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超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風和日麗,暖風習習,天空中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風箏。在這春風和煦的季節里,全家人一起到廣場或野外去放放風箏,感受著春的氣息,分享著大自然的歡樂,真可謂一大樂事。
風箏,古時南方叫鷂,北方稱鳶,有南鷂北鳶之說,還有木鳶、紙鳶、風鳶、紙鷂、鷂子等多種稱謂。放風箏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已有兩千多年悠久的歷史。
據《揚州畫舫錄》載:揚州人“于清明放紙鳶……漫以成俗”。鄭板橋也曾在題畫詩中寫下了“閑逐兒童放紙鳶”的詩句。清詩人郭鱗在所著《濰縣竹枝詞》中寫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
風箏,相傳是在春秋時代發明的。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公輸般“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便是“木鳶”。漢代發明了紙,就發展到“紙鳶”。到了唐代,李鄴在宮中放風箏時,別出心裁,系上竹笛,當風箏升空時,風吹笛響,酷似箏鳴,人們才美其名曰“風箏”。
唐代放風箏,不僅裝有弦和竹笛,一些達官貴人為尋歡作樂,還在風箏引線上系上明燈,夜間放飛,明燈乘風隨引線上升,使夜空聲光兩俱,煞是好看。唐代著名詩人高驕在《風箏》一詩中就作了詳盡的描述。其詩云:“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到了清代,放風箏就更為普遍了。詩人高鼎就曾以放風箏為題材,留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村居》。詩曰:“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鶯。”
風箏不僅是人們喜愛的娛樂工具,而且是一種很好的宣傳、測距和通訊聯絡工具,在軍事上和科技上留下了很多有趣的佳話。風箏剛剛發明,便在軍事上嶄露頭角。《史記》《漢書》《古今事物考》《櫻史匯編》等史書中,均記載著一些故事,如:“漢朝大將韓信,向敵軍守城放風箏,根據風箏牽線的長短來測量與敵城的距離,決定戰略戰術,制定作戰計劃,從而挖通隧道,攻下了敵城。”到了宋代,古戰場上出現了一種具有一定威力的武器——“神火烏鴉”,這是由風箏攜帶火藥的一種新式武器。具體做法是:先在風箏上裝好火藥,再在導火索上綁一段燃著的香,當風箏像烏鴉一樣按計劃飛入敵軍陣地時,香火點燃導火索,藥落火起,便起到了今日“燃燒彈”的作用。
世界各國利用風箏進行各種科學實驗,更是屢見不鮮。我國是最早利用風箏進行氣象觀測的國家,明代曾用風箏測風向與風力。1749年,英國天文學家威爾遜將溫度計系在風箏上,取得了高空溫度的具體數字。1752年6月,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在雷雨前夕放風箏,成功地把雷電引到地面,從而發明了避雷針。19世紀,俄國人莫扎伊斯基為了研究飛行理論,把自己綁在一個大風箏上,用三套馬車拉著風箏跑,足足在空中飛行了十幾分鐘。飛機的發明家——美國的萊特兄弟,也曾經利用風箏來研究飛行的。萊特兄弟,利用風箏研究飛行,終于在1903年成功地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無線電發明者、意大利的物理學家馬可尼,用風箏把天線送上高空,試拍發無線電報。
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情況下,風箏仍然發揮著它特殊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全世界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名外國風箏愛好者都進行風箏放飛表演、比賽和國際貿易洽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