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廣坤
2012年6月13日,對于濟南市歷城區的很多困難群眾來說,是個極為不幸的日子,因為他們失去了一位有著“菩薩”般熱心腸,經常給他們噓寒問暖的慈善總會的好會長;而對于全區的慈善事業來說,則失去了一位熱心慈善事業的好帶頭人。
2005年5月,濟南市歷城區人大副主任翟長慶即將退休,此時,一個從來沒有接觸過的神圣任務正在等著他去完成。根據區里領導的要求,讓他籌備成立區慈善總會并擔任會長。7年來,翟長慶全身心投入到歷城慈善事業中,把幫助解決困難群眾的需求作為自己新的人生追求。他像一團熾熱的火,燃燒自己,溫暖別人,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
(一)豎起慈善的旗幟
翟長慶生于1944年,1964年入伍,1982年轉業回到家鄉濟南市歷城區工作。曾先后擔任歷城區黨家鎮黨委書記、區委常委、組織部長、區人大副主任等職。就在他年滿61歲即將離崗時,區領導找他談話,將籌建區慈善總會的重擔交給了他。當時,翟長慶連慈善的概念和慈善組織的性質、任務都搞不清楚,要籌建慈善組織并干好募捐救助工作,困難是可想而知的。但是,翟長慶知道慈善事業是積善行德,促進社會和諧建設,造福百姓的好事、善事,黨組織把籌建慈善機構這項神圣的工作交給自己,是對自己的極大信任,便毅然接受了任務。他對區領導說:“我雖然沒有接觸過慈善工作這一新事物,但在黨的培養下,我有幾十年在部隊和地方工作的經驗。有黨委、政府領導的支持,有全區60萬人民的信任,我一定虛心學習,撲下身子,克服困難,干好工作,努力爭取全區各位父老鄉親積極參與慈善事業,為和諧歷城建設做貢獻,請黨組織放心。”
“離崗”也是“上崗”。從此,他就全身心投入到歷城區的慈善事業上來。本著黨和政府最關心、困難群眾最需要的原則,把慈善事業作為新的起點和永恒追求。
萬事開頭難。接受任務后,翟長慶帶領工作人員跑圖書館,借圖書、查資料、做筆記,到省、市慈善總會請教、咨詢,從離崗的老同志中認真挑選搭檔——已退居二線的區法院原副院長王如圣,請他擔任區慈善總會籌委會副會長。在籌建工作中,他和王如圣副會長深入各鎮、街道辦事處,駐地企事業單位登門做工作,宣傳慈善組織的宗旨、任務,動員他們參加慈善組織,捐款支持慈善事業。老伴見他忙得不能按時回家吃飯,不能按時睡覺,心疼地說:“老翟啊,你都是年過花甲的人了,還這么拚,不要命了?”翟長慶則說:“慈善工作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關系到老百姓的冷暖安危。組織上讓咱干慈善,是對咱的信任。咱干不好,對不起黨的培養,對不起父老鄉親啊!我身子骨硬朗著呢,多跑點腿沒啥,你就放心吧。”在歷城區委、區政府和各級黨政組織的支持、幫助下,翟長慶和區慈善總會籌委會的同志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跑遍了全區所有的城區街道辦事處和農村鄉鎮,基本完成了各項籌備工作。2005年5月12日,歷城慈善總會和全區17個鎮、辦事處的慈善分會同時成立。區和鎮、街道辦事處黨政主要領導擔任同級慈善總會名譽會長或會長。區慈善總會成立當日,全區慈善組織就募集善款108萬元。
(二)夯實發展的基礎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慈善要發展,關鍵是要募集善款,夯實慈善機構的物質基礎。有了善款,才能及時有效地對困難群眾實施救助,發揮慈善機構在社會救助體系中的重要補充作用。為了盡可能多地募集慈善資金,翟長慶帶領慈善總會的工作人員,堅持募捐、救助兩手抓,引導社會各界參與慈善活動,廣泛募集慈善資金,闖出了一條符合歷城特點的發展慈善工作新路子。
他把爭取歷城區委、區政府領導的支持放在首位。利用一切機會找到區委書記、區長,向他們宣傳中央和省、市領導有關慈善工作的重要論述,宣傳先進地區慈善工作經驗,宣傳慈善事業在構建和諧歷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歷城區領導的大力支持。歷城區把發展全區慈善工作列入《濟南市歷城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歷城區每年開展“慈心一日捐”活動,區主要領導都親自參加動員大會并帶頭捐款。區主要領導還定時聽取慈善工作匯報,幫助解決發展慈善事業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2008年區慈善總會牽頭開展支援汶川抗震救災活動,歷城區委書記、區長都帶頭參加。歷城區委、區政府的關心支持,有力地推動了歷城區慈善事業的快速發展。由于宣傳到位,賑災捐贈期間,歷城區直企業庚辰鋼鐵公司捐款110萬元,并確定了向災區定向捐助的五年計劃;2009年,公司還出資30萬元在郭店鎮冠名捐建希望小學,為促進地方教育發展做出了貢獻。還有轄區一名居民來到慈善總會,當場捐出現金5萬元卻不留姓名,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員。
在此基礎上,翟長慶又積極動員鎮、街道辦事處黨政領導支持建立同級慈善分會,支持村居建立慈善工作站。他深知,要做大做強歷城慈善事業,需要立足社區,推進基層慈善組織的健康發展。他充分發揮自己曾任區委組織部長,和區直部門,各鎮、辦事處主要領導都有聯系的優勢,和王副會長一起,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地跑,登門拜訪鎮、辦事處黨政主要領導,動員他們支持慈善網絡建設,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翟長慶的執著精神和苦口婆心,贏得了鎮、街道辦事處一級黨政領導們的大力支持。歷城區 17個街道辦事處、鎮的黨政領導全部兼任了本級慈善機構的名譽會長和會長;全區641個村、居,全部成立了慈善工作站,村居黨支部書記擔任村、居慈善工作站站長。基層慈善組織的建立和發展,把慈善機構的募捐救助功能延伸到了基層群眾身邊。基層干部熱心慈善、踴躍捐款捐物的模范行動,影響帶動了本轄區干部群眾,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
慈善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動員社會各個方面特別是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慈善活動是翟長慶抓好慈善事業的有效手段。為開展好每年一度的“慈心一日捐”活動,他按照駐區企事業單位的實力和方向分組排隊,一個一個地登門勸募,并為愛心企事業單位和個人設立了定向捐助、冠名救助、慈善基金等不同的募捐形式供其選擇,堅持不見到主要領導不罷休、不講明道理不罷休、不勸募來資金不罷休,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多次,直到做通為止。濟南三聯集團某公司位于歷城區港溝鎮泉港新城,翟長慶多次到企業進行勸募,不厭其煩地向企業宣傳參與慈善事業的目的意義,同時,將近年來全區慈善捐助情況向企業通報,讓企業了解捐助資金的使用情況,消除了企業的疑慮。三聯集團領導深受感動,帶頭宣傳發動,全集團4680名員工自發捐款200萬元,并將捐款全部送到了歷城區慈善總會。為將這筆善款用好,歷城區慈善總會專門開展了扶老濟困工程:拿出100萬元建立了西營三聯慈善敬老院;剩余善款資助全區1000戶困難戶、散居的1000名孤寡老人。他和歷城慈善總會的同志還通過發放明白紙、舉辦文藝演出或義演、在公共場所設置捐款箱等形式開展慈善募捐活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歷城區慈善總會成立第一年,他們就募集慈善資金1851萬元,此后又連年位居濟南市慈善機構募捐額首位,三年累計募集資金7642萬元。2008年,翟長慶帶領區鎮村居慈善機構,在全市率先開展勸募設立慈善基金試點工作,募得慈善基金3.1億元,在全市又帶了個好頭。
(三)打造“四個延伸”
慈善募集,是做好慈善救助工作的保障。為壯大慈善救助的經濟實力,翟長慶在對外學習、對內勸募、對上聯絡、對下救助、科學籌劃、精心組織的基礎上,根據歷城區實際,經過調查研究,在全市率先提出了募捐工作“四個延伸”的善款募集工作法,即“從城市向農村延伸、從機關向企事業延伸、從區內向區外延伸、從大陸向境外延伸”。工作實踐證明,“四個延伸”創新了募捐方法,拓寬了募捐渠道。
一是募捐工作從城市向農村延伸。為做好慈善募集由城市向農村延伸的工作,在每個街、鎮成立慈善分會的同時,每個村、居也都建立了慈善聯絡站,發展農村慈善工作志愿者15000余人。工作中充分發揮了農村基層慈善組織網絡和農村慈善工作志愿者的作用。2011年華山鎮在組織 “慈心一日捐”工作當中,發揮各慈善聯絡站和農村慈善工作志愿者的作用,在每個村設立募捐箱,志愿者到每家每戶宣傳發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村民的捐助熱情,人人踴躍捐款,收到了一次募集善款16.09萬元的效果。在2011年“慈心一日捐”活動中,仲宮鎮慈善分會除了動員村民、個體企業捐款外,74個村級慈善聯絡站以500元為底線起捐,一次性捐款近10萬元。二是募捐工作從機關向企事業延伸。以往善款募集無論是個人捐款還是單位捐贈,僅局限在機關單位。為拓展募集渠道,2011年翟長慶倡導在企業建立慈善分會,并積極探索在企事業單位實行“留本付息”的方法,建立“慈善基金”的募集新路子。先后在轄區內比較大的庚辰鋼鐵有限公司、濟南趵突泉釀酒有限公司、山東蓋世物流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精邦置業有限公司等知名企業建立了慈善分會。以上企業從2011年起每年認捐基金1000萬元。2011年募集慈善基金達2.2億元。三是募捐工作從區內向區外延伸。翟長慶提出的第三個延伸就是填補區外募集空白,慈善募捐實現從區內到區外的延伸。山東嘉華國旅、福建泉州商會都不在歷城轄區,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等辦法,把區里的慈善工作延伸到這些單位。2011年春節前夕,山東嘉華國旅為讓歷城區困難群眾過上一個溫暖祥和的節日,捐款10萬元開展了“春節送溫暖”活動;福建泉州商會認捐慈善基金1000萬元,會長、副會長各捐款10萬元。2011年11月在泉州商會成立九周年慶祝大會上,鄭重承諾捐贈200萬元至300萬元幫助歷城區南部山區建立一所高標準“慈善小學”。四是募捐工作從大陸向境外延伸。大愛無疆,慈善無界。秉承這一理念,翟長慶多方面搜集信息、聯絡感情,并在互聯網上發布《致歷城籍港澳及海外華僑華人同胞的一封信》,號召境外熱心人士關心、支持、參與歷城慈善事業。美國安利公司于2008年12月捐款60萬元,分別冠名援建了西營鎮“南營慈安小學”、仲宮鎮“劉家慈安小學”;臺灣凌峰捐款50萬元臺幣、澳籍華人張振東捐款20萬元人民幣支持歷城慈善事業。
“四個延伸”工作法擴大了歷城慈善工作的知名度,宣傳了歷城風貌。同時,也極大地壯大了歷城慈善資金實力,2011年募集善款達807.82萬元、募集慈善基金達2.2億元,都比上年有了較大幅度增長。
(四)品牌救助暖人心
涓涓細流匯成河,慈善之光耀歷城。
七年的實踐證明,歷城區慈善事業的發展之所以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這么有生命力,關鍵是區慈善總會有個好會長、好帶頭人。翟長慶把慈善資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七年來他干慈善事業堅持的原則,更是取得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慈善事業的內在動力。
“情暖萬家——幫助特困家庭過好年”慈善救助工程作證:7年來,春節救助活動共投入善款9.1萬元,救助了260戶困難家庭,為每戶發放價值350元的面粉、豬肉、花生油。
“雪中送炭”工程作證:7年來,共投入善款23.4萬元,救助特困家庭650戶,為每戶特困家庭發放360元的冬季取暖補貼。
“朝陽助學”工程作證:7年來,共投入善款104.71萬元,幫助347名寒門學子圓了大學夢;投入30萬元用于彩石大龍堂小學的校舍改造;投入20萬元,資助仲宮鎮穆家小學進行多媒體教室改造。
“夕陽扶老”工程作證:7年來,共投入105萬元,支持農村敬老院建設;“大病救助”投入 126萬元,對1260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實施大病救助;投入14萬元救助全區28名老年白內障患者實施白內障復明手術。
“陽光民生安居”工程作證:7年來,為實現困難群眾住有所居,投入“陽光民生安居”工程資金235萬元,為106戶農村住房困難家庭修建房屋。
翟長慶還依靠區三級慈善網提供的信息,針對不同情況實施救助,做到了準確及時。他帶領慈善總會一班人,通過助老、扶貧、助殘、救孤等活動,共救助各類弱勢群體13600余戶51700 余人次。2011年,華山鎮一名九歲兒童患白血病,因家庭貧困無法繳納醫藥費。就在醫院即將停止治療時,聞訊趕到醫院的翟長慶等區慈善總會一行人送來2萬元大病救助款。孩子家長接過這筆救命錢,眼含熱淚,雙膝跪地行大禮:“謝謝慈善總會,謝謝好心人!”
(五)傾心慈善不言悔
漫漫七年路,濃濃慈善情。
歷城慈善事業之所以取得這樣突出的成績,很重要的就是有一位把慈善事業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好會長。他帶領歷城慈善人,經過7年不停奔波努力,使歷城慈善事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各項工作都走到了全市、全省的前列。然而,翟長慶畢竟是年近七旬的人了,由于長期奔波、日夜操勞,他的身體垮了下來。本來他的身體很好,但自從從事慈善工作,工作壓力大,生活起居失去了規律,2010年就感到胃部不舒服,開始他為了不影響工作瞞著家人,瞞著親朋好友,瞞著慈善總會的同事們,一天也沒耽誤工作。家人看到他一天天消瘦,勸他和領導講不要再干了,回家休息休息吧,他沒聽;同事們看他經常一邊用手壓著胃一邊工作,便關切地勸他到醫院檢查一下身體,他總是說工作忙,一拖再拖。直到2011年9月14日,正在主持召開“2011年下半年慈善工作形勢分析會”,研究歷城慈善募集工作怎樣向外延伸的會上,翟會長胃部疼得再也堅持不住了,被強行送到醫院治療,檢查結果是胃癌。住院期間,他一刻也沒有放下慈善工作,不停地用電話聯系安排工作;他做完“胃切除手術”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幾位副會長叫到病床前安排工作;術后三天就親自打電話與區外企業董事長周榮來等人聯系,共謀歷城慈善事業發展事宜;身體還沒有康復就匆匆出院投入工作。正是他對慈善事業的執著和帶病不忘工作的精神,打動了一個個愿為歷城慈善事業發展獻計獻策、盡心盡力、無私奉獻的企業和愛心人士。在他患病期間,他帶領全區慈善工作者圓滿完成了2011年各項工作任務,謀劃了2012年歷城慈善工作計劃和“十二五”歷城慈善事業發展規劃,與福建泉州商會、達盛集團等單位和個人達成了300萬元的捐贈協議。對于他的這些做法大家都很不理解,問他是什么力量在支撐你這樣做。然而他的一席話讓大家讀懂了他。他說其實讓你們干這項工作也是一樣,我之所以從不認識慈善、不了解慈善——從事慈善——喜歡上慈善——熱愛上慈善——努力干好慈善——離不開慈善 ,一步步走來,正是慈善事業的無尚崇高、無限博大,才使我從工作中找到了無盡的樂趣和不斷的追求,慈善工作才成了我老年生命的全部。
7年來,在翟長慶的帶領下,歷城區慈善總會已累計募集善款達1.49億元,慈善基金認捐已達2.2億元,救助困難群眾51.7萬人次,為促進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歷城區慈善總會連續七年被濟南市慈善總會評為“全市慈心一日捐”突出貢獻單位;被濟南市慈善總會評為“濟南慈善十年”突出貢獻單位;連續兩年被評為“山東省慈善工作先進單位”。翟長慶也分別獲得“山東慈善獎”優秀慈善工作者稱號和濟南市“優秀慈善工作者”稱號,2011年被評為全省優秀離退休干部黨員。
在2012年5月民政部舉辦的“大愛中華第七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大會”上,翟長慶榮獲中華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楷模”榮譽稱號,在中南海紫光閣受到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7年來,翟長慶用他的生命詮釋了一位共產黨員、一位慈善工作者對慈善事業的執著追求,他鼓舞著、感動著社會各界愛心人士不斷匯入浩瀚的慈善海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