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農


農戶存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長期占比約為50%。然而,筆者在豫魯皖粵等地調研時發現,隨著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廣大農村“藏糧于民”的格局發生明顯變化,產糧區農戶“零存糧”現象增多;另一方面,受產業轉移等因素的影響,沿海大量務工人員出現回流,糧食消費壓力悄然向內地轉移。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兩種變化相互疊加,或將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產銷區糧食消費格局,給國內糧食安全提出新的挑戰。
農戶存糧意識越來越淡
驕陽似火,在中儲糧安陽直屬庫滑縣庫區收購點,42歲的農民張登云正揮汗如雨,忙著從車上卸糧食。這位來自河南滑縣王莊鎮的種糧大戶告訴筆者,當天一共拉了6000多斤小麥過來,家里還有10多萬斤沒有來得及賣。“和前些年比,現在老百姓家里存糧的越來越少了,為了省事,加上急著外出務工,很多人都是地里收地頭賣,我是種糧大戶,但賣完以后家里也沒啥存糧。”
在山東省兗州市小孟鎮李家樓村,村民張其文介紹,早幾年開始,自己家里就不存糧食了,今年的小麥也是一次性賣光。“存糧不是件容易事兒。一是咱院子小,地方不夠;二是三放兩放,一過夏天,蟲咬鼠嗑,斤秤也不少失。”張其文說,“還有,村里青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二次賣糧的時候想找人幫忙都難。”
中儲糧安陽直屬庫黨委副書記尚社民介紹,根據測算,當地老百姓目前賣“地頭糧”的在40%左右,而且近年來這一比例還在增長,由此說明農民存糧意識越來越淡了。
據了解,農戶存糧在我國糧食儲備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長期占比約為50%。但國家糧食局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近年來農戶存糧趨于下降:有61%的農戶存糧只夠7個月所需的口糧;有10%的農戶存糧只夠維持3個月的消費需求;另有29%的農戶甚至不存糧或很少存糧。
江西余干縣楓林灣村一共230戶,是一個遠近聞名的產糧大村,但該村目前存糧農戶不到30%。村支書吳順太介紹,前些年因為擔心糧食漲價或者出現災荒,家家戶戶都存口糧,多的甚至一年都吃不完。“現在打工一天掙上百塊錢,夠買幾個月的饅頭,加上糧食連年豐收,很多人認為有錢就行,沒人覺得會鬧糧荒。”
今麥郎面粉兗州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趙雙林告訴記者,在農民“零存糧”現象增多的同時,除了國有糧庫外,現在手中糧食最多的是小商小販等糧食經紀人,“公司附近的大安鎮前道義村,一個小販今年就收了600噸糧食。”
糧食消費形勢悄然調整
“從‘藏糧于民到‘零存糧,這樣的變化不容忽視。”華南師范大學“三農”與城鎮化研究所所長胡靖認為,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如果不發生大的糧食危機,依靠市場基本可以解決糧食問題。“但是當遭遇糧食歉收或大的災害時,一旦市場供應減少或價格異常上漲,容易引發搶購甚至恐慌。尤其是一些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的農村地區,一旦發生糧食危機,如果農戶家庭沒有存糧,而外界糧食難以送達,后果不堪設想。”
產區農戶“零存糧”增多的同時,記者在糧食銷區采訪發現,近年來,受產業轉移、城市化進程加速等有關因素影響,東南沿海城市吸納的大量內地勞動力出現回流趨勢,產銷區的糧食消費形勢也隨之悄然調整。兩種變化相互疊加,給當前的國內糧食安全提出了新的課題。
南方糧油市場經理蔡煥元介紹,早在2005年前后,市場每天交易量達4000噸,從2008年以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今年截至目前,平均每天的銷量僅有2200噸,跟高峰期相比下降了近一半。“隨著外來人口的波動式下降,糧食消費往內地轉移是大勢所趨,市場想回到曾經的高峰期已經不可能了。”
安徽省糧食局副局長戴紹勤表示,由于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從主產區的角度看,不光農民儲糧備荒的意識淡了,不少地方政府對保障糧食安全也存有 “輕率的樂觀”。而當前農戶“零存糧”現象的增多,以及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流,可能給內地糧食消費形成“兩頭堵”的局面。
專家:地方糧食儲備應走出“計劃模式”
面對農戶“零存糧”現象的增多,以及當前產銷區糧食消費形勢的變化,有關專家表示,當前仍要高度重視“藏糧于民”的穩定器作用;同時應立足農村實際,保持和擴大農戶的糧食儲備規模,改善和提高農戶存糧質量。
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認為,破解農戶“零存糧”問題,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意識到未來糧食供求可能面臨的嚴峻挑戰,重新喚起農民存糧備荒、保障糧食安全的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創新農戶存糧思路,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品種、不同規模、不同性質的農戶存糧,采取不同的存糧形式。
“在農戶分散的山區,因為交通不便,服務較弱,要大力提倡農戶自己存糧。國家給予支持,糧食部門也要普及一些實用簡便的存糧方法。”丁聲俊說,“在糧食主產區,則可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積極鼓勵糧食購銷企業通過‘糧食銀行等形式,開展代購、代銷、代儲和兌換業務,還可以通過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農戶糧食集約化儲存,讓農戶儲糧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更具操作性。”
戴紹勤認為,在新形勢下,各地政府應重新審視此前的地方糧食儲備制度,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據了解,國內產區一般根據其非農人口3個月口糧的供應量進行糧食儲備,銷區則增加至6個月。但一些地方糧食部門反映,這一規定只是指導性的,各地在具體操作時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銷區相比,由于離田頭近,加上財力所限,產區政府的儲備意識向來比較淡,有的儲備量甚至達不到規定標準。戴紹勤說:“地方政府應加大對儲備的重視,增強地方儲備力度,而且要加大對成品糧和方便食品的存儲,一旦出現問題,能隨時進行應急調控。”
國內外糧市關聯度加大
近來,由于受美國旱情等異常氣候影響,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持續大幅上揚,大豆、玉米兩大品種期貨價格均刷新紀錄,小麥價格也聯動上漲。相比之下,目前國內糧價整體平穩,所受國際影響有限。盡管如此,有關專家指出,在全球一體化大背景下,近年來國際國內農產品市場關聯度日漸提升。
從2012年6月份開始,作為世界第一大農業生產和出口國的美國,中西部地區遭受50多年來的罕見干旱天氣。由于預期玉米、大豆將大幅減產,相關品種的國際糧價隨之走高。
此前,2006至2008年、2010至2011年發生的兩次國際國內糧價波動也令人印象深刻。相比之下,這些年國內糧價未有太大變化,總體市場平穩。
“世界糧荒,中國不慌。”業內人士指出,在糧食安全方面,由于我國始終堅持自給自足的立場,加之國家對糧食價格一直以來進行的調控措施起到了削峰填谷的效果,使得國內糧價波動幅度遠低于國際市場。但從近年來多次的糧價波動看,國內外糧市的關聯度也明顯提升。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總經濟師朱險峰說:“從我國加入WTO以來,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影響是事實存在的,影響程度也是越來越大,國內外市場糧價走勢呈現出越來越大的一致性。”
“數據話語權”缺失
專家指出,隨著國內外糧食市場關聯度日趨走高,每一輪糧食價格的傳導和波動,都伴隨著“數據話語權”的博弈和較量。但由于國內“數據話語權”的乏力乃至缺失,往往給糧食調控和市場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中華糧網信息部研發總監張智先說:“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美國之所以擁有強大的話語權,不僅因為它是全球最主要的農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還在于其建立了一套足以影響國際糧價的數據體系。相比之下,當前國內有諸多部門檢測農產品生產和價格信息,但很多時候數據的可靠、及時、公開缺乏有效保障。”
河南省農業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表示,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除了堅持立足自身,繼續加大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外,還要大力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與此同時,應利用當前農業規模化、信息化和現代化加速推進的契機,逐步建立起中國的農業數據體系和權威、統一、系統的發聲渠道;要健全完善糧價和成本監測體系,拓展糧食信息收集渠道,擴大信息來源,并加強國際市場糧價監測與國內糧食價格預警機制的銜接。”