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軍

勿讓既有的利益集團阻礙改革的繼續,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改革之本,便是厘清邏輯,使進取中的中國繼續前行。
人民日報的一篇《寧要微詞,不要危機》社論,將“改革”的字眼進一步放大的同時,更指明了現狀與方向:中國的改革已如舟至中流,有了更開闊的行進空間,也面臨著“中流擊水、浪遏飛舟”的挑戰。
2012的全國“兩會”,熱點問題仍然是圍繞改革進行,通過對經濟成績的回溯,不難明了改革仍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未來的結構調整,經濟社會問題的整體統籌,以及一應具體問題的解決,答案指針指向的仍是“改革”二字。
成就之源
2011年,天津、重慶、河北、河南、廣西等多地實現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其中天津和重慶經濟增速高達16.5%,有23個省份邁入“萬億俱樂部”。但對于2012年,各地紛紛調低經濟增長目標1到2個百分點,顯示出政府工作思路已發生重大轉變——淡化經濟增長指標,更看重經濟增長的含金量,調結構、轉方式、擴內需、惠民生、增活力等,均成為地方“兩會”的關鍵詞。
實際上,對這些關鍵詞的看重,一方面是源于世界金融危機之后結構調整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則是改革進入深水區后的必然抉擇。改革三十多年,中國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日新月異的成就,尤其是近幾年來,在經濟危機的考驗之下所取得的層層突破,更凸顯發展速度與質量的含金量。
早在2008年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時,國家統計局曾發布《改革開放三十年報告》,用“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來形容改革開放的成功路徑,并列舉了因改革而促成的七個領域的成就:
一、國民經濟上大臺階,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實現了由弱到強的舉世矚目的巨大轉變;
二、經濟結構大調整,發展方式和增長模式呈現出由粗放向集約和節約的重大轉變;
三、商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大提高,實現了從短缺到總體基本平衡的根本性轉折;
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大加強,實現了從制約到有力支持經濟發展的顯著轉變;
五、對外經濟大開放,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性轉折;
六、人民生活水平質量大提高,實現了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七、社會事業大發展,呈現出由社會發展滯后向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的突破性轉變。
盡管經濟危機在2008年肇始,對中國經濟亦產生了明顯的影響。但這四年來,經濟增長的速度仍然接近兩位數。當然,羅列成就,絕不是為了炫耀,而是更加明確非改革就不能取得任何的成就。如果因為階段性的成績而驕傲,因進入深水區之后所面臨的阻力而卻步,那市場經濟勢將重走回頭路,將既有的成績毀滅。誠如《要微詞,不要危機》中所指出的,“縱觀世界一些大黨大國的衰落,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只有修修補補的機巧,沒有大刀闊斧的魄力,最終因改革停滯而走入死胡同。”
診脈當下
二十年前,著名的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以后,中國改革進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整體推進新階段,彼時已經騰飛了十多年的中國經濟再一次獲得新的政策活力,從而步入了增長的新時期。
但從改革的曲折進程來看,遠遠不是沾沾自喜之時。經濟現象上看,眾多經濟問題已經開始凸顯,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通脹壓力逐年遞增,民營經濟生存環境改善有限,社會保障問題有待深度解決,透過這些經濟現象,正是經濟學人們屢屢詬病的腐敗現象、國進民退、壟斷和行政指令型經濟等重重問題。
為改革鼓與呼多年的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時下的全面改革已經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刻。
“改革和轉型,要注意兩個最重要的問題:一是轉變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二是要解決腐敗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推進改革,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向推進改革,實現市場化、法治化、民主化。”吳敬璉說。
實際上,對于吳敬璉提到的政治貪腐,溫家寶總理早就明確了相關問題的嚴重性,在原鐵道部長劉志軍因嚴重違紀而接受審查之后,溫家寶總理進一步強調了“貪腐問題和物價問題如果處理不好,就會威脅社會穩定”。
“無論什么人,有多高的職務,只要他們違法亂紀、貪污受賄,都會受到嚴厲懲處。在這個問題上絕不能手軟。”溫家寶總理說。
實際上,近年來黨和政府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努力,便是對潛在問題未雨綢繆的舉措。“如果物價上漲同貪污腐敗現象聯系在一起,足可以引起人民的不滿,甚至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溫家寶總理說。
去年在新華網答網友問時溫家寶總理表示,在將反腐倡廉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有效措施的前提下,一個人民監督的體制也正在建立。
為民眾所關心的焦點問題,和改革中遇到的一應難題一起,在決策層的長遠考量中都被納入了視野。也是在《改革開放三十年報告》中,在回溯成就同時亦指明需清醒認識面臨的諸多問題。其中,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的客觀現實被突出談到,結構矛盾和粗放型發展方式尚未根本扭轉的擔憂也開始出現。加之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等方面發展的不協調,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的現實,均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
改革不變
和吳敬璉一樣的眾多經濟學人均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在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后,進入了結構調整期。既有的良好經濟基礎和危機背景下的軟著陸,為進一步優化經濟結構、重新深刻定位市場經濟提供了契機,如果不抓住這個機遇,法制化的市場經濟的進程將大受影響。
先于全國兩會的地方兩會均已閉幕,從各省、市的熱點議題和提案來看,改革、民生、發展、創新等關鍵詞是各省尤為看重的內容。以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為特征的改革客觀上已經體現在頂層設計的藍圖上。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上海、浙江、廣東等省份,已經明確提出把加快轉型升級作為2012年工作重點,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希冀在轉型中謀得發展。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也不甘落后,將目光瞄準了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科學經濟。與此同時,對GDP的盲目崇拜也得以緩解,經濟增長與綠色低碳掛鉤的新籌謀也被提上日程。
從時下各級政府對改革的側重,回溯到1992年的的“又一個春天”,還有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標志的改革開放,中國所取得的所有的階段性突破與成就,無不源于變革。30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了唯一不變的就是“變”,改革不會有過去時和完成時,永遠是進行時。
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的主要矛盾到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奮斗目標,改革一直都是唯一的答案。
總的來說,解決當前的重重問題并不復雜,只要繼續抓好改革,一如三十多年中所正確踐行的,用事實證明“市場經濟”的事實不僅為自己承認;關注民生,涵蓋企業與公民個人的普遍減負自是應有之意。
更為關鍵的是,勿讓既有的利益集團阻礙改革的繼續,讓市場的歸市場,政府的歸政府,改革之本,便是厘清邏輯,使進取中的中國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