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翊
十八大期間,市場仍沒擺脫歷次黨代會開前上漲,召開后下跌的魔咒。由于美國財政懸崖解決方案仍未落實,避險資金持續買入美債,對大宗商品構成了壓力。由于A股跟美元有較大的負相關性,同時,由于十八大未有一些真正能提振市場的新政策出臺,場外資金仍在觀望,大盤面臨較大的調整壓力。由于創業板、中小板面臨較大的解禁壓力,在近期的調整中,小盤股調整幅度明顯大于主板。
雖然首批28家大規模解禁的創業板公司中,17家公司主要股東追加延長了限售期,但仍有11家公司的非控股股東和部分創始股東、高管所持有股份解禁上市流通。由于現價較原始股價仍有很高盈利,萊美藥業、寶德股份、神州泰岳等多家公司近期出現在大宗交易名單上,說明部分股東的減持意愿較濃。
首批28家原始股份大規模解禁半個月以來,紅日藥業兩位原始股東成為首批減持者,套現逾1800萬元,5年大賺40倍,同時多家公司原始股東出現減持。不少創業板公司三季報業績下滑,股價連創新低,原始股東離場意愿強烈,年末創業板面臨套現考驗。
我們以紅日藥業為例,10月30日,在首批創業板公司原始股份大規模解禁當天,紅日藥業并列第四大股東、監事伍光寧就在盤中以競價交易形式減持6.79萬股,按照當天收盤價計算,套現金額高達230萬元,為首單首批創業板公司大規模解禁后的套現案例。11月8日,紅日藥業董事、原始股東曾國壯也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減持公司股份50萬股,套現1579萬元。雖然伍光寧和曾國壯作為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和董事會或監事會成員,減持數量并不大,但從紅日藥業創立、成長、發行上市以及股東入股的過程看,創業板公司上市之后股東財富升值明顯,未來股東減持的意愿仍然較強。主要股東承諾延長限售期不等于就萬事大吉,因為其它股東的減持仍會對股價造成打擊。
部分開始解禁而股東又未承諾暫緩減持而業績出現下滑的創業板個股股價也出現持續下跌,如11月2號開始解禁的陽光電源,由于三季報業績下滑,雖然有著名私募廣州新價值集中持股,但仍然跌跌不休。
除解禁壓力造成創業板股票持續下跌外,筆者認為以下因素也是小盤股走弱的主要原因:
一是業績下滑,從創業板三季報公布的業績看,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迄今,僅有45家創業板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增速超過五成以上,占比僅為12.75%,首虧和同比降幅超過五成等業績急速跳水的創業板公司也已多達49家,占比為13.88%,業績下滑成為創業板部分個股最大的隱患。由于經濟疲弱,以成長性見長的中小板、創業板業績出現波動,部分企業抗風險能力較弱,如光伏、房地產相關行業及通信設備等行業因經濟下滑,三季報業績出現下滑,對投資者信心影響較大。
二是估值較高,從大小盤股的估值來看,雖然創業板股近期出現調整,但市盈率仍在30倍左右,而滬深300平均市盈率為十倍左右,從A股歷史上看,小盤股與大盤股的市盈率比基本維持在一定區域,如果超過3倍則資金有望向大盤股轉向,小盤股則面臨壓力,而如果在2.3倍以下,則小盤股有望獲得資金青睞,所以從現在看,主板藍籌明顯有一定的估值優勢。小盤股仍面臨估值壓力。
從技術上看,創業板指數跌到了重要支撐位650點附近,技術上看有反彈需要,但中線能否企穩仍需要看政策面及美國財政懸崖問題能否解決。
中小板指數創出3年新低,未來繼續下跌的風險仍存在,在基本面仍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控制倉位,謹慎觀望仍是近期最明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