸上耐鹽植物和現代鹽土農業,這些耐鹽農作物將為人類創造巨額財富。他還預言現代鹽土農業一類“以知識為基礎資源”的農業“可能發展成為明天在經濟發展中占最大優勢的部門”。[8]
陸地動植物的祖先來自于海洋,現代陸地動植物多有耐鹽基因,有極大的開發潛力。以此為基礎的鹽土農業不占農田,不爭淡水,不施農藥化肥,卻能大大增加農業產出,造福中國人民。央視《新聞聯播》曾以《巧用鹽堿灘 種出新產業》為題,報道了江蘇鹽城市利用沿海灘涂發展種植海篷子、海蘆筍、海芹菜、耐鹽甘薯、紅柳、竹柳等鹽土農業的情況。我國在海帶、紫菜、對蝦、扇貝、鮑魚等養殖方面也已取得很大成就。海帶、紫菜、對蝦養殖可以說是鹽水農業。②鹽土農業和鹽水農業可以合稱為耐鹽農業,發展耐鹽農業可謂新世紀農業現代化的新路徑。
中國耐鹽農業剛起步,急需國家扶持。但是《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沒有將其列入規劃之內。[5]《“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列有“完善育種科學設施體系,加強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產業化,加快高產、優質、多抗、高效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及應用,推動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育種企業發展”等內容,但是在其生物農業產業發展路線圖里也沒有引進和培育耐鹽農業新品種等。[9]因此我們有必要呼吁在總結以往成就的基礎上,以更高的戰略眼光,設立利用現代基因技術培育耐鹽農業新品種的專門研究機構及有關實驗基地,在引進和培育耐鹽農業新品種、發展耐鹽農業新組織上下大功夫,努力使耐鹽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并結合海水灌溉近海沙漠的設想,使鹽土農業在我國沙漠和鹽堿地上取得豐碩成果。 十七大報告號召“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利用現代基因技術的耐鹽農業應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建議把發展耐鹽農業補入有關規劃之中。
發展耐鹽農業,還有一更大意義——迎接“萬年變局”。晚清重臣李鴻章曾提出“千年變局”觀點,他所說的“千年變局”實質上是指工業文明在全球的擴展。在這里,我們要提出“萬年變局” 觀點:
我們可在現代生物學的界、門、綱、目 、科、屬、種分類方法之外,另按生物生活方式作一分類,即A類——海洋生物, C類——陸地生物,B類——海陸兩棲生物。一萬多年前,人類社會由向大自然索取現成食物的采集、漁獵經濟過渡到農業經濟,由單純的捕殺活動過渡到真正的生產,即通過培育動植物,使其大量“生”,而獲得滿足人類需要的產出,以此建立了農業文明。這一萬年來農業所培育的動植物基本上是C類生物,人類對于A、B兩大類生物仍然是沿用捕殺方式。《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指出,1763年至1970年為世界農業現代化第一階段。[10]我們認為,在這一階段,以捕殺方式為主的漁獵經濟也在“現代化”,導致地球上不少物種滅絕,漁獵經濟“現代化”不能持續。
現在新的“萬年變局”正在來臨。一方面世界人口不斷增長,培育C類生物的傳統農業因受土、水等限制已越來越難以滿足人們需要(主張依靠進口解決中國人農產品消費問題者沒有考慮到世界市場在這一方面的未來走向);另一方面,隨著生態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捕殺鯨(A類生物)、海豹(B類生物)等活動日益受到國際輿論譴責。人類在新的“萬年變局”中將逐步對A、B兩大類生物要進行農業生產,將以海為田,變捕殺為牧養,變漁民為牧民,并培育耐鹽C類生物,發展耐鹽農業。發展利用現代基因技術的耐鹽農業,還將為人類未來發展太空農業奠定堅實基礎。
未來學家約翰·托夫勒將21世紀稱之為“太平洋世紀”,[8]又認為21世紀耐鹽農作物將為人類創造巨額財富。中國發展耐鹽農業,可以說是托夫勒這兩大趨勢的一個交匯點。21世紀正越來越受土地和淡水資源緊約束困擾的中國人,應當在發展耐鹽農業迎接“萬年變局”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注釋:
①Henry Sidgwick,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2nd ed, London, Macmillan and Co.1887. 在這部著作中亨利·西奇威克雖然沒有提出“外部性”或“外部經濟”這樣的名詞,但是他認為“個人對財富所擁有的權利并非在所有情況下都是他對社會貢獻的等價物”,并用“燈塔”的例子加以說明。這實際上是提出了個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不相等的問題。
②《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稱之為“藍色農業工程”。我們認為未來30年中國將主要在黃海、渤海近岸黃水海域發展海帶、紫菜、對蝦、扇貝等養殖,因此還是叫“鹽水農業”較好。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
[2]馬歇爾.經濟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324-331.
[3]盛洪.外部性問題和制度創新[J].管理世界,1995,(2).
[4]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后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J].學術月刊,1962,(2).
[5]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2/13/content_2062487.htm.
[6] 茅于軾.再論18億畝耕地紅線[EB/OL].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Topic/27822,2009-08-27.
[7]盧鏗:18億畝耕地紅線怎么就不能碰[EB/OL].house.ifeng.com/rollnews/detail_2011_07/02/7398934_0.shtml,2011-07-02.
[8]約翰·托夫勒.第四次浪潮[M].北京:華齡出版社,1996.71.
[9]“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EB/OL].http://www.gov.cn/zwgk/2012-07/20/content_2187770.htm,2012-07-20.
[10]何傳啟.中國現代化報告2012——農業現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