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網上一度盛傳的“江蘇地震”“河北保定出現非典變異病毒”等消息,相繼被證實為謠言。發人深思的是,這些謠言盡管事后看起來“假得不能再假”,依然有著可觀的網上轉發量,甚至在個別媒體添油加醋地報道下導致恐慌。
一些謠言之所以逃過了人們的常理辨別系統,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已經相信或愿意相信的事情合拍。群體的焦慮感越強,謠言越容易傳播開來,“成功的謠言”往往正是利用和強化了這種焦慮情緒。從這個意義上說,食鹽搶購風波凸顯了公眾對核輻射危害的恐慌,深圳“八毛門”事件反映了對醫患矛盾的糾結,紅十字會“發文索捐”謠言不脛而走表達了對慈善機構信息透明的渴望。這反過來恰恰說明,謠言一旦與現實問題、社會焦慮“剪不斷理還亂”,媒體破解謠言便升級為一場更為艱難的博弈。
由此看來,破除“謠言法則”,媒體首先要當好“檢測儀”,善于明辨是非真偽、剖析機理成因,對深層問題心里有數,不被情緒和偏見所裹挾甚至淪為謠言“推手”。也要當好“定位儀”,在眾說紛紜、人心惶惶之際敢于站出來,推動和配合有關方面及時提供真實、客觀、權威的信息,讓公眾心里有底。還要當好“導航儀”,紓解公眾焦慮,正視現實問題,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在加強信息服務中開展思想教育,化解矛盾,理順情緒,引導各方面群眾共同前進。
(詹勇文,摘自2012年2月29日《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