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珩
劇院的建設和舞臺的演出,是國家文化建設與繁榮的重要標志之一。國家大劇院正式落成后,北京市民爭先恐后前往觀看,演出盛況空前,當此之際,不禁使我們想到舊日的劇場和舞臺。歷史上作為都城的北京,劇場和舞臺曾經歷過怎樣的沿革與變遷?這個問題也許會引起大家的興趣。
從元代到民國初年的北京舞臺
劇院或者劇場這個名詞,應該是近代的稱謂;劇場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稱謂。劇場中的舞臺是戲劇的一個載體,談到舞臺的變化,首先應該回顧一下戲劇演出的情況。北京是一個有著八百多年建都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早在遼南京、金中都、元大都時代,戲曲已經在北京的舞臺上演出了,我們平常講的金院本,雖然演出情況無從考證,但地點也應該是北京。
元代是雜劇最為興盛的時代。雜劇的成熟有一個過程,首先是元曲,就是所謂散曲,后來形成雜劇,像關漢卿所作《望江亭》《謝天香》《竇娥冤》《單刀會》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鐘嗣成的《錄鬼簿》,記錄了元代著名戲曲作家大概一百五十多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土生土長的大都人,可見,在元代北京的戲曲演出非常的興盛。今天雖然一些形象的東西看不到了,但在山西洪洞縣廣勝寺的明應王殿還保存有一幅“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坐場”的壁畫。看過話劇《關漢卿》的人都知道,當時很多演員都名之為“秀”,如珠簾秀、賽簾秀,所以忠都秀也是在元大都演戲的著名演員。在許多講到元雜劇的書中,都用這幅忠都秀做插圖,圖中的舞臺已經有繪畫圖案的軟幕,左右有上下場門,演員戴胡須,就是通常說的髯口,有的手執道具,另外還有場面,也就是樂隊,說明元雜劇在當時已經很成熟了。
明初戲劇演出也很興盛。宮廷里演戲,不僅局限于戲劇,也包括一些音樂舞蹈。演出場所是在玉熙宮,也就是今天北海的西岸,原國家圖書館的位置。一些官宦人家自己有蓄養的戲班,明代的奸臣嚴嵩,家里就有戲班。大眾觀劇的場所既有城市坊肆中的戲樓舞榭,也有鄉村中的戲臺。具體形式因缺少文字記載,又無遺跡可尋,很難有全面了解,我們僅能從周貽白、周華斌父子的《中國劇場史》《京都古戲樓》中得知一二。
明代萬歷年間,宮廷演出可以說達到一個高潮。當時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的一些廟會、茶園都時常上演各種劇目,王府、第宅內所蓄戲班唱戲也是非常頻繁。明代主管宮廷演出的是教坊司,大致是在今天東城區東四南一帶,所以遺留下很多胡同的名稱都跟戲曲演出有關,例如本司胡同就是教坊司所在地,再有如演樂胡同、馬姑娘胡同、勾欄胡同。勾欄是宋代的叫法,明代延續下來,勾欄胡同后來改為內務部街。這些胡同都是戲曲演出非常集中的地方,今天給我們留下的大概只有它們的名稱,明末由于內憂外患的局勢,整個演出活動從宮廷到民間都處于蕭條狀態,清初以后才重新繁盛起來。
戲曲藝術是不斷演變的。明代早期,元雜劇還有它的舞臺,后來成為北曲,逐漸南曲也進入北京,像湯顯祖的“臨川四夢”等很多南曲也搬上北京舞臺。北京當時能夠看到的戲曲中還有很多地方劇種,比如說弋陽腔、海鹽腔,還有最后形成的昆腔,今天叫昆曲或者昆劇,它形成于江蘇昆山地區,剛剛形成的時候也叫水磨調。昆曲進入北京后,非常受人們歡迎,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詞句非常典雅,一方面也是劇情起伏跌宕。當時一出昆曲演出要分兩三天才能演完,后來逐漸只演一些精彩的折子,比如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游園驚夢》或是《西廂記》中的若干片段,詞句典雅而膾炙人口,很多唱詞甚至家喻戶曉。戲曲史上有這樣一句話,叫“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用來形容昆曲的普及。什么是“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原來,兩句分別出自《長生殿·彈詞》中的“不提防余年值亂離”和《千鐘戮·慘睹》中的“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意思是說這樣的唱詞老百姓都耳熟能詳,家家戶戶哼在口中,這與后來很多人都會哼唱京劇“我坐在城樓觀山景”或是“父女打漁在河下”一樣,所以昆曲在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不同,戲曲在清代中期也發生了變化。當時昆曲被譽為“雅部”,和它相對的是“花部”。什么是花部呢?上面講的弋陽腔、海鹽腔等,還有梆子腔,都屬于花部。花部一開始和雅部并存,在一些士大夫的觀念中,雅部屬于正聲,花部屬于亂彈,亂彈并不完全是貶低的意思,它包括許多劇種,涵蓋的面比較廣泛。
這時期不但南方的劇種來了,北方的劇種也逐漸進入,最突出的是秦腔到北京。當時秦腔有一位演員叫魏長生,有出劇目叫《滾樓》,可以說轟動京城,震驚朝野。那時的秦腔并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秦腔,而是流行于山陜一代的絲弦二黃。由于秦腔演出的一些戲比較貼近生活,很多男女情愛的東西,所以被政府認為是壞人心術的靡靡之音,被明令禁止。但不管怎樣禁止,這些屬于亂彈的劇種還是在民間迅速地發展起來,昆曲的統治局面逐漸就被撼動了。當時還有一些劇種像安徽的徽調、湖北的漢調都進入北京。徽班正式進京的時間應該是在乾隆五十五年,也就是1790年,所謂四大徽班,就是以高郎亭為首的三慶、四喜、春臺和和春這四個班社,使亂彈花部更為興盛,而且互相吸收各方的藝術營養,后來徽漢合流,形成了皮黃。有人問皮黃是不是京劇?嚴格來講,皮黃還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京劇,而是皮黃戲,就是徽漢合流以后形成的西皮戲和二黃戲,以至今天京劇的念白里面還有所謂的湖廣韻、中州韻這些說法。所以在乾隆五十五年以后,只能說是徽班進京,不能說京劇已經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京劇定型應在同光時期。大家最熟悉的一幅畫是沈蓉圃的《同光十三絕》,畫中都是當時著名的戲曲藝人,應該算是最早的明星畫像;其中老生比較多,有余三勝、盧勝奎、程長庚,小生有徐小香,老旦有郝蘭田,丑有劉趕三、楊鳴玉,旦角有梅巧玲、余紫云。從《同光十三絕》這幅畫里也可以看到彼時的演出情況和當時人們追星的心理狀態。
清代的演出地點可以分為幾大類,一是宮廷,二是王府和宅第,三是會館,四是茶園和飯莊,五是民間廟會或者鄉間戲臺。當時營業性的演出多是在茶園或者茶樓里面。

清朝康熙以后,宮廷里面的演出活動非常多。主要的演出場所除故宮之外,還有西苑,也就是今天的中南海以及圓明園,各處都有很多戲臺。慈禧時代修頤和園,建造了德和園大戲臺,時代就比較晚了。故宮里面的戲臺,規模最大的是暢音閣的三層大戲臺。除此之外,在乾隆時期修了寧壽宮戲臺,也就是乾隆花園里面的戲臺。還有一些中小戲臺,像景祺閣、倦勤齋和漱芳齋的戲臺。漱芳齋的戲臺有兩個,一個在漱芳齋外面,一個是漱芳齋里面的小戲臺。漱芳齋戲臺是不能演大戲的,多是清唱《思凡》一類的昆曲折子,或者像一些插曲、八角鼓這類曲藝形式的演出。
西苑里面的戲臺也很有特色,有純一齋戲臺,可以一邊看戲,一邊看水,賞荷花,是一個抱廈戲臺,今天已經不存在了。西苑里面的春藕齋戲臺,也非常有名。
圓明園有一個非常大的戲臺,就是被英法聯軍燒毀的同樂園大戲臺。我們現在一說到清宮戲臺,大家一般熟悉的就是故宮里面的暢音閣大戲臺,還有就是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頤和園的德和園大戲臺在清宮戲臺中規模最大,而且最后建成,氣象恢弘,有上中下三層。這個戲臺很有特點,建筑本身也有很多突破;最上面一層稱為福臺,中間的一層稱為祿臺,演出的最下一層稱為壽臺。除了有上場門、下場門以外,還有從壽臺到祿臺也就是從第一層到第二層的樓梯,祿臺外側還有欄桿,這些都是德和園戲臺的特點。這里演出一些喜慶戲或者神話戲都可以,比如《目連救母》,就用到下面的設施,像《安天會》這類戲可以用到上面的設施,整出戲得以立體地呈現出來。此外,承德避暑山莊有清音閣大戲臺。圓明園的同樂園大戲臺,不僅能演戲,還能舉行一些盛大的慶典活動。
王府戲臺的規模自然不能和宮里相比。今天我們還能夠看到的王府戲臺有兩個,一個是恭王府花園里的戲臺,還有一個是在寶鈔胡同的那王府戲臺,那王府就是蒙古王公那彥圖的府第,那里的戲臺也是保存尚完好的王府戲臺。
除了宮廷和王府之外,還有就是會館戲臺。會館是各省或者各地同鄉聯誼會,可以提供食宿接待,能夠舉行一些公益活動。當時幾乎每一個會館都有戲臺,會館最多時數量達到三百多個,除了省級和其它州縣地域性會館以外,還有行業性的,所以戲臺也有多所,例如從前有織云公所戲臺,現在沒有了,現在能看到的行業會館戲臺只有銀號同業公會的正乙祠。地方會館戲臺現在保留還有三處,已經修繕對外開放的就是湖廣會館戲臺,此外還有安徽會館戲臺和平陽會館的戲臺。這些地方除了演戲以外,還能舉辦一些大型會議或活動;比如安徽會館曾舉辦過歡迎李鴻章的儀式,湖廣會館也是曾國藩去看過戲的地方。
會館演戲是半營業性質的,有很多人是被邀請前往的,不被邀請者通過種種途徑和關系也可以到會館去看戲。會館看戲不對外賣票也不收茶資,但是演員演出是有報酬的,除非一些義務戲、賑災戲。會館的戲臺并不是每天都演戲,只是一些重大活動或者歲時節令才有演出,很多名角都在會館的戲臺上表演過。
再有一類就是官宦人家的戲臺,較早的有孫承澤宅中的戲臺,也被稱為孫公園戲臺。一般比較大的官宦人家的宅第中都有戲臺建筑,規模大小不等,如金魚胡同的那桐花園就有戲臺,建造質量也非常好。譚鑫培的最后一次演出就是為了歡迎廣西軍閥陸榮廷在那家花園舉行的,從那以后,譚鑫培便因生病再無演出,很快去世了。
很多飯莊里面也有戲臺,如金魚胡同的福壽堂,在東安市場北門斜對面,它是兩層的飯館,飯館的菜做得并不好,但有戲臺,可以承應一些慶典活動,很多人結婚慶壽就選在福壽堂。再一處是隆福寺福全館的戲臺,這個戲臺也是大家津津樂道的,因為張伯駒先生曾經在那兒過四十歲生日,同時也為賑濟河南水災唱了一回戲。福全館在隆福寺靠東口的路北,是幾進的院子,現在那個地方早不存在了。當時張伯駒先生自己扮孔明唱《空城計》,邀請了四位最著名的演員給他唱配角,余叔巖配王平,楊小樓配馬謖,程繼先配馬岱,王鳳卿配趙云,當時甚是轟動,被認為“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飯館戲臺是一種常規的設施,可以演戲,但并不是以演戲招徠食客。例如像什剎海北岸的會賢堂也有戲臺,但規模不是很大。張伯駒那次在福全館的演出照例也是不對外的,只是邀請了一些至親好友和戲曲界的朋友。
清代一般民眾看戲主要是在茶園,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茶樓戲臺是在明代,就是后來的廣和劇場,在前門外肉市,原來的建筑已經看不到了,但是后來的牌坊上還有“查樓”兩個字。茶園賣茶并演出。像清末吉祥茶園,就是后來的吉祥劇院;丹桂茶園,后來以演戲為主,叫做“丹桂第一臺”。此外還有文明茶園、阜成園,都是茶園類的演出場地。這種演出場地一般來說是不買票,只付茶資,就是以喝茶為主,以觀劇為輔,然而后來逐漸地到茶園去反而以看戲為主了。當時茶園的條件是很簡陋的,進去以后門口沒有賣票的,只有領位的人把你領到桌子旁邊,如覺得地方不好還可以換,并沒有多大的價格區別,坐下以后過一會兒再收茶資。雖叫做茶資,實際卻不是茶錢,而是看戲的錢。
劇團或者戲班在茶園的演出情況非常復雜,北京和天津、上海各有不同,有的屬于臨時的演出,也有的是簽訂若干時間合同來演出,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甚至有簽一年的合同,演員一般是拿包銀。農村中的戲臺大多與廟宇有關,明清時代北京城內的寺廟大多沒有戲臺建制,如隆福寺、護國寺廟會期間,一般是在廟外搭建臨時性的戲臺,多以杉篙為骨架,鋪以木板、蘆席,或有頂或無頂,廟會結束即拆除。但城外或遠郊的廟宇則多設有永久性的戲臺,也稱“萬年臺”,如密云古北口、門頭溝一帶的廟宇,都有這樣的戲臺,甚至廟宇年久傾圮后,而戲臺尚存,仍能在喜慶和農閑時演出,這種戲臺俗稱“野臺子”。劇團、班社應邀唱戲收取每場的固定費用,而觀眾則無須購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