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金明
四
庫克船長在澳洲人心目中有著非同尋常的地位。
18世紀時的歐洲人確信,既然地球是一個運動著的球體,那么在北半球有著如此大片陸地的情況下,南半球也應有更大的成片陸地,這樣才能保持地球運行的平衡?;谶@種樸素的認知,航海家們開始了艱苦的努力,有的還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庫克船長的船隊在發現了新西蘭之后進一步斷定,這片土地的面積還不夠大,應當繼續尋找。在當時航海技術并不發達的條件下,庫克船長通過指南針以及太陽和金星等的運行確定方位,終于到達了澳洲的海岸并于1770年宣布對這片土地的占領。在其后的1788年,英國開始向澳洲輸送各類犯人,從而將澳洲當作大英帝國的一個流放地。而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演了犯人、軍官、朗姆酒、女人、土著人以及淘金熱等等歷史活劇。
也是從那時起,因為澳洲的遙遠和荒涼,英文中還常用down under 和antipode來形容地球那一端的廣袤土地。
作為位于大洋洲的西方國家,澳洲應算是最接近亞洲、也最了解亞洲的西方國家了。因此在其對外戰略中,努力融入亞洲是其對外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72年12月我國與澳大利亞建立外交關系,兩國在經貿、科技、教育、人員往來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深入。2012年是中澳建交40周年,兩國將開展一系列紀念活動,推動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及在亞太事務中各領域的合作。
勤勞勇敢的華人較早地在澳洲這片土地上留下了足跡,同時也書寫了一部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在各族裔人群中樹立了生生不息、頑強拼搏、勤儉持家、回報社會的榜樣。
和19世紀美國出現淘金熱一樣,上帝好像特別眷顧這些遠道而來的人們。在澳洲,同樣興起了淘金熱潮,而且與美國加州的舊金山相呼應,墨爾本被人們稱之為新金山。在這個過程中,無數華工自愿或被迫裹挾到這股熱潮之中。但也就是在此過程中,澳大利亞經歷了白人和土著人以及華人等有色人種由排斥、相對寬容再到和諧相處的漫長歷程。
繼19世紀50年代發現黃金之后,向澳洲移民的狂潮持續了大約50年之久。在那一時期,白人和有色人種的沖突不斷升級,特別是華工的吃苦耐勞和能夠從事白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工作,使白人心生嫉恨,甚至組織暴徒沖擊華工的工作和居住地,對華人大打出手并搶占地盤。這期間還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Lambing Flat Riots”事件。
據史料記載,自1851年發現黃金之后的短短十年間,全澳人口就由50多萬猛增至116萬人,而且自由移民的數量遠遠超過先前犯人的數量。到了1901年,雖然白人的數量占了約90%,但他們仍然認為有色人種對澳洲構成了嚴重威脅,通過了所謂“白色澳大利亞人法案”(White Australian Act),拒絕有色人種來澳。同時還出臺了針對華人的英語語言測試,凡未通過的即勒令離境。對新來澳洲的華人還課以很重的人頭稅。到1909年之后,沒有一個華工能通過這個測試,實際上是把華人移民拒之門外?!鞍咨拇罄麃喨朔ò浮币恢睂嵭辛税雮€多世紀,直到1970年代才被廢止!
包括白人和土著人激烈沖突在內的不堪回首的往事已成為過去?,F在我們看到的是不同族裔人群在澳洲和諧相處、歡樂祥和的景象。尤其在大學的圖書館或草坪上,不同膚色的教職員工和莘莘學子共同苦讀,相互切磋,構成一道優美的世界文化交流風景線。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對中國問題發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學習漢語、漢文化成為一種流行時尚。我們在新南威爾士大學參觀的孔子學院,其業務就已經比較繁忙了。

五
翻開中國的史書,在提到西方人時,常用的詞是“蠻夷”、“毛子”或“鬼佬”,似乎他們永遠是些生活在不毛之地的未化之民。然而西方文明的燦爛和傳承也是不容否定的事實,而且在過去的幾個世紀中在全球占據了主導地位。就如同“五月花號”把歐洲古老文明帶到北美一樣,歐洲的文明也隨著移民被傳播到了澳洲。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就無法解釋人家的文明程度為何達到現在這樣的水平。我們所到之處,都是交通秩序井然,相互報以微笑,談話低聲細語,一派祥和悠然。即使是人多的地方也絕無擁擠喧嘩。這倒讓人聯想到當年媒體報道前蘇聯解體時期出現的“搶購”風潮,在電視上一看,同樣是秩序井然,排隊時人與人的距離至少在半米以上。
和大多數西方國家一樣,澳洲對吸煙的限制非常嚴格。凡有屋頂的地方一律不準吸煙,這項規定得到了嚴格的執行。這就給公共交通工具、餐館等公共場所創造了清潔和清新,也大大減少了各種疾病的發生,真正做到了為公眾的健康著想。
在澳洲的幾個不同地方,見到過只用中文標出的提示:“請勿吸煙”和“請勿隨地吐痰”。這真是讓中國人很沒面子的事情。而某晚抵達墨爾本的一家賓館時感覺氣氛有點不對勁,一打聽才知是前一個中國團組有人在房間里吸煙,引得賓館和消防部門如臨大敵,而且賓館還被狠狠地罰了一筆。這實際上體現的是西方價值觀對自由的理解,即個人自由應以不影響他人為前提。同理,當澳航罷工和勞資談判破裂后,政府職能及時發揮了作用:公司須保證旅客服務不中斷!
節奏稍慢,生活悠閑,壓力不大,這是澳洲在人們心目中的普遍印象。雖然如此,在人們上下班的匆匆步履和滾滾車流中,還是能體察到澳洲人在工作日的緊張與忙碌。在校園的草坪上,在海灘的陽光下,捧著書本的人隨處可見,這大概既是一種全民閱讀的習慣,也是市場競爭使然吧?
在澳洲的不少大型商業設施中,一般都有規模不小的書店,有的還專賣5元或10元一本的書,讓人流連忘返,不忍離去。
說到閱讀,還有一個現象引起筆者的注意,那就是在澳洲的商場、超市,也能見到專門辟出的一隅作為“網吧”,但鮮有人光顧,更沒見過有青少年坐在電腦前的情景。相反,倒是在路邊隨處可見的免費運動場上活躍著青少年的身影,加之藍天白云和如茵綠草的映襯,說句時髦話,真讓人羨慕、嫉妒,但沒有恨!
六
“太平洋上不太平”,這是當年我們對國際形勢的一個重要判斷。當前,澳洲在內政外交上同樣面臨一系列問題。從其國內看,除了碳排放問題和對外資收購、并購國內企業的爭議外,西方國家對金融業巨頭表示不滿的“占領”行動也在澳洲蔓延。澳航的突然罷工暴露了不同利益群體間的矛盾。
從國際上看,難民問題不但引起廣泛關注,而且還成為澳洲國內“黨爭”的一個焦點。奧巴馬政府提出的“重返亞太”戰略引起亞洲國家的普遍警覺。美國在達爾文市駐軍,并與澳洲建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TPP)”,其針對的戰略目標顯而易見。正所謂“人世難逢開口笑,上疆場彼此彎弓月”(毛澤東《賀新郎·讀史》)。
競爭、欲望和攀比的無止境似乎成了人類社會的常態。雖然各路方家都以“過來人”的口吻勸戒世人要想得開、不生氣,但一遇上事情就由不得自己了。這是我們身邊常見的一個現象。話題扯到這里,是因為住在悉尼的那些天,賓館就位于悉尼市的醫療服務和科研中心,周圍有澳洲著名的心血管、婦嬰、教會等醫療機構。一大特色是每當夜深人靜,救護車的呼嘯聲就不絕于耳,讓人對脆弱的生命感慨良多。在這樣一個綠水青山、“天然氧吧”的地方尚且如此,何況在滾滾紅塵中打拼、加班、熬夜如我輩者乎?所以,“寬心謠”不能說說就算了,“幸福指數”和幸福感更多地取決于自身,事業和金錢的分量遠比不上健康和快樂,這應是現代人在和諧社會中必須掌握的基本常識。套用網絡流行語,就叫做“神馬都是浮云,健康才是王道!”
網上有句調侃的話:旅行就是從自己活膩了的地方到別人活膩了的地方去。這話也對?,F代人工作、生活壓力大,一年中有1~2次機會換個環境待上幾天對身心確有好處。但人又是很奇怪的動物,出去些時日,新鮮感消失后,對家庭、工作、親友的思念便油然而生。在澳洲的華人,經過數年奮斗之后,雖已安居樂業,大多數獲得澳洲國籍,但仍難以割舍對祖籍國、對親友的深深眷戀之情。
20多天的訪問,時間不算長,也不算短。當飛機從墨爾本飛到上海再轉機時,一種親切感就已油然而生。這不,連空氣都是熟悉的——彌漫著煙草和汽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